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特有冲击、共同冲击与通货膨胀持续性

发布时间:2018-06-24 06:28

  本文选题:分类价格指数 + 通货膨胀持续性 ; 参考:《统计研究》2014年05期


【摘要】:中国分类价格指数的通货膨胀持续性有何特征?如何理解基于分类价格指数与加总价格指数的通货膨胀持续性之间的关系?本文对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分类价格指数表现出较明显的行业间异质的通货膨胀波动性和通货膨胀持续性,与加总价格指数相比,其波动性更大而持续性更低。通货膨胀持续性的这些现象可以从特有冲击和共同冲击的角度加以理解。共同冲击的相对重要性存在差异解释了分类价格指数的通货膨胀持续性呈现行业间异质性;特有冲击的重要性在数据加总时被削弱,解释了分类价格指数具有比加总价格指数更低的通货膨胀持续性。
[Abstract]: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lation persistence in China's classified price index? How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ation persistence based on classified price index and aggregate price index?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data from January 2001 to December 2011.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assified price index shows obvious inter-industry heterogeneous inflation volatility and inflation persistence, compared with the aggregate price index. It is more volatile and less persistent. These phenomena of inflation persistence can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specific shocks and co-shocks.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co-shocks explain the persistence of inflation in the classified price indices as inter-industry heterogeneity; the importance of specific shocks is weakened when data are added together. It is explained that the sub-price index has a lower inflation persistence than the aggregate price index.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基金】:西南财经大学“211”工程四期建设项目 三期建设青年成长项目“中国经济周期:边际成本与价格周期性行为研究”(211QN10025) 西南财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年度培育项目“特有冲击、共同冲击与中国通货膨胀持续性”(JBK130922)的资助
【分类号】:F820.5;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屹山;张代强;;我国通货膨胀率波动路径的非线性状态转换——基于通货膨胀持久性视角的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2008年12期

2 张成思;;外生冲击、货币政策与通胀持久性转变[J];管理世界;2009年07期

3 王君斌;郭新强;蔡建波;;扩张性货币政策下的产出超调、消费抑制和通货膨胀惯性[J];管理世界;2011年03期

4 王少平;朱满洲;程海星;;中国通胀分类指数的波动源及其性质[J];管理世界;2012年08期

5 李杰;庞皓;;中国贸易开放与通货膨胀持续性关系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06期

6 张成思;刘志刚;;中国通货膨胀率持久性变化研究及政策含义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03期

7 王少平;王津港;;中国通货膨胀的惯性变化及其货币政策含义[J];统计研究;2009年05期

8 张成思;;中国36个城市通货膨胀持久性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方卉;刘金全;郭燕华;;通货膨胀及其不确定性非线性检验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1期

2 戴金平;王宗林;;真是过剩流动性引发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吗[J];财经科学;2011年07期

3 齐鹰飞;;成本渠道与中国短期通货膨胀动态[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12期

4 朱慧明;郝立亚;管皓云;曾昭法;;基于贝叶斯SV模型的通货膨胀水平与不确定性关系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年02期

5 齐鹰飞;;升息能遏制通货膨胀吗——Patman效应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财贸经济;2011年12期

6 陈享光;袁辉;;我国宏观经济研究的最新进展[J];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06期

7 温涛;陈思;;公众预期、需求冲击与通货膨胀——兼论通胀持久性的地区差异[J];当代经济科学;2012年03期

8 侯哲;郭春松;;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J];发展研究;2011年11期

9 董直庆;王林辉;;我国通货膨胀和证券市场周期波动关系——基于小波变换频带分析方法的实证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11期

10 封思贤;蒋伏心;谢启超;张文正;;金融状况指数预测通胀趋势的机理与实证——基于中国1999—2011年月度数据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焕明;;价格波动会影响通货膨胀吗?CUKIERMAN假说的中国经验验证[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2 许志伟;薛鹤翔;罗大庆;;融资约束与中国经济波动——新凯恩斯主义框架内的动态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1期[C];2010年

3 黄广明;;货币政策组合规则[A];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2期(总第20期)[C];2006年

4 薛鹤翔;;中国的产出持续性——基于刚性价格和刚性工资模型的动态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4期[C];2010年

5 殷波;;中国经济的最优通货膨胀[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6 赵留彦;;中国核心通胀率与产出缺口经验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4期(总第22期)[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宇雯;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及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王庆皓;金融危机中的政府“救市”:理论与实证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3 李杰;中国贸易开放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数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李楠;我国通货膨胀过程的形成机理分析与传导机制检验[D];吉林大学;2011年

5 齐鹰飞;短期通货膨胀动态:理论和中国实证[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李颖;中国物价波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7 潘方卉;基于预期、持续性和波动性的通货膨胀动态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何筱微;我国通货膨胀过程形成机制和作用机制的计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张营;我国通货膨胀率波动、不确定性与宏观经济运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闫森;东盟五国通货膨胀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羽;货币政策的通胀与通缩效应[D];吉林大学;2011年

2 孙晓满;对2000-2010年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池周锋;粘性信息与中国通货膨胀动态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4 王睿;我国资产价格和通货膨胀关系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肖前志;我国利率政策与经济周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千里;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7 卜凡增;近期中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辨析[D];内蒙古财经学院;2011年

8 周义;关于中国通货膨胀持续性的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9 黄怡;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原因分析及其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10 苏畅;现阶段我国通货膨胀问题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平;经济制度变迁和个人储蓄行为[J];财贸经济;2000年10期

2 李扬;殷剑峰;陈洪波;;中国: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研究[J];财贸经济;2007年01期

3 李彬;刘凤良;;我国通货膨胀动态和货币政策效果的行为宏观解释[J];管理世界;2007年03期

4 张成思;;短期通胀率动态机制理论述评[J];管理世界;2007年05期

5 王君斌;王文甫;;非完全竞争市场、技术冲击和中国劳动就业——动态新凯恩斯主义视角[J];管理世界;2010年01期

6 张明;透视中国居民高储蓄现象:效率损失和因素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7 黄先开,邓述慧;货币政策中性与非对称性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02期

8 臧旭恒,裴春霞;流动性约束理论与转轨时期的中国居民储蓄[J];经济学动态;2002年02期

9 秦朵;;居民储蓄——准货币之主源[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10 刘树成;通货紧缩:既不能估计不足亦不可估计过重[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杰;庞皓;;中国贸易开放与通货膨胀持续性关系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06期

2 杨碧云;易行健;周义;;中国通货膨胀持续性估计及其货币政策启示[J];经济经纬;2009年05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苏h椒,

本文编号:2060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060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8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