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就业效应的计量研究
[Abstract]:In this paper, Lubick and Shelford's small open economy model is extended to a more suitable model for our economy. We use Bayesian method to estima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growth rate of the world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rms of trade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growth rate of employment, the exchange rate rises, the interest rate increases, and the total supply increases. The rise of world inflation is not conducive to employment. (2) judging from the magnitude of the response to the unit shock, the degree of the response of employment to the world economic growth rate, world inflation and total supply shock is relatively high. (3) in terms of the total amount of the impact, China's employment fluctuations are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fluctuations in the world economy. The impact of exchange rate shock and import / export exchange ratio shock on employment is negligible. (4) Carbo employment rigidity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ment and various exogenous shocks. (5) when employment rigidity is small, employment responds to monetary policy shocks more rapidly and more rapidly.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分类号】:F822.0;F249.2;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万解秋,徐涛;汇率调整对中国就业的影响——基于理论与经验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2 李天栋;姜波克;;增长与就业双重约束下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基于汇率杠杆属性的分析[J];上海金融;2006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振声,陈军泽;扩大内需中利率作用的弱化与强化[J];财经研究;1999年11期
2 丁剑平,鄂永健;实际汇率、工资和就业——对中国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11期
3 何新华;渐进式升值在短期内对就业产生的压力最小[J];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02期
4 丁剑平;李菲;;货币升值对不同产业就业的影响——对亚洲八国汇率与就业关系的经验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李学彦;对我国今年利率走势的基本分析[J];黑龙江财专学报;1999年04期
6 汤静波;论当前我国就业政策的选择空间[J];上海经济研究;2000年11期
7 肖殿荒;利率决定与利率弹性:一种可能的解释[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洪正华;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对中介目标影响的实证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郝洁;;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对我国就业的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76期
10 宾国强;实际利率、金融深化与中国的经济增长[J];经济科学;199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胡金波;21世纪初我国充分就业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2 范德胜;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李未无;汇率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4 汪茂昌;盯住汇率制度不可维持性与退出策略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沙文兵;人民币有效汇率与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6 李怀定;人民币均衡汇率与汇率变动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雷国胜;货币政策的动态优化与调整[D];四川大学;2007年
8 姚大庆;美元霸权体系下的人民币汇率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行怀勇;经济转型期我国扩大就业的路径选择[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胡智慧;利率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3 邢莹莹;中国银行体制变迁下的通货紧缩[D];西北大学;2001年
4 彭旭;人民币汇率稳定机制探讨[D];广西大学;2005年
5 李敏;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中国经济增长[D];武汉大学;2005年
6 肖康;经济增长和失业关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陈健;人民币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8 禹泓;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均衡汇率与宏观经济[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9 张银山;中国进出口商品弹性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10 赵晋蒲;人民币汇率错位的原因、影响及纠正[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姜波克;李天栋;;人民币均衡汇率理论的新视角及其意义[J];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04期
2 陆军,舒元;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在中国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3 周申;贸易自由化、汇率政策与中国宏观经济内部平衡[J];世界经济;2003年05期
4 李天栋,薛斐;制度安排、预期形成与固定汇率制度选择误差修正模型有两种方法 ,两者是等价的 ,在实践中大多选择第二种方法 ,因为其结构简单、美观 ,参见易丹辉 (2 0 0 2 )主编《数据分析与 Eviews应用》,第 15 1-15 5页。另外 ,由于 Eviews需要自己确定常数项 ,而作者在对阿根廷的检[J];世界经济;2004年09期
5 李天栋,柯梅;FDI、预期与汇率稳定[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08期
6 黄赜琳;;技术进步与就业波动变化的影响分析——基于可分劳动RBC模型的实证检验[J];统计研究;2006年06期
7 姜波克;;均衡汇率理论和政策的新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勇;;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问题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1期
2 梁强;;影响辽宁省就业因素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年11期
3 郭郡郡;刘玉萍;胡碧玉;;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8年01期
4 郑月明;王伟;;FDI对我国区域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8年12期
5 党玮;;新疆经济增长与教育投入、就业问题动态均衡关系研究[J];特区经济;2009年03期
6 张红霞;赵黎明;曹惠;;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的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7 钤青莲;沈艳华;;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相关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年06期
8 尹碧波;;中国经济中的高增长与低就业——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陷阱[J];中国流通经济;2011年02期
9 凌鑫;李松柏;;广西钦州市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兴业的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0年15期
10 肖晓军;;对外贸易对我国制造业劳动就业影响的投入产出法分析[J];商业时代;201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丽杰;李廉水;;制造业创新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影响[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2 曾令华;;非公有制经济要成为增加城镇就业的主体[A];民营经济研究论文选粹[C];2004年
3 袁文平;刘恒;;中国工业就业增长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A];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1999年
4 王春宇;;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劳动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VAR模型[A];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研究[C];2008年
5 曾令华;;我国的城镇失业问题和增加就业的途径与政策[A];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1999年
6 张峥;;中国出口拉动就业的实证分析——兼与国内三大产业之比较[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7 莫荣;;中国的就业状况与青年就业[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8 丁焕峰;;城镇有效就业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广东省1978~2005年的实证[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9 吕昭河;陈瑛;徐晓勇;;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非一致性研究——基于地区差异的面板数据分析[A];“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陈岩;何宝廉;唐一力;;关于沈阳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樊树林;夯实民生之基[N];焦作日报;2010年
2 何志忠 达兴文;3个重大项目将落户大安[N];自贡日报;2010年
3 记者 马海亮;南非就业状况改善就业人数增加[N];经济日报;2007年
4 罗芸邋通讯员 徐华东;多措并举破解就业难题[N];重庆日报;2008年
5 ;就业人数4年新增69万[N];厦门日报;2007年
6 记者 刘茜 通讯员 张祥 梁嘉敏;我省今年新增120万个“饭碗”[N];南方日报;2009年
7 季煜 劳保;2600名进城务工者返乡创业[N];扬州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黄树辉;广东预计明年初用工需求下降[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邓琴 通讯员 陈昵 曹赞;正视困难 开拓创新 真抓实干[N];韶关日报;2009年
10 刘芳滨;青岛抓牢“民生之本”[N];青岛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艳;中国转型期城镇贫困与就业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林秀梅;我国转型期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与就业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李敏;中国就业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丁元;就业与居民收入分配关系的动态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5 袁朝辉;中国直辖市就业结构演进及其空间特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6 赵利;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黄少杰;我国就业问题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蒲艳萍;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就业与公共政策[D];重庆大学;2006年
9 陈桢;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10 熊思敏;中国高增长低就业的全国与分区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鑫;东北地区就业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刘鹏飞;FDI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分析[D];湖南大学;2008年
3 代鹏;我国就业人数的数学模型及其前景预测[D];浙江大学;2010年
4 李立伟;促进城市弱势群体就业的税收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李鼎;外商直接投资对山东省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6 蒋丽君;苏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就业关系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7 李兴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8 赵朝霞;中国货币政策的就业结构效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何颖媛;中国技术进步的就业总量效应与就业结构效应[D];湖南大学;2006年
10 任思恩;国际外包对中国就业及工资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590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259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