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新兴市场外汇储备增长的决定因素——基于东亚和拉美的实证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8 18:29

  本文选题:外汇储备 + 决定因素 ; 参考:《亚太经济》2011年01期


【摘要】:以东亚和拉美两个地区为样本,理论分析和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全球产业转移所导致的贸易规模扩大和经常账户盈余积累等是新兴市场外汇储备规模扩大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东亚比拉美保有更多外汇储备的原因是两个地区发展模式的差异所致,即东亚依附于重商主义的出口导向战略及其出口商品结构不仅能够增加出口,而且获得经常账户盈余的稳定性也要强于拉美,东亚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在外汇储备积累上表现出了一定的预防性动机。
[Abstract]:Taking 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 as samples, the result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conometric test show that the expansion of trade scale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current account surplus caused by global industrial transfer are the main determinants of the expansion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in emerging markets. The reason that East Asia maintains more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than Latin America is due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development models, that is, the export oriented strategy and its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in East Asia, which is dependent on mercantilism, can not only increase exports, Moreover, the stability of the current account surplus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Latin America, and the newly industrialized economies in East Asia have shown some precautionary motivation in the accumula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东亚超额外汇储备规模研究”(项目批准号:09YJC790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批准号:AHSK09-10D27)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编号:05011416)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编号:2010sk052)的资助
【分类号】:F833.1;F83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杨权;;东亚经济体大规模囤积外汇储备现象:影响因素、行为特征及政策含义[J];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12期

2 余永定;;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与中国宏观经济管理[J];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03期

3 王三兴;杜厚文;;东亚地区超额外汇储备的深层次原因探讨[J];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09期

4 卢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研究:对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的理论思考[J];世界经济;2006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斌;;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评述[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李明睿;;我国储蓄——投资失衡与国际收支双顺差[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刘晴辉;;我国“双顺差”成因的实证分析:1994-2007[J];财经论丛;2008年05期

4 钱学锋;黄汉民;;垂直专业化、公司内贸易与中美贸易不平衡[J];财贸经济;2008年03期

5 项松林;;国际货币政策对中国贸易顺差影响研究[J];财贸研究;2010年05期

6 张少军;张少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形成的微观机理探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8年09期

7 陆建明;李宏;朱学彬;;金融市场发展与全球失衡:基于创新与生产的垂直分工视角[J];当代财经;2011年01期

8 李琳琳;鞠永红;;浅析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管理对策[J];北方经贸;2008年02期

9 贺力平;蔡兴;;从国际经验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之“谜”[J];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09期

10 苗永旺;王亮亮;;百年来全球主要金融危机模式比较[J];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吴明华;周爱民;;我国外汇储备对人民币币值的影响——影子汇率[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永华;国际分割生产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发展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曾友中;马克思货币理论与当下金融危机[D];武汉大学;2010年

3 唐铁球;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动因与收益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杜晓蓉;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东亚钉住汇率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史本叶;垂直专业化与产品内贸易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申宏丽;我国外汇储备变动机理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7 焦武;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王刚贞;基于资本管制下的贸易收支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洪宇;中国商品贸易模式演进与背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李锋;中国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超;中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投资结构效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许河森;关于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江艳;劳动力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民币汇率问题[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4 陈隽侃;FDI与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结构互动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5 赵晓川;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动因及解决出路[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6 陈连莹;中国在东亚产品内分工中的地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7 王维薇;产品内分工与我国双顺差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8 胡小昆;论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成因[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9 沈彦菁;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背景下的金融危机应对方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刘敏;私募股权(PE)投资基金在中国的发展策略[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童书兴;;中韩两国经贸互补性的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2 李鸿飞;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06期

3 张薇,陈仲常,Nicole Quan Kep;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的代价与风险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12期

4 钟伟;持续的双顺差有喜亦有忧[J];中国外汇管理;2003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巴曙松;如何把握外汇储备规模变化趋势?[J];文明与宣传;1997年04期

2 武剑;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分析与界定[J];经济研究;1998年06期

3 谢建军;李计成;;东亚外汇储备的变动及其影响[J];东南亚;2006年01期

4 于文涛;;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影响分析及政策建议[J];北方经济;2006年23期

5 韩骏;韩继云;;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与营运新论[J];投资研究;2007年03期

6 赵立东;对当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看法[J];宏观经济管理;1996年02期

7 唐建荣;开放度及其外汇储备规模的选择[J];江苏统计;1998年06期

8 孙博;;中国外汇储备需求分析[J];统计与咨询;2006年06期

9 宋芳秀;;非自愿外汇储备增长成因与影响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7年05期

10 王亦明;位曼;李鹏;;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影响因素相关度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07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朴胜禄;李新忠;;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及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史美玲;林洁中;;认真阅读病历是保证ICD-9编码正确的决定因素[A];第五届全国病案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3 刘玉梅;王丽红;田志宏;;我国农机装备水平区域性不平衡的决定因素研究[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付合年;;抓住“决定因素” 落实“三个代表”[A];全国煤炭企业改革与管理优秀论文和调研报告[C];2002年

5 谢建国;;指导思想是决定因素——文献资源共享之我见[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6 朱子文;;人民群众的支援是淮海战役胜利的一个决定因素[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7 羊涤生;王至元;;东亚经济模式的更新与现代儒商的重新定位——东亚金融危机的若干启示[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刘健;;发电单位燃料成本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第七届北京青年科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3年

9 都阳;;贫困地区农户参与非农工作的决定因素研究[A];中国扶贫论文精粹[C];2001年

10 叶春辉;张林秀;董春宇;;农村垃圾处理服务供给的决定因素分析[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洋;俄表示空军将成为保障俄安全的决定因素[N];人民日报;2008年

2 记者 王秀萍;我省粮食产量有望超过上年[N];山西经济日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熊欣 实习记者 朱宝琛;新年度铁矿石价格谈判提前热身[N];证券日报;2006年

4 卢鹏;让决定因素起决定作用[N];人民武警;2005年

5 陆铁琳;人口数量不是决定因素[N];健康报;2002年

6 方华;政协委员蔡国雄:财税优惠不再成外企投资“决定因素”[N];金融时报;2007年

7 梅新育;优惠政策并非国际直接投资流向的决定因素[N];东方早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王义伟;人心向背 仍是决定因素[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9 ;品牌价值的决定因素[N];农民日报;2000年

10 记者 周升友;选材:低价位不是决定因素[N];中国船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野驰;东亚外汇储备规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张磊;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制造业的效应与决定因素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许征;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治理[D];复旦大学;2004年

4 叶阿次;在华跨国公司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战略的决定因素及其对绩效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5 聂冲;购物中心商铺租金微观决定因素与租户组合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曹如中;城市知识竞争力决定因素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7 苏舟;银行跨国并购效率及其决定因素研究:欧盟经验[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卓;新自由主义对东亚经济发展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9年

9 张超;新区域主义的兴起及其在东亚的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与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允锋;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决定因素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2 李向升;中国化学肥料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李丽娟;中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朱向文;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5 赵珊珊;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6年

6 杨欢欢;虚拟企业信任决定因素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

7 赵春丽;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聚状况与因素分析[D];新疆大学;2008年

8 徐瑛;FDI地区性差异决定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9 刘贺;中国产业集聚的分布现状与决定因素[D];暨南大学;2005年

10 张卓;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区位决定因素的阶段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625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8625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2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