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11 16:24
【摘要】:影子银行于2007年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董事Paul Mcculley提出,通常指那些不在监管范围之内,却行使着银行功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银行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住房贷款证券化,进入21世纪后,在一系列金融创新、全球一体化等影响下,形式日益繁多,规模也迅速扩大。 在影子银行这一概念提出的几年里,对其的研究日益增多,而随着研究的加深,学术界认识到了影子银行存在高杠杆操作、期限错配、信息不透明、规避监管等特点,影子银行的这些特点会引起金融体系流动性风险剧增,进而影响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肇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解释。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与西方国家相比,由于金融开放的程度有限,影子银行的具体表现形式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有较大区别,在国外,商业银行只是影子银行中介体系的其中一环,而我国影子银行大部分的业务都围绕着商业银行这个核心展开,处在核心的商业银行,会受到影子银行对其的各种影响,研究这种影响的性质和程度,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银行融资主导型的国家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 与以往的文献相比,本文的创新主要表现在:首先,突破以往有关影子银行的研究以理论论述为主,运用贷款系数法测度了我国影子银行的具体规模大小,实证研究了其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其次,本文选取宏观经济、金融环境、银行自身三个方面的指标,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程度加以量化,较好的体现了商业银行的稳定性。 本文在对影子银行的定义、表现形式、功能等一系列研究基础上,实证分析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稳定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如何监管我国的影子银行提供实证依据。本文研究思路主要是:现状和理论描述—数据处理—实证研究,由以下五部分构成: 本文的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文章的研究意义、背景、研究方法。在背景和意义的介绍上,首先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和大概组成进行说明,影子银行,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指一种金融信用中介体系,其与传统商业银行类似,也进行信用、期限和流动性转换,但却没有中央银行流动性或者政府部门信用的支持,并且很少受监管或者没有受监管。接着,本文对美国的影子银行系统进行介绍,指出其体系的核心是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使得影子银行的发展一片繁荣,但是也使得影子银行变得很脆弱,在2007年,引发了金融危机。而由于中国金融发展程度的不同,使得影子银行的构成不同,且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着期限错配、违约可能性高等风险。商业银行在影子银行业务开展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影子银行也对商业银行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由于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和经济中的地位无可替代,因此,研究影子银行如何影响商业银行就显得更加重要。 第二部分是研究综述和研究思路,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商业银行稳定性的文献,在研究角度上,国外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内生机制到外生机制的转变,在研究的早期,学者们主要在商业银行内部寻找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得学者寻求从商业银行体系的外部寻找原因,我国的研究也是从1997年的危机开始的。其次,介绍了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稳定性关系的有关文献,以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的文章较多,我国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国内外的研究主要围绕于理论方面,实证文章较少。最后介绍了本篇文章的研究思路。 第三部分是影子银行概论,从定义,产生背景和原因,运行过程,监管影子银行原因以及分类这五个角度,全方位对影子银行进行介绍。在定义的界定方面,首先回顾了现有的定义,然后从与传统银行的关系、功能、受监管程度、性质这四个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在影子银行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方面,国外影子银行主要是由于货币供给组成成分的创新、资本监管套利、信息不对称、逐利性、信用评级公司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影子银行的发展,而国内与国外有所不同,主要是流动性泛滥、货币价格受到严控、政府担保、信贷额度管制和经济增长放缓等原因造成的,接着,本文对影子信用中介的全程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分析了该过程能够顺利不断运转的三个核心制度安排,即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资产证券化、回购协议,然后对我国影子银行信用中介进行简单的分类介绍,本文的第四小节从影子银行的资产方、负债方、运行三个层面,对为什么要监管影子银行进行说明,最后从发起人角度和影子信用中介的角度对影子银行进行分类,并对中国影子银行存在的形式和特点进行说明,使读者对影子银行有更深刻全面的认识。 第四部分是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理论分析,由于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其风险的复杂化和扩大化,对其稳定性测度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在测度方法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较多,创新也较多,但总结起来,主要分为定性测量和定量测度两大类。定性指标摆脱不了其固有的缺陷,即将银行稳定性限定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而且只能说明单一银行的稳定性,而由于银行之间存在的广泛联系,导致其不能通过简单加总来衡量整个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为了摆脱定性分析的内在缺陷,学者提出了一系列量化模型来测度银行稳定性,但是这些模型大多都基于一个现实,即该国家之前均发生过大规模的银行危机,并依此作为衡量标准,这对于我国并不完全适应。接着本文在参考国外学者在指标选取过程中的共同经验以及相关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考虑我国实际的国情和数据可得性,从宏观经济、金融环境、银行运行三个层面选取十个指标来测量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程度,通过分析发现我们测度的银行稳定性较好的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然后,介绍了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稳定性之间的理论关系,分析了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促进机制和对其风险传递机制。 第五部分是文章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对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本部分的第一块,对拟测度的影子银行的具体构成进行说明,鉴于多种因素的限制,本文选用民间金融、信托贷款、委托贷款三者之和来代表影子银行的规模,民间金融以未观测信贷为代表,运用贷款系数法进行测量,第二块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影子银行规模是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原因,影子银行规模对商业银行稳定性有正面推动作用。第三块,对实证结果进行理论上的解释,从构成商业银行稳定性指标的三个层次分析为何影子银行会对商业银行稳定性产生正面影响,而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变化对影子银行的影响不明显主要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着金融抑制,第四块是总结和政策建议,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本文认为我们不应一味的接受国外对影子银行的诸多负面评价,而应该实事求是,从我国自身情况出发,正视影子银行的正面积极作用,不能妖魔化影子银行,另外我们也要重视影子银行领域目前存在的融资成本过高问题,避免“旁氏骗局”的出现。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832.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智文;;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体系的影响[J];产权导刊;2007年02期

2 胡祖六;东亚的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J];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Z3期

3 刘卫江;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2年07期

4 李建军;田光宁;;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改革的顶层设计问题探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08期

5 何德旭;郑联盛;;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体系稳定性[J];经济管理;2009年11期

6 伍志文;中国金融脆弱性分析[J];经济科学;2002年03期

7 苗晓宇;陈f^;;影子银行体系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探析[J];华北金融;2012年02期

8 凌亢,赵旭,张彦伟,吴九红;银行体系稳定性和效率关系的模型分析[J];金融研究;2000年12期

9 伍志文;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及其成因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年12期

10 张健华;张雪春;;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制度重构[J];金融研究;2008年12期



本文编号:2534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534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0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