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交易所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机制效率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06 18:11
【摘要】:通过构建交易价格分解模型,将交易机制效率进行量化,构造度量交易机制效率综合性指标,该指标充分考虑不同市场交易主体和流动性差异;剔除价差中的逆向选择部分,提取成交价格与有效价格的真实偏离,同时将价格波动归结为由债券新息引起的波动和由交易机制摩擦引起的波动两部分。选取在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同时交易的跨市国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逐笔成交高频数据计算交易机制效率综合性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对两个市场交易机制效率进行对比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交易所债市竞价交易机制价格误差更小,交易机制效率更高;银行间债市较大的报价价差源于做市商的逆向选择风险防范,而做市商机制的真实交易成本与交易所竞价机制相差较小,这种交易成本虽然不利于频繁买卖的现券交易,但对于大宗交易者来说可以忽略。
[Abstract]:By constructing a transaction price decomposition model to quantify the efficiency of the trading mechanism, a comprehensive index to measure the efficiency of the trading mechanism is constructed, which fully takes into accoun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trading bodies and liquidity in different markets, and removes the adverse selection part of the spread of the price. The real deviation between the transaction price and the effective price is extrac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fluctuation of the price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luctuation caused by the bond innovation and the fluctuation caused by the friction of the trading mechanism. The cross-market treasury bonds traded simultaneously in the exchange and interbank markets a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average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of the efficiency of the trading mechanism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high-frequency data of the transaction line by transaction.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two market trading mechanism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ice error of the bidding trading mechanism in the exchange bond market is smaller 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 trading mechanism is higher. But the real transaction cost of market maker mechanism is littl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exchange bidding mechanism. Although this kind of transaction cost is not conducive to frequent trading in cash trading, it can be ignored for large traders.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天津市政府资助项目(NKCO7030)~~
【分类号】:F83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觉铭;曾勇;;上海股市买卖价差成分分析[J];系统工程;2006年06期

2 吕兆友;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回购利率随机行为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04年06期

3 李璐;宣慧玉;高宝俊;黄杰;;交易者异质性与资产价格长期记忆研究[J];管理科学;2007年06期

4 吴冲锋,王承炜,吴文锋;交易量和交易量驱动的股价动力学分析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2年01期

5 徐小华;何佳;吴冲锋;;我国债券市场价格非对称性波动研究[J];金融研究;2006年12期

6 郭泓;杨之曙;;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债券交易价格发现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7年12期

7 袁东;交易所债券市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波动性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2004年05期

8 张瀛;;做市商、流动性与买卖价差:基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分析[J];世界经济;2007年10期

9 袁东;;中国债券流通市场的比较研究[J];中国货币市场;2004年04期

10 吴蕾;孟庆斌;;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价格发现实证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10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荣喜;刘雯宇;牛伟宁;;基于SV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的国债价差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徐一千;王婷;;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流动性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3 马丹;;成交风险、交易成本、逆向选择风险与投资者订单选择[J];财经科学;2009年06期

4 王志强;徐浩;刘璐;;基于协方差调整的久期—凸度免疫策略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2期

5 王茵田;文志瑛;;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信息溢出效应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1期

6 徐元栋;刘思峰;;动量效应研究的最新进展[J];财贸研究;2007年01期

7 马俐丽;顾金宏;;银行间国债市场流动性黑洞的诱导因素[J];金融论坛;2010年11期

8 文彬;;债券价格波动对银行风险影响的经验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9 刘兴华;汤睿;汤兵勇;;股票交易量形成机制及预测价值[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宋学锋;复杂性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岚;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司债券信用利差决定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叶朱演;沪、深证券交易所制度变迁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刘延斌;关于国债可持续性问题的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4 陈丽;基于复杂性的经济市场结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彭靖;寡头垄断市场价格博弈模型复杂性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苏云鹏;利率期限结构理论、模型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宋球红;异质信念下资产定价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明亮;基于经济控制论的基金投资行为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9 李泽华;国债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刘文财;中国股票市场价格行为复杂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永军;数据挖掘在证券投资成本分析中的运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银寅;我国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宏观影响因素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贺畅达;中国利率期限结构动态估计[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董奇超;我国ETF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5 谢颖妮;交易量与资产定价[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6 吴新春;我国股票市场信息非对称程度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魏宝靖;基于线性与非线性方法的中国股市量价关系实证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8 郭宗正;市场分割状态下债券流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任红红;两类资产的异质投资者定价模型分析[D];新疆大学;2011年

