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货币政策调控、公众学习与中国通胀预期的演变

发布时间:2018-04-16 14:04

  本文选题:公众学习 + 通货膨胀目标 ; 参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摘要】:本文以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为框架,结合我国综合运用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现实和公众学习机制,探讨我国通胀预期的演变。研究发现:我国通胀预期的形成是货币政策、通胀目标和公众学习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对通胀目标采取顺周期调整,舒缓了外部冲击对货币政策的压力,在保持货币政策相对稳健性的同时,造成了通胀大起大落的变化周期;公众学习对通胀预期形成的影响受货币政策工具类型、反通胀立场、政策可信度的影响。我国在管理通胀预期过程中应明确构造以通胀目标为代表的名义锚,借助中央银行的沟通渠道,提高其透明度,通过反通胀实践,改善其可信度,以降低公众的预期形成偏差,引导公众形成与政策目标一致的通胀预期。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new Keynesian 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is taken as the framework, and the evolution of inflation expectations in China is discus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ality and public learning mechanism of quantitative and price monetary policy tools.It is found that the formation of inflation expectation in China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ed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inflation target and public learning mechanism, and that China adopts pro-cyclical adjustment to inflation target, which relieves the pressure of external shocks on monetary policy.The impact of public learning on the formation of inflation expectations is affected by the types of 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s, anti-inflation stance, and policy credibility.In the process of managing inflation expectation, China should clearly construct a nominal anchor represented by inflation target, improve its transparency by means of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 of the central bank, improve its credibility through anti-inflation practice, so as to reduce the deviation of public expectations.Guide the public to form inflation expectations consistent with policy objectives.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通货膨胀预期形成机制、测度与管理研究”(71203175) 西安交通大学新教师科研支持计划(08142006)
【分类号】:F822.0;F822.5;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平,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2 樊纲;通货紧缩、有效降价与经济波动——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若干特点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3 杨继生;;通胀预期、流动性过剩与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性质[J];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4 张鹤;张代强;姚远;张鹏;;货币政策透明度与反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5 徐亚平;;公众学习、预期引导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金融研究;2009年01期

6 徐亚平;;通货膨胀预期形成的模型刻画及其与货币政策的关联性[J];金融研究;2010年09期

7 李颖;林景润;高铁梅;;我国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预期与货币政策的非对称分析[J];金融研究;2010年12期

8 胡志鹏;;中国货币政策的价格型调控条件是否成熟?——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2年06期

9 贾俊雪;;中国税收收入规模变化的规则性、政策态势及其稳定效应[J];经济研究;2012年11期

10 马草原;李成;;国有经济效率、增长目标硬约束与货币政策超调[J];经济研究;2013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晓畅;;新凯恩斯主义框架下关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探索[J];北方经济;2012年04期

2 段京怀;论宽松的货币政策适用的条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彭勇,杨灿;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估计[J];商业研究;2004年19期

4 姚厚忠,李玉宝;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浅析[J];商业研究;2005年04期

5 戴振旗;通货紧缩传导理论的比较研究[J];商业研究;2005年15期

6 王宏涛;张鸿;;中国CGG货币规则模型的建立及其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6期

7 刘超;王智强;;宏观经济政策、预期形成方式与通货膨胀[J];商业研究;2011年12期

8 赵进文;熊磊;;我国货币供应量变动对保险需求传导效应的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11年07期

9 黄荣哲;农丽娜;;意外险的需求模式、感觉阈限与通货膨胀率——基于三区制门限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11年08期

10 袁靖;;规则与相机抉择货币政策适度性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敏;李文溥;;扩大内需中的货币政策效应——1996-2003年的实证分析[A];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授牌仪式暨“转轨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董昀;;体制转轨与中国经济波动形态的变化[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薛鹤翔;许志伟;罗大庆;;投资流动性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货币政策能稳定经济吗?[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王璐;欧世建;;中国利率政策操作:历程、特征与泰勒规则的适用性考探[A];第三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王少平;李子奈;;弱外生性与条件误差校正模型及其对我国的实证[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2003年

6 王志鹏;李子奈;;中国FDI、出口及经济增长间的因果关系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2003年

7 庞晓波;李东元;;中国货币政策规则的实证检验与识别[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6卷)[C];2005年

8 张焕明;;价格波动会影响通货膨胀吗?CUKIERMAN假说的中国经验验证[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9 李成;马文涛;王彬;;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与宏观经济稳定[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1期[C];2010年

10 许志伟;薛鹤翔;罗大庆;;融资约束与中国经济波动——新凯恩斯主义框架内的动态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1期[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莉;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及效率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范建华;股票市场稳定性与货币政策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韦邦荣;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D];辽宁大学;2010年

5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7 陈勇;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与债券市场[D];南开大学;2010年

