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FDI、产业特征与制造业地理集中——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29 13:12

  本文选题:外国直接投资 + 区位基尼系数 ; 参考:《南开经济研究》2011年01期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1999—2008年制造业数据实证分析了外国直接投资、产业特征与产业地理集中的关系,其结果发现,自1999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日益提高,在行业上,资源型产业地理集中度最高,高度地方化产业地理集中度最低;从全国20个制造业行业数据样本看,FDI的进入会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根据外资比重进行产业细分后,外资对高外资比重产业地理集中的正向促进作用依然明显,而对低外资比重行业的作用不显著;即使在高外资比重产业中,FDI与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也不存在着倒U型关系,而在低外资比重产业中,只有当FDI比重超过一个临界值时,FDI对地理集中的正向促进作用才会显现。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DI,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dustrial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using Chinese manufacturing data from 1999 to 2008.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gree of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been increasing since 1999.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resource-based industries is the highest, and the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of highly localized industries is the lowest. From the data samples of 20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China, the entry of FDI will promote the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positive effect of FDI on the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of high FDI proportion industry is still obvious, but the effect on low FDI proportion industry is not significant. Even in the high FDI proportion industry, there is no inverted U type relationship between FDI and the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But in the low FDI proportion industry, only when the proportion of FDI exceeds a critical value, the positive effect of FDI on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will appear.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09JZD0018) 国家社科基金“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10XJY000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和相关政策支撑研究”的资助
【分类号】:F832.6;F279.2;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贺灿飞;谢秀珍;;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J];地理学报;2006年02期

2 文玫;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J];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3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年04期

4 赵伟;张萃;;FDI与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基于20个行业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7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来利;周恺;朱杰;;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2 陈伟莲;张虹鸥;王蓉蓉;陈静;;广东省主要农产品的空间集聚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3 刘剑;张瑜;;我国农药制造业空间集聚现象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4 李晓敏;;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一个最新综述[J];北方经济;2009年22期

5 刘文革,朱兴龙,刘海莉;产业集聚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11期

6 刘斯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8年11期

7 陈太明;;经济总量、东道主、构建时间与奖牌份额[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张晏;王永钦;章元;陈钊;陆铭;;China's Development Modeli: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the Decentralization Approach to Transition[J];China Economist;2007年04期

9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机理与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0年10期

10 丁永健;刘培阳;;宏观经济波动对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影响——“国进民退”的回顾与前瞻[J];财经科学;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凤荣;任萌;张富森;;政府干预、治理环境与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有效性——基于地方国有上市公司并购的经验证据[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秀敏;赵晓旭;朱艳艳;;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研究[A];中国西部地区城乡协调发展与社会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进栋;韦素琼;;福建省各地市装备制造业的地区专业化与地理集中[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徐传谌;;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启示[A];第六届国有经济论坛“欧盟—中国:区域政策与产业集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苗长虹;武前波;杜李;张丽君;席升阳;高延军;蒋冰华;方相林;乔家君;赵玉明;吴殿廷;刘嘉俊;;第十章 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6 刘彩玲;龚新;;河南旅游立省的条件分析与战略选择研究[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7 秦耀辰;张丽君;;郑汴城市整合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8 沈坤荣;李永友;;比较优势、差异化选择与对抗性利益关系——长三角制造业梯度升级战略[A];2010国际都市圈发展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樊福卓;;长江三角洲工业的地区专业化——兼论“产业同构”之争是伪命题之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10 吴福象;;冲突与和谐——基于长三角产业同构和投资趋同的实证研究[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业震;国有上市公司重组中的利益冲突与重组绩效[D];南开大学;2010年

2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3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5 王争;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与贸易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周明;我国产业集聚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兼论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7 谢里;制度安排与产业集聚:理论与经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王锐淇;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与区域追赶的空间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管汉晖;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杨海水;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玉东;区域行政垄断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祝鹤;煤矿安全规制对煤炭产业所有制结构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徐丹;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区域专业化水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陈丽琼;基于专业化与多样化视角的城市集聚经济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祖会英;长江三角洲深度一体化发展中利益均衡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顾绣敏;浙江制造业聚集度及影响因素分析[D];宁波大学;2009年

