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陷阱”:理论辨析与政策导向
本文选题:碳陷阱 + 碳排放强度 ; 参考:《经济学家》2011年10期
【摘要】:在《京都议定书》面临失效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不以其它国家减排为条件的减排承诺及相关实证研究的缺乏,加重了人们对三种"低碳陷阱"的忧虑。理性地辨析"碳陷阱",关系到中国发展模式及相关政策的选择。本文基于低碳经济与金融发展理论指出,即使国际强制碳减排不复存在,中国的低碳发展目标不仅仍需坚持而且可行。相对"低碳陷阱","高碳陷阱"是中国面临的更现实的风险。基于欧盟14个国家2005—2009年面板数据建立的双固定效应模型则进一步证实:相对减排目标是可行的,经济增长有助于实现相对减排目标,碳金融对降低碳排放强度也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自主碳排放强度的区域结构则说明中国应在碳博弈中增强自主性。
[Abstract]:In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where the Kyoto Protocol is facing failure, China's commitment to reduce emissions not conditional on other countries' emission reduction and the lack of relevant empirical research have increased people's worries about the three "low carbon traps". The rational discrimination and analysis of "carbon trap" is related to the choice of China's development model and related polici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even if the international compulsory carbon abatement no longer exists, China's low-carbon development goal should not only be adhered to but also feasible. Compared with low-carbon trap, high-carbon trap is a more realistic risk for China. The dual-fixed effect model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14 EU countries from 2005 to 2009 further confirms that the relative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 is feasible and that economic growth contributes to the achievement of the relative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 Carbon finance also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The regional structure of independent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dicates that China should strengthen its autonomy in carbon game.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0AJL006) 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吉林大学创新团队项目(2009TD005)
【分类号】:X321;F83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2 唐跃军;黎德福;;环境资本、负外部性与碳金融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6期
3 杨波;肖苏原;田慕昕;;我国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08期
4 潘家华;庄贵阳;郑艳;朱守先;谢倩漪;;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4期
5 朴英爱;;低碳经济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6 王倩;李通;王译兴;;中国碳金融的发展策略与路径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03期
7 何建坤;周剑;刘滨;孙振清;;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与中国的响应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4期
8 杨志;王梦友;马玉荣;;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经济学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慧;;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2 毛雁冰;;中国经济发展的低碳化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杨家威;;低碳经济中政府补贴的博弈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08期
4 唐永红;宋文华;刘国强;;低碳经济的时代价值指归[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张庆;;山东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王爱兰;;我国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及潜能比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5期
7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低碳城市的基本特点与建设策略[J];创新;2010年04期
8 李晓丽;;浅析我国经济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J];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04期
9 吴彼爱;高建华;;中部六省低碳发展水平测度及发展潜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S2期
10 张云;杨来科;赵捧莲;;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利益分配与出口规模研究——基于MACs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常艳;黄耀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刍议[A];低碳经济与世界城市建设——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10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曹桂红;;低碳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博弈论[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3 龙健梅;李花蕾;;低碳经济与我国林业法律制度的协调[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廖媛红;;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A];低碳农业与湖南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概念及内涵[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6 郑亚男;李建民;;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城市林业协同发展实证研究——以唐山南湖生态区为例[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7 梁建忠;文冰;;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分析——以云南省为例[A];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年
8 韩从容;;破解外向型经济生态瓶颈的法律思考——从我国资源环境逆差谈起[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9 唐久芳;李启平;;企业财务状况对环境信息披露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湖南上市公司为例[A];中国会计学会第八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国政;周发明;袁舒颖;;低碳经济发展动力及模式探讨[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俭;崇明岛都市型国家地质公园开发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牛海霞;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迟远英;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张忠宇;我国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机制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杨国锐;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波动及减碳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卢忠宝;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许广月;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肖彦;低碳生态经济视角下钢铁企业综合绩效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孙秀梅;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机理与调控对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10 高宏星;低碳社会的哲学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怀亮;建筑业企业低碳经济系统化模式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胡浩;公司创业、组织自我调节学习与变革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肖雪;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构建[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笑迪;信息技术在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牛晓姿;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D];天津大学;2010年
