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银进钱出与明代货币流通体制

发布时间:2018-06-20 07:50

  本文选题:白银进步论 + 白银经济 ; 参考:《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摘要】:中国货币史研究中一向有白银进步论一说,主张白银能够而且必然取代铜钱,是因为贵金属如金、银的规范性特质更适合较发达的商品经济。该说认定明代中后期银进钱退是唐宋以来中国货币经济史划时代之发展,即所谓从铜钱经济向白银经济的过渡。明代的钱退其实和白银丰沛与否无直接关系,直接原因是明代基层市场交易对铜钱的庞大需求推动私铸钱的盛行。铜钱因为币面价值低廉,便于作伪,所以私铸就成为弥补铜钱不足的重要渠道。但是其解决之道是劣币驱逐良币,频繁的货币更新和投机导致钱币信用不高、流通范围狭窄,不同市场之间也因交易媒介不同而出现隔离,这无形中都大大加大了交易成本,严重制约了明代全国市场的发展。白银进步论不仅在逻辑上有重大瑕疵,在实证上也颇成问题。明代白银的流通,实际上是伴随货币供应的大幅滑落。盗铸钱对规范铜钱的排挤才是白银"取代"铜钱的真正原因。
[Abstract]:There has always been a theory of silver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rrency. The argument that silver can and will replace copper money is because the norm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ous metals such as gold and silver are more suitable for the more developed commodity economy. It is the epoch-making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netary economic history since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at is, the transition from copper money economy to silver economy. The withdrawal of money in the Ming Dynasty has no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the abundance of silver. The direct reason is that the huge demand for copper money in the grass-roots market of the Ming Dynasty promoted the prevalence of private money. Because the coin is cheap and convenient for counterfeiting, it becomes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age of copper money. But the solution is 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 where frequent currency renewal and speculation lead to low credit, narrow circulation, and segregation between different markets due to different trading media, which virtually increases transaction costs.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Ming Dynasty national market development. Silver progressive theory is not only a major flaw in logic, but also an empirical problem. The circulation of silver in the Ming Dynasty was actually accompanied by a sharp decline in the money supply. The real reason why silver "replaces" copper money is the crowding out of standard copper money.
【作者单位】: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
【基金】: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赞助的《Global Prices and Income,1200-1950,Stage 2》(NSF06/07.HSS01)
【分类号】:F822.9;K24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亦兵;清代前期政府的货币政策——以京师为中心[J];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2 徐林;明中后期士商社会交往评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张学亮;明代茶马贸易与边政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刘卫萍;丝绸之路商贸活动对唐代消费观念的影响[J];固原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5 杨立志;武当进香习俗地域分布刍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周志初;清末财政若干问题简论[J];江海学刊;2002年06期

7 周志初,李琦;晚清田赋负担水平若干问题的考察[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陈庆德;货币符号涵义系统的经济人类学分析[J];开放时代;2000年03期

9 郑克晟;明代重赋出于政治原因说[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10 石书平;清代银钱比价关系探微[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敏珍;唐宋时期明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蒋建国;晚清广州城市消费文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3 杨建波;基于多小波及遗传算法的数字水印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王洪涌;先秦两汉商业词汇—语义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吕红;清代资源型城市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韦祖松;北宋国家安全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7 邹怡;明清以来徽州茶业及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郭志强;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传播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9 王雪萍;十六至十八世纪婢女生存状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倪文君;西方人“塑造”的广州景观(1517-1840)[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晓冰;咸丰朝的财政危机与货币金融[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2 纪慧娟;明代驿传与经济的发展[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亚;宋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居民结构变化[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诗波;明代铜钱铸造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晓曦;唐代广州蕃坊与地方经贸关系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刘雪晶;明代“利”论中的君、国、民关系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黄敏捷;宋代江南市镇初探[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艳;宋元时期的商业广告[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朱隽嘉;宋代北江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5年

10 卫红丽;论明清山陕商人经营“合伙制”的制度创新[D];西北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许檀;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及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本文编号:20435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0435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8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