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反洗钱监管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9-06-25 00:04
【摘要】:本文利用委托—代理理论,构建了反洗钱监管一般激励监督模型,分析和探讨了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最优激励和监督水平问题,揭示了影响反洗钱总收益的主要因素,并得出结论:反洗钱监管中的最优激励水平、监督水平并不完全由监管机构自身的主观愿望决定,还受到金融机构对反洗钱工作的风险规避度、反洗钱工作成本等因素影响;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反洗钱激励水平要能够完全覆盖金融机构付出的反洗钱成本,而且反洗钱净收益不会小于金融机构开展其他经营活动带来的收益;监管机构可以通过改进和完善反洗钱监管理念和方法,降低反洗钱监管难度,提高金融机构反洗钱努力水平。
[Abstract]:Based on the principal-agent theor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general incentive and supervision model of anti-money laundering supervision,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optimal incentive and supervision level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y regulatory institutions, reveal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total income of anti-money laundering,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optimal incentive level in anti-money laundering supervision is not completely determined by the subjective wishes of the regulatory institutions themselves. It is also affected by the risk avoidance degree of anti-money laundering work and the cost of anti-money laundering work b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incentive level of anti-money laundering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hould be able to fully cover the cost of anti-money laundering paid b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the net income of anti-money laundering will not be less than the income brought about by other business activitie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Regulators can reduce the difficulty of anti-money laundering supervision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anti-money laundering effort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y improving and perfecting the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anti-money laundering supervision.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反洗钱处;中国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
【分类号】:F822;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朱宝明;我国银行业反洗钱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从博奕论的视角[J];金融研究;2004年04期

2 杨胜刚;何靖;曾翼;;反洗钱中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的博弈与委托代理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7年01期

3 唐旭;师永彦;曹作义;;中国反洗钱工作有效性研究[J];金融研究;2009年08期

4 原永中,张新福;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在反洗钱问题上的博弈[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张合金;甘力;;金融机构反洗钱成本分析及对反洗钱监管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4期

6 唐旭;;日趋完善的中国反洗钱制度[J];中国金融;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胜刚;梅雪松;张惠娟;;保险业反洗钱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保险研究;2007年01期

2 罗玮 ,史高飞;反洗钱体系建立与运行中群体理性的丧失与恢复[J];金融论坛;2005年10期

3 熊陈;楚独娟;罗晓琴;;博弈论视角下金融机构反洗钱的成本收益分析[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年04期

4 唐明琴;;反洗钱的成本与收益分析[J];南方金融;2007年10期

5 冯芸;张晶晶;;期货市场中洗钱行为的识别[J];管理学报;2009年04期

6 曹永强;万丽媛;;我国金融业反洗钱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0期

7 张戈;张渊;;我国反洗钱工作中行为选择的博弈分析[J];南方金融;2011年08期

8 齐甜;张歌;徐天彤;;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法律障碍及对策[J];金融论坛;2012年04期

9 彭茜;周礼君;;我国银行业在反洗钱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及对策——基于监管者与银行信息不对称角度[J];海南金融;2009年02期

10 黄守成;;我国金融机构可疑交易监测的有效性分析[J];海南金融;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秀萍;;经济金融安全与商业银行反洗钱[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胡秋灵;姚文辉;李红霞;;外汇领域个人洗钱机会主义行为分析:理论与实证视角[A];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论文集(第四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宝明;反洗钱若干问题的经济理论分析[D];暨南大学;2005年

2 严立新;银行业反洗钱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高增安;基于交易的可疑洗钱行为模式与反洗钱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叶涛;全球金融机构反洗钱制度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5 张威;中国银行监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6 熊海帆;中国保险业反洗钱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7 杨冬梅;金融网络中洗钱行为分析、识别与监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罗富碧;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条件下的信息操纵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刘璇;金融网络中资金流动模式识别与智能化异常监测[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0 甘力;我国反洗钱监管有效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子恒;我国金融机构反洗钱法律对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李科;“反洗钱”金融监管的法律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宋振山;洗钱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欧阳光;论我国金融机构反洗钱法律规范的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王万峰;商业银行行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6 王錾;我国金融机构反洗钱行为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7 苏浩宇;金融机构反洗钱的经济学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8 唐涛;我国反洗钱体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9 凌曦;中国金融领域反洗钱制度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10 翁丽芳;基于银行机构客户账户的可疑洗钱交易行为识别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卫民;;我国反洗钱若干重大问题(上)[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3期