6 袁新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丁易伟;我国光伏产业竞争力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杨荣军;“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9 孙丽萍;国际排放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效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王静;我国商业银行低碳金融战略的实施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游;;碳金融:我国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J];财经科学;2009年11期
2 张秀杰;;东北地区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J];东北亚论坛;2009年03期
3 张安华;;中国电力工业节能降耗影响因素分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6年06期
4 唐跃军;;跨组织系统(IOS)在供应链中的应用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2期
5 周剑;何建坤;张希良;;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09期
6 曾刚;万志宏;;国际碳金融市场:现状、问题与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10期
7 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03期
8 宋德勇;卢忠宝;;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唐跃军;论转轨经济中的内部人控制与道德风险[J];经济评论;2002年06期
10 何德旭;商业银行制度与投资基金制度:一个比较分析框架[J];经济研究;2002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黄丽珠;[N];金融时报;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彦佳;;实践低碳经济:兼顾GDP创造和CO_2排放[J];WTO经济导刊;2010年02期
2 刘燕娜;洪燕真;余建辉;;福建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0年08期
3 赵冠伟;陈健飞;崔海山;陈颖彪;;1992—2007年广州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0年06期
4 潘雄锋;舒涛;徐大伟;;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因素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5 楚春礼;郭彩霞;鞠美庭;王雁南;;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年08期
6 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谭丹;;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7 李艳梅;张雷;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8 赵荣钦;刘英;丁明磊;焦士兴;;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9 宋杰鲲;张宇;;基于BP神经网络的我国碳排放情景预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7期
10 牛晓耕;王海兰;;黑龙江省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永章;杨海生;王祖伟;王鹤立;刘祥伟;王音;;中国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2 辛凡文;张明;;煤炭加工利用过程的碳排放特点及减排途径[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曾广圆;杨建新;宋小龙;吕彬;;生命周期视角下的中国火法炼铜能耗与碳排放情景分析[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5 宋小龙;杨建新;刘晶茹;;高炉渣资源化生产绿色建材的环境效益评估——生命周期的视角[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6 冯真真;李燃;;生态城市绿色发展新标准——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夏喜平;;促进城市低碳转型 推动武汉绿色发展[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桂波;南灵;;陕西省耕地利用碳源/汇时空差异分析[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逯飞;杨哲明;黄云飞;曹阳;;河北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A];《河北环境科学》-华北五省市环境科学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郝寿义;;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一个基于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的研究[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城市转型与人类未来”城市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冯洁;中国将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王颖春;相关行业或开展碳排放强度试点[N];中国证券报;2011年
3 钟欣;中国将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N];中国贸易报;2009年
4 周兆军;中国将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N];商务时报;2009年
5 郭一信;中国碳交易机制五年内成型 三大问题待解[N];中国贸易报;2010年
6 张捷;碳排放博弈要巧打西方规则牌[N];中国证券报;2010年
7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练好内功是根本[N];人民日报;2010年
8 记者 吴婷;发改委称碳排放强度将成法定指标[N];上海证券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晶;增长中转变 调整中成长[N];中国石油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公欣;政策信号明确 中国碳交易“谜局”将破[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赵敏;上海碳源碳汇结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刘小敏;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景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5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6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经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朱永彬;排放控制目标下我国最优经济增长路径、减排路径与碳排放趋势研究及模拟系统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杰;中国碳减排政策分析与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许广月;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辉;欧盟碳金融市场探析及对我国的借鉴[D];复旦大学;2011年
2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3 陈蕾嫣;企业碳排放会计的不确定性问题研究[D];集美大学;2011年
4 方勇;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江苏大学;2011年
5 金汝蕾;碳排放演化动力系统理论及演化情景分析[D];江苏大学;2011年
6 乐融融;建设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慧儒;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实证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夏德建;基于情景分析的发电侧碳排放生命周期计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王琛;我国碳排放特征与低碳经济发展[D];河北大学;2009年
10 孙巾子;全球碳排放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66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866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