8 黄丽鲱;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度对国内市场一体化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徐珊珊;地方保护对江西省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夏金坤;城市集聚效应和中原城市群的溢出作用[D];湖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小涓,李蕊;FDI对中国工业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贡献[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7期

2 赵伟;经济全球化:我国从中得到的利益与面临的问题[J];国际经贸探索;1999年01期

3 赵伟;区际开放:左右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J];经济学家;2001年05期

4 沈立人;戴园晨;;我国“诸侯经济”的形成及其弊端和根源[J];经济研究;1990年03期

5 黄肖广;财政体制改革与地方保护主义[J];经济研究;1996年02期

6 银温泉,才婉茹;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和治理[J];经济研究;2001年06期

7 文玫;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J];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8 路江涌;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06年03期

9 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10 臧跃菇;关于打破地方市场分割问题的研究[J];改革;200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薄文广;;产业特征、空间差异与制造业地理集中: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方经济;2010年06期

2 王建优;加快利用外资和技术引进:制造业的十条措施[J];国际经济合作;2000年01期

3 一丁;;巴西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外资[J];拉丁美洲研究;1986年03期

4 薛琦,郎丽华;台湾的直接外资利用:动态考虑[J];科技导报;1988年06期

5 张萌;亚洲“四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与民族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01期

6 贺培;评析在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4年07期

7 吴国胜;;泰国的招商引资[J];内蒙古财会;1994年08期

8 ;荷兰投资与经贸风险分析报告[J];国际融资;2008年06期

9 文婧;孙韶华;潘艺;;制造业外资南移渐显[J];法人;2011年09期

10 吴崇伯;;东盟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J];南洋问题研究;199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飞;杜彦斌;;实施机床绿色再制造,提升西部制造业装备能力[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2 曾忠;季成;林辉;;ERP技术应用探讨[A];面向制造业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创新设计的基础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张风;;论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贾建锋;赵希男;朱春红;;制造业管理者胜任特征的评价:基于个性优势识别的视角[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陶义平;;经济全球化带给机械制造业的思考[A];2003年11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余开朝;;制造业信息化规划研究[A];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制造业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利民;;面向大中型制造业企业信息化集成平台建设的研究[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2007年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8年

8 金潜翔;;刍议西部制造业标准化管理创新[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9 林一松;方平;郑时雄;;制造业中基于DSP的嵌入式智能控制器[A];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2001年“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学术会议暨企业生产工程与产品创新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吴俊杰;;制造业顾客满意度测量三因素的分析[A];新世纪第一次中国ISO9000论坛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媛源;亚洲对非投资将更多流入制造业[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覃达;亚洲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创新高[N];国际商报;2006年

3 梁鸥;“中国仍对外国直接投资最具吸引力”[N];市场报;2005年

4 邱俊;非洲资源大国引资势头强劲[N];中国化工报;2008年

5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陶 冬;外国直接投资面临转型[N];证券日报;2004年

6 记者 刘军;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继续增长[N];光明日报;2006年

7 王乃康;去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增近四成[N];国际商报;2007年

8 闾海琪;200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再创新高[N];中国信息报;2008年

9 记者 徐惠喜;去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创历史新高[N];经济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吴华国 文婧 实习记者 孙韶华;中国资本吸引全球目光[N];经济参考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晖;FDI对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5年

2 吴学花;中国产业集聚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3 洪勇;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王咏源;基于组织学习的制造业生产系统知识传递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张阐军;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精益化管理理论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王道臻;外国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姜睿;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与外国直接投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巴文;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援助的有效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陈俚君;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10 黄晓玲;发展中国家外贸、外资与工业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俊;我国制造业中FDI行业内与行业间溢出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赵鸿;服务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模式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3 王宁;中国与印度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张秋丽;东盟五国外国直接投资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赵刚;青岛市服务业FDI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石群慧;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甘燕涗;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地区分布因素的比较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8 刘鹏俊;论外国直接投资的财政优惠政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9 付雪芳;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及其演进模式[D];浙江大学;2003年

10 于丰;中国吸引FDI的决定因素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200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8200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7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