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央票利率可以作为货币政策的综合性指标

发布时间:2018-05-27 06:24

  本文选题:央票利率 + 货币政策 ; 参考:《经济研究》2011年S2期


【摘要】:当前货币政策操作发展趋势是由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体系转型,此过程的关键是找出能取代M2来代表货币政策状况的综合性指标。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并证明了央票发行利率能够综合代表数量型和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其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比较理想,优于新增贷款和M2等数量型指标,也优于SHIBOR、基准存款利率等价格型指标。进一步分析发现,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先于对物价的影响,很好地显示了当前产出和物价的波动;货币政策对贷款的影响先于对存款的影响,货币政策调控重点关注信贷增长是合适的;在货币政策调控中,把握时滞很关键,不能仅根据物价走势决定货币政策松紧。可结合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改革的推进,完善央票利率期限结构,建立央票(短中期)和国债(中长期)相衔接的基准利率体系,逐步把央票利率培育成央行未来的价格型调控工具。
[Abstract]: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netary policy operation is from quantitative control to price control system. The key of this process is to find out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which can replace M2 to represent the monetary policy situation. Throug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finds and proves that the central bill issuing interest rate can represent both quantitative and price-oriented monetary policy, and its measurability, controllability and relevance are ideal, which are superior to the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such as new loans and M2, etc. Also superior to SHIBOR, benchmark deposit interest rate and other price indicators. 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influence of monetary policy on output is prior to that on price, which shows the current fluctuation of output and price, and that the influence of monetary policy on loan is prior to that on deposit. It is appropriate for monetary policy regulation to focus on credit growth; in monetary policy regulation, it is crucial to grasp the time delay, and monetary policy should not be decided only according to price trend. With the promotion of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and exchange rate reform, we can perfect the term structure of central interest rates and establish a benchmark interest rate system linking central bank notes (short and medium term) and national debt (medium and long term). Gradually develop the central bank interest rate into the central bank's future price-type control tools.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分类号】:F82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谢平,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2 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经济研究;2001年08期

3 秦海英;内生货币供给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及启示[J];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秋石,李国民;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发展与启示[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谢亮宾;;中国私募基金运作机制研究[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年SB期

3 朱睿博;;从货币供应量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曾辉,刘洋;从操作工具看中国货币政策改革[J];财经科学;2005年03期

5 黄安仲;;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选择:基于公开市场操作的研究[J];财经论丛;2006年04期

6 高晓红,王静;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冲击与变革[J];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08期

7 赵进文,高辉;中国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的模型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1期

8 张国兴;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8期

9 高云峰;董邦国;;中国货币需求稳定性的实证研究——基于1994—2005年的协整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6期

10 齐鹰飞;;新凯恩斯主义总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一个基本模型及其在货币政策中的应用[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戈;经济转轨中的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D];浙江大学;2002年

2 樊卫东;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毛剑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其强弱的实证研究——基于1978~1999年的计量分析[D];浙江大学;2002年

4 方显仓;我国货币政策信用渠道传导的微观机制及其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方卫星;货币政策的目标设定制度——机理与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田贞余;企业债券融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卢庆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文远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信贷配给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周素芳;论“通货膨胀目标制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武小欣;经济转轨中的金融调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光;我国货币政策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2 田华;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3 何春燕;论中国当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4 张学晖;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取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黄广昌;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2年

6 花荣;内生货币供给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D];暨南大学;2002年

7 孙刚;中国股票市场“泡沫现象”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D];厦门大学;2002年

8 李健;论我国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传导机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9 阮立东;未来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取向[D];安徽大学;2003年

10 张海燕;我国货币政策的股票市场传导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曙光;疏通传导渠道 改善金融结构──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分析[J];管理世界;2001年02期

2 方阳娥;张慕濒;;理论有效性与实施有效性:西方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述评[J];经济评论;2006年02期

3 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经济研究;2001年08期

4 谢平,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5 郑超愚,陈景耀;政策规则、政策效应、政策协调:现阶段中国货币政策取向研究[J];金融研究;2000年06期

6 刘斌,张怀清;我国产出缺口的估计[J];金融研究;2001年10期

7 刘斌;我国货币供应量与产出、物价间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2年07期

8 范从来;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J];金融研究;2004年06期

9 谢平;中国货币政策分析:1998-2002[J];金融研究;2004年08期

10 蒋瑛琨 ,刘艳武 ,赵振全;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兼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金融研究;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敏婕;;利率市场化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分析[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年12期

2 张立;;我国货币政策是否应关注股票价格[J];金融经济;2009年08期

3 张鹏,张宁;浅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特区经济;2005年06期

4 吴锋;;欠发达地区货币政策效应弱化问题及对策探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蓝绪虎;;资本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有效性[J];市场论坛;2005年Z1期

6 岩田一政;朱隽;;货币的作用与日本的货币政策[J];中国金融;2007年12期

7 李培芬;;资产价格波动下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J];中国商界(上);2010年04期

8 黄健;;货币政策:寻求新工具[J];资本市场;2000年11期

9 何敏峰,顾玉清,丁美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基层受阻的原因及对策建议[J];金融纵横;2001年08期

10 潘楚雄;对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能的几点思考[J];财政与发展;2002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陆军;梁静瑜;;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与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A];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授牌仪式暨“转轨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夏志琼;积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N];金融时报;2002年

2 河南省社旗县信用联社 庞灵久 田遂林;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3 ;改进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N];上海金融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陈建新 摄影 本报记者 成保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N];金融时报;2004年

5 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副行长 杨明基;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思考[N];金融时报;2002年

6 杨桂珍;对基层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的思考[N];山西经济日报;2004年

7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 戴根有;进一步推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改革[N];中国证券报;2001年

8 周小川;当前研究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应关注的几个问题[N];金融时报;2004年

9 张清;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N];金融时报;2002年

10 曾启通;疏导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加大银行贷款营销力度[N];金融时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白静;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2 周孟亮;我国区域金融差异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李海海;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新松;中国货币政策的股票市场传导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宗鹏;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2 杨波;钉住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5年

3 高芳雪;美国货币政策实施与传导机制的演进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借鉴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4 别丹丹;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5 曹丽华;中国银行业的稳健性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朱晖;基于央票利率的短期融资券定价与发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7 赵丹倩;我国金融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8 赵桂刚;转型期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邢凤霞;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区域性差异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10 高炜;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408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9408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0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