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对国内需求影响的非对称性研究——基于受约束的非对称VECM模型
本文选题:国内需求 + 货币政策 ; 参考:《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3期
【摘要】:本文采用受约束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检验了货币政策方向性冲击对实际投资和实际消费的非对称性影响,结果表明:从长期看,货币政策方向性冲击对实际消费和实际投资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性,且负向货币政策的影响要大于正向货币政策的影响;从短期看,受消费者预期和政府投资等因素的影响,方向性货币政策冲击对实际消费和实际投资的变动不存在非对称性。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onstrained 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 is used to test the asymmetric effects of directional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actual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long run, The impact of directional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real consumption and real investment has significant asymmetry, an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positive monetary polic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nsumer expectation and government investment, there is no asymmetry in the change of actual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caused by directional monetary policy shock.
【作者单位】: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计量分析与预测研究中心;中国工商银行大连分行;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CJY018)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005) 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2009A220)
【分类号】:F224;F822.0;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建斌;;政策方向、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效力非对称性[J];管理世界;2006年09期
2 曹永琴;李泽祥;;中国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性的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07年06期
3 严太华,黄华良;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2005年08期
4 刘金全;郑挺国;;我国货币政策冲击对实际产出周期波动的非对称影响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10期
5 卢盛荣;李文溥;;中国地区间货币政策效应双重非对称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02期
6 曹小衡;张敬庭;刘雪燕;;中国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基于AS-AD模型的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石柱鲜;邓创;;基于自然利率的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柱鲜;孙皓;宋平平;;中国自然失业率的估计与应用——基于HPMV滤波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08年06期
2 罗光强;曾福生;曾伟;;服务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周期的影响[J];财贸经济;2008年05期
3 米咏梅;王宪勇;;供给冲击、财政冲击、货币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基于SVAR方法的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4 石柱鲜;孙皓;宋平平;;中国通货膨胀的适度区间与非对称性——基于自然失业率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8年08期
5 苟小菊;徐子奕;;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研究综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陈享光;袁辉;;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研究的最新进展[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4期
7 张东辉;王丹阳;;中国货币政策双重非对称效应特点的实证研究[J];东岳论丛;2010年10期
8 申俊喜;曹源芳;封思贤;;货币政策的区域异质性效应——基于中国31个省域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6期
9 余实;汪慧玲;;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反经济周期作用实证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年02期
10 王君斌;郭新强;蔡建波;;扩张性货币政策下的产出超调、消费抑制和通货膨胀惯性[J];管理世界;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卢盛荣;李文溥;林光平;;中国地区间货币政策效应双重非对称性研究[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赵伟;;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最新文献述评[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世杰;刘义圣;;金融危机后我国货币政策非有效性的实证分析[A];“外国经济学说与当代世界经济”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20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贵鹏;新中国60年货币思想史领域五个理论的历史演进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张西征;货币政策、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决策[D];南开大学;2010年
3 姜梅华;非线性菲利普斯曲线与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铁强;中国反周期货币政策调控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高鸿;中国货币流动性管理效应及工具运用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6 赵伟;中国货币政策绩效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虹檠;多重二元结构与中国货币政策差异效应[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陈维云;中国股市波动的非对称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寇明婷;股票价格对货币政策调整的反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吴金友;开放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有效性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强;广义脉冲响应模型及其在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分析中的应用[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2 朱禹丰;我国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农业的实证[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蒋青华;我国房价波动区制转移特征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洪燕;基于传导机制的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妍;我国货币政策行业效应的非对称性:基于MS-VAR模型的计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贺;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周期影响及政策选择[D];郑州大学;2011年
7 刘鹰;基于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8 贺波;基于企业投资行为的货币政策微观基础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9 张薇;居民消费储蓄与我国货币政策的相关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徐子奕;我国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金全;货币政策作用的有效性和非对称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2年03期