2 欧阳卫民;;我国反洗钱若干重大问题(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4期

3 朱华雄,赵伟;欧美国家反洗钱机制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4 邱兆祥;朱宝明;;反洗钱的外部性与激励机制的建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年01期

5 谢平,陆磊;利益共同体的胁迫与共谋行为:论金融监管腐败的一般特征与部门特征[J];金融研究;2003年07期

6 朱宝明;我国银行业反洗钱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从博奕论的视角[J];金融研究;2004年04期

7 杨胜刚,何靖;反洗钱领域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制度的经济学分析[J];金融研究;2004年10期

8 杨胜刚;何靖;曾翼;;反洗钱中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的博弈与委托代理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7年01期

9 李成;钱华;;非均衡反洗钱金融监管:理论解析与实证检验[J];上海金融;2006年05期

10 原永中,张新福;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在反洗钱问题上的博弈[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静珍,万玉刚;企业中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博弈关系及影响因素[J];江苏商论;2005年04期

2 魏斌,汪应洛;团队生产最优激励设计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3 徐新,邱菀华;委托-代理问题中信息对称情况下自然状态对最优契约的影响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年11期

4 刘兵,张世英;企业激励机制设计与代理成本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年06期

5 王勰;存款保险制度的信息经济学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01期

6 徐新,邱菀华;一类道德风险情况下的最优保险契约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04期

7 张永鹏,陈华;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基金管理人的最优激励合同[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年05期

8 陈其安,杨秀苔;过度自信条件下的金融市场委托-代理合同[J];系统工程;2005年04期

9 范鹏飞,赵怀罡;委托-代理理论中的监督问题及其应用[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徐新,邱菀华;道德风险与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最优保险契约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维蓉;吴祈宗;;我国保险销售的委托-代理特征及对策研究[A];中国运筹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中卷)[C];2004年

2 周碧华;林峰;;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激励机制研究[A];信息经济学与电子商务:第十三届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伟;许长新;;契约物流的契约理论分析[A];第三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金美花;王要武;张弛;;非对称信息下建设供应链质量监督决策研究[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朱少英;何正文;徐渝;;供应链环境下业务外包的承包商道德风险因素分析[A];2002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马国贤;;以办学体制创新为中心,搞好农村义务教育资金转移支付制度建设[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7 张琳;施建军;;现代企业中股东和经理的委托-代理模型分析[A];200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8 陈永龙;何国良;;信息非对称条件下采购费用建模与仿真[A];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6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宋硕;张强;;基于R&D环境下委托-代理模型中的激励机制分析[A];中国运筹学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顾洪梅;刘宏;岳家辉;;十三、经济适用房质量:信息不对称下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A];2010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军;腐败能改善经济效率吗?[N];东方早报;2011年

2 陈东;企业财务治理的对策[N];中国财经报;2004年

3 钟朋荣;青岛模式与温州模式:哪一个更好? [N];中国工业报;2005年

4 本报评论员 程武;慈善组织应让阳光照耀捐赠资金流向[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5 记者 卢晓平;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应完善[N];上海证券报;2005年

6 白晓明;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发展与完善[N];法制日报;2010年

7 宏观经济分析师 刘涛;国企不适合扮演“走出去”的主力军[N];东方早报;2010年

8 本报评论员 周飙;如何防控商业贿赂?[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9 王军;激活政采职能 破解“小马大车”困局[N];政府采购信息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邱燕娜;全过程跟踪善款 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N];中国计算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咏华;信息激励与公司治理效率[D];复旦大学;2004年

2 唐建生;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张红波;职业经理人的引入及其与企业融合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杨力俊;电力市场中市场力规制的策略与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5 刘惠萍;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独立董事制度相关运行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许均平;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7 郭彬;循环经济评价和激励机制设计[D];天津大学;2005年

8 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D];浙江大学;2006年

9 郭焱;战略联盟形式选择与风险控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高丽峰;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BOT项目特许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燕;部门预算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王福清;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尤丽屏;从委托—代理角度研究我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规范与发展[D];沈阳工业大学;2006年

4 蒋玮;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的现状、问题及改革设想[D];山东大学;2007年

5 姚海;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吴喜红;国有上市公司股票期权应用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7 王允娟;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实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8 梅凌;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陈昌柱;发达国家公司治理模式及其演进[D];吉林大学;2005年

10 陈晓燕;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054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5054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a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