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FDI的技术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6-11 01:04
【摘要】: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和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碳排放的影响日益引起各方重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行业的碳排放的影响如何?外商直接投资通过何种技术渠道对中国的碳排放产生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效应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存在何种差异?都是当前亟待研究的现实问题。利用中国1999-2008年35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分别使用反映外商直接投资不同渠道的效应的指标,并对35个工业行业按照排放强度进行分类,本文实证检验了FDI的技术效应对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全行业的研究表明,FDI的技术效应对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技术影响渠道方面,FDI的人员流动效应的正面影响显著强于FDI的竞争、示范效应。分行业的研究表明,FDI的技术效应对高排放行业碳排放无显著影响,但对低排放行业碳的排放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最后,本文建议我国继续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以充分发挥FDI对工业行业碳排放降低的积极作用。
[Abstract]:With the aggravation of Greenhouse Effect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hina's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carbon emissions from host countries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What is the impac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carbon emissions from China's industrial industries? Through what technical channels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ave an impact on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impac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different industries? They are practical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tudied urgently at present.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5 industrial industries in China from 1999 to 2008, the indicators reflecting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hannel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re used respectively, and 35 industrial industries a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emission intensity. 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the technical effect of FDI on carbon emissions from industrial industries in China. The research of the whole industry shows that the technical effect of FDI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the industrial industry, and the positive effect of FDI on the flow of people is significantly stronger than the competition and demonstration effect of FDI. The research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shows that the technical effect of FDI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carbon emissions from high emission industries, but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carbon emissions from low emission industries. Finally,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China should continue to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attracting foreign investment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sitive role of FDI in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in industrial industries.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编号:07&ZD017) 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编号:08GZDZ10)
【分类号】:X32;F83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亓朋;许和连;艾洪山;;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年04期

2 张海洋;R&D两面性、外资活动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3 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4 李小平;卢现祥;;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_2排放[J];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5 蒋殿春,夏良科;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卫国;;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均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2 杨振;;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11期

3 杨阳;姚利民;;技术差距对FDI技术溢出影响的门槛回归分析[J];北方经济;2009年02期

4 禄雪焕;;FDI对我国内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周燕;蔡宏波;;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决定因素:1996-2007[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王婷;周立新;;FDI与重庆市内资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05期

7 王凤霞;;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对本土创新主体的挤出效应[J];商业研究;2009年10期

8 李成刚;严志辉;孙旭东;;不同来源FDI对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地区与行业层面的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李小平;卢现祥;;International trade,pollution industry transfer and CO_2 emissions in Chinese industries[J];China Economist;2010年03期

10 刘重力;付斌;李慰;;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国家级开发区间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基于数据包络方法的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晓唯;赵娜;;基于社会福利效应分析的碳关税征收研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同斌;杨彬;高铁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外资与内资企业间双向动态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兼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3 黄媛虹;沈可挺;;碳关税争端及其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4 余典范;;自主研发、技术溢出与产业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业的Panel data实证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5 余典范;;适宜技术、制度与产业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6 陈飞翔;刘佳;黎开颜;;自主创新与我国比较优势动态转换——基于机电产品出口数据的实证分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7 戴平生;陈建宝;;我国省域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Knowledge Spillovers:Evidence from Regional High-Tech Industries of China[A];Proceedings of 2009 IEEE the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Vol.2)[C];2009年

9 周彩红;;基于协整与脉冲响应函数的FDI溢出效应分析——以长三角制造业为例[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10 黄媛虹;沈可挺;;基于CGE模型的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影响评估[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雪银;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余昌龙;技术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邹武鹰;贸易开放、链接溢出与中国经济增长[D];湖南大学;2009年

4 周明;我国产业集聚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兼论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5 朱佩枫;企业跨区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测度与分析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6 刘志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外资区位选择及变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7 余昌龙;技术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冯忠垒;事前被许可条件下低成本竞争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决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9 石风光;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中国省际经济差距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白卫国;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自选择博弈研究及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高武;FDI与浙江技术进步关系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 汪少波;江苏省引资质量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李淼;FDI对本土企业自主创新效应、溢出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严微巍;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5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刘欣;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作用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郭莎莎;开放条件下我国地区分割与技术差距的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09年

8 李蕊;FDI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余翔;FDI利用效率与地区差异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10 韩钰;能源约束下湖北省工业结构调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洋,刘海云;外资溢出效应与竞争效应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03期

2 王春法;FDI与内生技术能力培育[J];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02期

3 胡祖六;关于中国引进外资的三大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02期

4 沈坤荣;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1999年05期

5 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6 许和连;魏颖绮;赖明勇;王晨刚;;外商直接投资的后向链接溢出效应研究[J];管理世界;2007年04期

7 沈利生;唐志;;对外贸易对我国污染排放的影响——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J];管理世界;2008年06期

8 刘鹤,易纲,宋国青,郑京平,樊纲,严瑞珍,王小鲁,贺力平,张平;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J];管理世界;1999年01期

9 王飞;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国内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吗?[J];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04期

10 郑京海;刘小玄;Arne Bigsten;;1980—1994期间中国国有企业的效率、技术进步和最佳实践[J];经济学(季刊);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继续增加[J];环境科学动态;1997年04期

2 金川;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多的十国[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2年02期

3 怡然;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正在上升[J];国外科技动态;1995年08期

4 艾米里·福林卡茨;徐新明;;碳排放交易权能解除地球污染吗?[J];世界环境;2010年01期

5 张捷;;依照法理赢得碳排放博弈主动权[J];绿叶;2009年12期

6 ;“地球一小时”之后,继续“低碳生活”[J];广西城镇建设;2010年04期

7 ;“碳配额”不低碳?[J];大科技(百科新说);2010年11期

8 ;美能源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J];中国电力;2002年09期

9 ;不能承受的“碳”之重[J];纺织服装周刊;2010年06期

10 ;GDP与碳排放量[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戴荔珠;马丽;;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的投入产出分析——以SO_2排放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吴舜泽;逯元堂;朱建华;贾杰林;赵喜亮;;工业COD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分解[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3 黄菁;;环境污染与工业结构:基于Divisia指数分解法的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赵轶玲;朱卫中;孙文奇;;增钙粉煤灰技术效应的探讨[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水泥基材料论文集(下册)[C];2003年

5 靳君;;辽宁省建立地方环境标准体系的探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6 南方;张焕祯;刘英;;区域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方法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7 陈海滨;张黎;张盛元;孟凡彤;;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对发展低碳经济的贡献论析[A];2010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林生;;海南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A];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0年

9 王磊;;浅析碳税、碳交易与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陆e,

本文编号:24968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4968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5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