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货膨胀预期不确定性来源及其宏观经济效应
本文选题:通货膨胀预期不确定性 + 预期管理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摘要】:合理测定通货膨胀预期的不确定性以及正确识别其来源,对于政府有效进行通胀预期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次应用具有马尔可夫机制转换异方差的时变参数模型,把我国通胀预期不确定性分解为结构型预期不确定性与冲击型预期不确定性两种类型,并探讨谁是其中的主要来源,继而检验它们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其结果显示,冲击型通胀预期不确定性是我国公众通胀预期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而结构型通胀预期不确定性在1996年经济"软着陆"后逐步降低。这一特征可以很好地被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特点、宏观调控政策的演变以及所经受的外部冲击所解释。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来源的通胀预期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有着不同的影响,即冲击型通胀预期不确定性显著地加剧了产出增长波动,而结构型通胀预期不确定性可以减缓产出增长波动,但是后者的影响并不明显。
[Abstrac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government to effectively manage inflation expectations by measuring the uncertainty of inflation expectation and correctly identifying its source. By applying the time-varying parameter model with Markov mechanism to transform heteroscedasticity for the first time, the inflation expectation uncertainty in China is decomposed into two types: structural expectation uncertainty and shock expectation uncertainty, and who is the main source of the uncertain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ncertainty of inflation expectation is the main source of inflation expectation uncertainty in China. Structural inflation expectations uncertainty in 1996 after the "soft landing" gradually reduced. This feature can be well explain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 period, the evolution of macro-control policies and the external shocks. 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uncertainty of inflation expectation from different sources has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macro-economy, that is, the uncertainty of inflation expectation of shock type significantly intensifies the fluctuation of output growth. Uncertainty about structural inflation expectations can slow output growth volatility, but the impact of the latter is not obvious.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数量经济研究院;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90221)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基金项目(2008GXS5D130) 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基金项目(2010LC38) 福建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2010B041) 福建省软科学基金项目(2010R007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224;F8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宏山;李琪;;中国通货膨胀率及其波动关系分析[J];经济问题;2006年12期
2 龙如银;郑挺国;云航;;Markov区制转移模型与我国通货膨胀波动路径的动态特征[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彩霞,张燕;含不确定性因素的理性预期模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颜鹏飞,肖殿荒;货币数量交易方程式的贫困与出路[J];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03期
3 魏巍贤;陈智文;王建军;;三状态马尔柯夫机制转换模型研究——在世界油价波动分析中的应用[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4 陈享光;刘霄;;2005年我国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06期
5 刘开瑞,宣关星;审计风险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05期
6 曹振良 ,傅十和;房地产泡沫及其防范[J];中国房地产;2000年02期
7 苏良军;何一峰;金赛男;;暂时收入真正影响消费吗?——来自中国农村居民面板数据的证据[J];管理世界;2005年07期
8 刘金全;郑挺国;隋建利;;我国通货膨胀率均值过程和波动过程中的双长记忆性度量与统计检验[J];管理世界;2007年07期
9 齐天翔;中国居民储蓄的倒“U”曲线假说——不确定性与居民储蓄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0年02期
10 李少白,刘永清,吴宏鹏,童燕青;关于产权明晰问题的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贵昕;金融泡沫运行与控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2 杨仲山;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3 田秋生;中国通货紧缩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4 窦祥胜;国际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运行分析[D];厦门大学;2001年
5 郭其友;中国经济主体行为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6 赵其宏;经济转轨中的农村金融风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张艾莲;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动态有效性的经济计量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8 卓武扬;IT产品价格论[D];四川大学;2004年
9 范方志;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艾慧;中国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研究(1979-1996)[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仕明;中国通货膨胀与不确定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2 陈婷婷;国际金融投机,,非理性与粘性预期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刘洁;检验中国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预期不确定性的计量方法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4 肖婧;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5 刘建;我国农民收入不确定性及其成因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徐策;我国财政金融动员能力的量化与优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7 边一辉;不确定性与审计信息质量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周义;关于中国通货膨胀持续性的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9 刘昊然;我国通货膨胀预期的估计[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10 程燕;济南市住宅市场个人投资行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刘金全;货币政策作用的有效性和非对称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2年03期
2 刘树成;通货紧缩:既不能估计不足亦不可估计过重[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3 刘金全,范剑青;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和相关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1年05期
4 陆军,舒元;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在中国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5 范从来;供给冲击、价格总水平下降与货币量紧缩[J];金融研究;2002年04期
6 刘金全,崔畅;通货膨胀率与产出增长率之间趋势性与波动性关联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7 刘金全,谢卫东;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动态相关性[J];世界经济;2003年06期
8 龙如银;郑挺国;云航;;Markov区制转移模型与我国通货膨胀波动路径的动态特征[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10期
9 叶阿忠,李子奈;我国通货膨胀的GARCH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h椒
本文编号:19343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934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