10 马俐丽;我国银行间国债市场流动性黑洞的存在性与诱导因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艳萍;谢家泉;;中国股市收益率波动实证研究──基于自回归条件持续性模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1期

2 胡海鹏,方兆本;用AR-EGARCH-M模型对中国股市波动性的拟合分析[J];系统工程;2002年04期

3 雷觉铭;曾勇;;上海股市买卖价差成分分析[J];系统工程;2006年06期

4 郭宝生;任若恩;;ACD模型的发展以及在金融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07年10期

5 张永东;中国证券市场股票收益持久性的经验证据[J];管理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6 攀登;施东晖;;知情交易概率的测度模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6年06期

7 刘金全;于冬;崔畅;;中国股票市场的信息反应曲线和股票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J];管理学报;2006年03期

8 吴如海,宋逢明;基金分离下中国股市交易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01期

9 陈怡玲,宋逢明;中国股市价格变动与交易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02期

10 崔鑫,邵芸,王宗军;资本市场非线性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J];管理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东;交易所债券市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波动性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55期

2 孙隆新;;2001年中国债券市场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货币市场;2002年03期

3 王璐;庞皓;;中国股市和债市波动的溢出效应——基于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的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2008年04期

4 朱鲁秀;胡海鸥;;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之间的国债价格差异研究[J];软科学;2008年10期

5 敬湖;券商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功效及政策建议[J];上海金融;1999年10期

6 孙国峰;;债券市场制度变迁[J];资本市场;2001年08期

7 袁东;交易所债券市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波动性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2004年05期

8 李扬;殷剑峰;;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缺陷和改革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6年01期

9 吴晓灵;;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与开放[J];中国金融;2008年02期

10 王建国;;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瓶颈和解决对策[J];上海金融;200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朱晓颖;林非园;张新武;刘凤祥;;第十五章 开放式基金运作对策[A];新世纪社会经济变革与理性思考——WTO游戏规则对行为导向价值观念的渗透与影响[C];2002年

2 徐洪才;;2010年中国货币政策分析与2011年展望[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年

3 贾强;杨华;徐靖波;;后危机时代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的策略研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朱世武;许丹;赵丽娜;;人民币利率互换定价的实证研究[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进展——2010(13)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见习记者 张小乐;83项金融措施排上日程[N];解放日报;2009年

2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研发部;上半年银行间债券市场评析[N];经济日报;2002年

3 济南市商业银行 崔香;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商业银行有何影响[N];金融时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龚元园 通讯员陈为未;谋时而动 顺势而为[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9年

5 潍坊农信 刘大发;市场买盘需求不足[N];中国证券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张婧;7月份流动性总体充足[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7 记者 周静雅;首家外资行境内发债 获超两倍认购[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记者 田丽;央行发布通知 境外机构可试点投资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9 李彬;建行获准发行不超过400亿元次级债[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10 记者 郭茹;人民币回流渠道再拓宽[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鸿涛;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2 时文朝;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透明度对流动性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3 白静;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4 董乐;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及异常交易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5 于建忠;中国债券市场定价过程中的主体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6 袁绍锋;银行间债券市场效率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7 李正红;中国债券投资的利率风险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8 刘晓曙;中国市场收益率曲线构建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马喜德;中国抵押支持证券定价与设计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陈震;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宁;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董X;做市商制度对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影响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胡林;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吴娅媛;关于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的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拓月梅;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收益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6 郑树开;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与固定收益平台市场质量比较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7 由菁;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8 范乔希;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9 潘辛育;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做市商的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罗红艳;做市商制度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271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2271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e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