8 关大宇;基于货币政策传导的金融条件指数构建及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王勤;基于消费者保护的金融监管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王柏杰;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选择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小锋;利率规则在我国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林志弟;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适应性与实践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俊芳;我国货币政策对产出的传导渠道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娜;有关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和趋势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尚楠楠;泰勒规则在中国的可行性检验与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汪明明;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林景润;我国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及经济波动的非对称性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刘安禹;名义利率与中国经济波动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张星;泰勒规则在我国的实证检验[D];浙江大学;2010年

10 于羽;货币政策的通胀与通缩效应[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扬;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理论与实践[J];财贸经济;1999年11期

2 贺力平;世界性通货紧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制约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2002年05期

3 李晓西;通货紧缩、需求不足与政策思路[J];财贸经济;1999年08期

4 曹广忠;袁飞;陶然;;土地财政、产业结构演变与税收超常规增长——中国“税收增长之谜”的一个分析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12期

5 贾德奎,胡海鸥;“公告操作”: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操作的新范式[J];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07期

6 赵伟;朱永行;王宇雯;;中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08期

7 贺力平;通货紧缩:起因和对策[J];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Z2期

8 赵博,雍家胜;菲利普斯曲线研究在中国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09期

9 汪洋;;中国M_2/GDP比率问题研究述评[J];管理世界;2007年01期

10 李彬;刘凤良;;我国通货膨胀动态和货币政策效果的行为宏观解释[J];管理世界;2007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N];中国财经报;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辉关,蔡建生;2003: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和货币政策选择[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段晓光;;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S1期

3 詹锋华;;货币政策的博弈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2期

4 徐亚平;;货币政策有效性与货币政策透明制度的兴起[J];经济研究;2006年08期

5 邓宇;;货币政策在房地产价格调控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年12期

6 王启顺;;我国货币政策个人消费层次传导的实证检验[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徐琳;;货币政策与就业问题浅析[J];消费导刊;2007年05期

8 刘伟;;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货币政策[J];西南金融;2007年05期

9 索彦峰;范从来;;货币政策立场指示器的实证研究——来自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实践的证据[J];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02期

10 郭晔;;最优货币政策的设计:综述及其启示[J];经济评论;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琳;赵世君;吴冰晶;;企业对外投资对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反应研究[A];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刘莉亚;;不同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差异化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3 庞欣;刘志新;孙欧;;我国上市银行股权结构与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有效性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2年

4 万晓莉;;我国货币政策能减小宏观经济波动吗?基于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2期[C];2011年

5 朱锦月;;我国货币政策非平稳性与货币政策联动性的内在机制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4卷)[C];2013年

6 杨德明;陆正飞;罗党论;;货币政策、媒体监督与关系型债务融资[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刘松林;龚承刚;李松华;;货币政策及其外生冲击传导——基于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视角[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1卷)[C];2010年

8 吕江林;;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否应对股价变动做出反应?[A];中国金融学会第八届优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5年

9 方显仓;;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利率与信用渠道传导的影响——兼论我国频繁使用准备金工具的原因[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10 庞洪梅;;当前货币政策与投资增长的博弈[A];投资增长速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阎岳;稳投资已现积极变化 货币政策应更积极[N];证券日报;2012年

2 记者 翟永冠;银行收紧房贷,无关货币政策[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3 陆小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作用凸显[N];金融时报;2007年

4 记者 李倩;货币政策之外的调控手段要跟进[N];金融时报;2008年

5 记者 谷秀军;数据回暖尚需政策协同拉动[N];金融时报;2008年

6 撰文 本报记者 李可 高洪艳;宏观政策转向是误解[N];中国贸易报;2010年

7 南方日报记者 谢梦;宽松?从紧?学者各执一词 货币政策进入观望期[N];南方日报;2011年

8 见习记者 杨桐;货币政策“前瞻”性增强[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刘京玲;货币政策微调与房地产业基本无关[N];中国商报;2011年

10 泰康资产公司首席分析师 张敬国;房价飙升与货币政策智慧[N];上海证券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伟;中国货币政策绩效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李虹檠;多重二元结构与中国货币政策差异效应[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吴丹;支持货币政策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4 王姣姣;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王宗林;资产价格与我国最优货币政策[D];南开大学;2012年

6 雷国胜;货币政策的动态优化与调整[D];四川大学;2007年

7 卢盛荣;转型期中国货币政策地区效应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8 焦巍;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效率问题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9 孙亮;金融加速器视角下货币政策冲击的产出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10 闫思;全球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光灏;基于省际数据的央行统一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2 孙敬祥;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及其有效性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3 王萍;开放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的演进及其效果评价[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4 廖安勇;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慧;本币升值背景下货币政策的取向[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6 李琳;我国货币政策股市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D];厦门大学;2007年

7 王坤;我国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李佳珂;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韩鑫韬;货币政策能盯住资产价格吗?[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李贺;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周期影响及政策选择[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592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7592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4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