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全球流动性过剩与中国输入型通胀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7 13:24
【摘要】: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给美国和世界经济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为了刺激经济,美国等发达国家几乎普遍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增加货币供给和降低利率。这些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的增强对于刺激全球经济起到了明显作用,不过也逐渐造成了全球范围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中国也不例外。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尽管中国总体通货膨胀率较为温和,但中国能源和农产品价格上涨迅速,中国通货膨胀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本文试图在全球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探讨全球流动性过剩发生的根源。此外,本文也试图解释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中国出现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原因。 本文回顾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发生的过程,认为全球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货币超发,特别是美国。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发展不平衡,包括货币体系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不平衡。全球实体经济的不平衡与货币体系的不平衡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很难打破这个循环。因此,世界亟需构建新的货币体系。这启示我们,全球有必要建立一种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打破美元的垄断地位,如完善特别提款权机制。 以VAR模型为基础的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分析表明,国际能源和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美元过剩导致的美元贬值和全球经济扩张,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还包括能源价格上涨。本文还发现,国际能源和农产品价格对基本的供求关系并不敏感,这启示我们,能源和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受投机因素的影响较大,各国应该建立充分的能源和粮食储备,对冲投机对价格的影响。 本文发现,中国的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是输入型的。国际能源和农产品价格上涨正是国内能源和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此外,中国国内农产品价格还受能源价格的影响。结果还表明,国内经济形势也会影响中国国内能源和农产品价格,而国内货币政策对能源和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程度微乎其微。这启示我们,使用货币政策调控通货膨胀时,必须区分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采取盯住核心通货膨胀的方式比盯住标题通货膨胀更为合理。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the bursting of the dotcom bubble had a great impact on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economy. To stimulate the economy,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have adopted almost universal loose monetary policies, including increasing the money supply and lowering interest rates. The increased liquidity from these loose monetary policies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stimulating the global economy, but it has gradually created a global liquidity glut, and China is no exception.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excess global liquidity, China's energy and agricultural prices are rising rapidly, and China's inflation is clearly structural in spite of the moderate overall inflation rate in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global excess liquidit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imbalances.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tries to explain the reasons of structural inflation in China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excess liquidit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cess of global excess liquidity,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direct cause of global excess liquidity is the currency overshoot of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especially the United States.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global excess liquidity lies in the imbalance of global development, including the imbalance of the monetary system,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economic structure. Imbalances in the global real economy and in the monetary system form a vicious circle that any developing country can hardly break. As a result, the world urgently needs to build a new monetary system. This suggests that there is a need for a new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to break the dollar's monopoly, such as improving the SDR mechanism. The 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 based on VAR model, variance decomposition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show that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price increase of international energy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are the depreciation of the global dollar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global economy. The main reason that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 price rises also includes energy price rises. The paper also finds that international energy and agricultural prices are not sensitive to the basic supply and demand relationship.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fluctuation of energy and agricultural prices is greatly affected by speculative factors, and that countries should establish adequate energy and food reserves. Hedge the effect of speculation on prices. This paper finds that China's inflation to a large extent is imported. International energy and agricultural price rise is the main reason for domestic energy and agricultural price increases. In addition, China's domestic agricultural prices are also affected by energy prices.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domestic economic situation will also affect China's domestic energy and agricultural prices, while domestic monetary policy has little impact on energy and agricultural prices. This suggests that when we use monetary policy to control inflation, we must distinguish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infl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 is more reasonable to peg core inflation than headline infl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822.5;F831.7;F7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海宁;;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10期

2 赵海华;;关于流动性涵义及度量方法的文献综述[J];商业时代;2011年04期

3 李征;;美国次债危机与中国资产证券理性[J];经济管理;2008年05期

4 刘卫东;晏艳阳;;流动性测度方法与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年06期

5 段吉超;;我国债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08期

6 魏杰;;应对资产高价位运行问题的五类办法[J];金融经济;2008年01期

7 张为;;你的财务“相对自由”吗?[J];卓越理财;2010年02期

8 罗毅;肖立强;;流动性不平均下的民间融资盛宴[J];资本市场;2011年09期

9 ;新闻眼[J];南风窗;2006年23期

10 陈艺灵;;浅析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J];经营管理者;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敏;严广乐;;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的系统动力学探讨[A];科学决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C];1990年

2 李治国;;论通货膨胀的隐性危害与对策[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3 马恩棠;;工程建设项目评价中通货膨胀的处理[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夏兴园;;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成因[A];深化企业改革和治理通货膨胀研究[C];1995年

5 何小鲁;;我国经济结构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6 马伯钧;;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A];深化企业改革和治理通货膨胀研究[C];1995年

7 孙启明;;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结构分析[A];深化企业改革和治理通货膨胀研究[C];1995年

8 葛开明;;解读及治理经济转型期的通货膨胀[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9 支大林;;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主要特征及其双重压力[A];深化企业改革和治理通货膨胀研究[C];1995年

10 赵宁夫;蒋金波;;通货膨胀不是纸币特有的经济现象[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早报记者 罗晟 黄武锋;“银行充当了财政的保险柜”[N];东方早报;2009年

2 余永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中国货币当局 或需思考“退出”政策[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9年

3 金岩石;风风雨雨股改路 是是非非“大小非”[N];上海证券报;2008年

4 朱景锋;地量频现三类基金风险增[N];证券时报;2008年

5 力纳;白酒“勾兑洋味儿”意在市场[N];消费日报;2008年

6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 李薇;流动性不足带来场内基金套利机会[N];中国证券报;2011年

7 记者 姚宜兵 张帆;“大合约”流动性不足企业套保遇尴尬[N];期货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杜艳;流动性不足 投资群体狭窄 资产证券化试点凸显两大硬伤[N];经济观察报;2007年

9 刘逖 武朝晖 叶武;股市流动性不足有损市场机能[N];上海证券报;2006年

10 上证联 沈钧;量能萎缩制约反弹空间 题材性热点有望延续[N];上海证券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俊杰;全球流动性过剩与中国输入型通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李民强;金融抑制下我国流动性过剩形成机制及对通货膨胀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夏新斌;我国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调控[D];湖南大学;2012年

4 王猛;我国流动性变动对价格与产出影响的计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李世华;中国失踪货币和流动性过剩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倪伟康;协同视角下资产证券化流动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7 赵爱清;全球化视角下中国的输入性流动性过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田蕊;流动性冲击与金融稳定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王晓翌;流动性与资产定价[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10 孙彬;金融危机中流动性黑洞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丽;我国流动性过剩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2 刘f,

本文编号:2337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337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7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