2 陈建斌;;政策方向、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效力非对称性[J];管理世界;2006年09期
3 黄先开,邓述慧;货币政策中性与非对称性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02期
4 刘金全,刘兆波;我国货币政策作用非对称性和波动性的实证检验[J];管理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5 冯春平;正负货币冲击影响的不对称性研究[J];经济科学;2002年03期
6 丁文丽;;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效力区域非对称性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经验分析[J];经济科学;2006年06期
7 朱建文;从有效需求不足到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流动性陷阱”[J];经济问题;2001年12期
8 万解秋,徐涛;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货币政策的效率——兼评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经济研究;2001年03期
9 刘金全,范剑青;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和相关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1年05期
10 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经济研究;2001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丽娜;;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非对称性实证研究——基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省数据的VAR模型分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何丽娜;;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非对称性实证研究——基于苏皖两省的VAR模型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年05期
3 张岱,王昌军;非对称性与热力学第二定律[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3年04期
4 陈德伟,徐琼,孙崎岖;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性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05期
5 昌忠泽;;非线性动力学在宏观经济学领域中的运用——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06年09期
6 何晓光;朱永军;;中国A股市场收益波动的非对称性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年01期
7 周涛;;细长锥体非对称背涡特性研究[J];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2007年01期
8 任光金,丁士海,武传德;下肢长骨骨重的非对称性[J];人类学学报;1989年02期
9 郝剑红,阎发旺,李有成;双抛物量子阱的非对称性与电子能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10 刘金全;于冬;崔畅;;中国股票市场的信息反应曲线和股票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J];管理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和义;黄玮;熊旺;;纯化氢用多孔不锈钢表面的修饰技术[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2 王乃怡;林涵瑾;;聋哑人手势语用手的非对称性[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3 张宗成;袁怀宇;;卖空限制与股票市场收益的非对称性——基于上海和香港的实证比较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牛俊英;王娟;王佳楠;;前庭的频率特性与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岳连捷;卢洪波;裘新;陈立红;张新宇;;隔离段激波串非对称及震荡特性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陈正洪;王海军;任国玉;;武汉城市热岛强度非对称变化及对气温序列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何之彦;;BI-RADS系统讲座:GuidanceChapter[A];第二届全国乳腺影像诊断与技术应用研讨会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8 张玮;佐斌;;“旁观者清”还是“旁观者不清”?——对自我-他人偏向知觉的非对称性研究进展[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文海;叶柳;;亚最优经济相位协变量子克隆和远程量子克隆[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赵秀平;裴更生;毛向红;赵亚辉;;从国内外核桃生产现状与市场需求谈河北省核桃产业的发展[A];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莫莉;日本出口强劲反弹能否持续[N];金融时报;2010年
2 ;天胶新增资源与库存继续增加[N];期货日报;2003年
3 陈克新;明年钢材内需力度明显增强[N];世界金属导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邓小进;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召开[N];抚州日报;2008年
5 海纳;明年的“内需”在哪里?[N];河南日报;2008年
6 岳祺;对二甲苯生产保持增势[N];中国化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聂闻;日本国内需求平稳增长 钢铁产业处于良性循环[N];中国冶金报;2006年
8 瑞银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安德森;内需不足拖累中国进口增长[N];证券日报;2005年
9 记者 战雪雷;危机进一步推动亚洲一体化进程[N];中国财经报;2010年
10 施发启;国内需求五阶段比重逐波下降有原因[N];上海证券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村璞;我国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非对称性:一个非线性观点[D];西北大学;2011年
2 刘金叶;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作用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何丽娜;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非对称性问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4 李莉;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陈维云;中国股市波动的非对称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黄浩;我国房地产周期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7 马德功;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赖溟溟;货币政策稳定化作用机制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9 李庆华;我国经济周期阶段性和波动性的动态计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宋金奇;我国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永文;挡板型管式振荡流反应器流场非对称性的数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薛冰;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非对称性影响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3 邹世强;振荡流反应器三维流场非对称性CFD定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刘汉;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祝海堂;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6 谢明华;我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纪文宇;论非对称性相互依赖下的中美关系[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8 侯文婷;GLURK5在大鼠海马CA1区对称性及非对称性突触中分布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9 宋潇;我国资本市场弱式有效性检验和市场波动的非对称性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刘志刚;我国经济周期和产出波动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25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825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