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约束与中国企业储蓄率:基于微观数据的考察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清华大学中国财政税收研究所;
【基金】:国家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0ZD&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03046) 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资助项目的资助
【分类号】:F279.2;F83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J];经济研究;2000年11期
2 施建淮,朱海婷;中国城市居民预防性储蓄及预防性动机强度:1999—2003[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3 任若恩;覃筱;;中美两国可比居民储蓄率的计量:1992—2001[J];经济研究;2006年03期
4 金碚;;债务支付拖欠对当前经济及企业行为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6年05期
5 李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7年06期
6 白重恩;钱震杰;武康平;;中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决定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08年08期
7 何立新;封进;佐藤宏;;养老保险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8年10期
8 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9 樊纲;魏强;刘鹏;;中国经济的内外均衡与财税改革[J];经济研究;2009年08期
10 于洪霞;龚六堂;陈玉宇;;出口固定成本融资约束与企业出口行为[J];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星;陶田;;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罗云开;申睿波;;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3 刘海洋;孔祥贞;;异质性生产率、货款回收与中国企业出口[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4 翁小丹;江悠悠;李茂琴;;论发展保险业与缓解当前流动性过剩[J];保险研究;2007年12期
5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宏观经济分析课题组;殷剑峰;;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分析[J];保险研究;2008年01期
6 赵晓芳;;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新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张彬;;我国商业银行高储蓄率的“囚徒困境”分析[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9年06期
8 王秀模;李研妮;刘茜;;中国工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与政策取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屈路;;对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原因的深层思考——基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10 闫坤;鄢晓发;;Frugality and overspending:sources of Sino-U.S.economic imbalances[J];China Economist;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平;叶初升;;资源开发是否恶化了西部地区的收入不平等?[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2 郑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拉动农村内需——一个来自于中国农村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A];保险、金融与经济周期——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0[C];2010年
3 王维国;潘祺志;;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4 李亚敏;;企业年金与金融市场的协同发展范式:国际经验与中国的实践[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5 李凌;王翔;;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6 钟若愚;;人口老龄化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传导机制研究:综述及借鉴[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丛屹;闫亚玲;;劳动要素份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解释[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8 李文溥;肖正根;;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黄莹;;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经济学分析——基于储蓄和经济增长的研究视角[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董昀;;体制转轨与中国经济波动形态的变化[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文杰;内生消费、消费行为和消费增长[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欣欣;经济转型期的居民储蓄行为与经济增长[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建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政策效果和经济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巍;刺激我国居民消费的财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唐志军;地方政府竞争下中国之“谜”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制成本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海明;外汇储备变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4 王波;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福利效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刘开;论公平分配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7 吕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居民消费[D];湘潭大学;2010年
8 刘波;基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9 谷雪;我国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戴劲;和谐社会下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家新;政府储蓄的形成:从财政收支角度所作的考察[J];财经科学;2002年01期
2 胡兵;乔晶;;对外贸易、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LA-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5期
3 谢平;经济制度变迁和个人储蓄行为[J];财贸经济;2000年10期
4 李扬;殷剑峰;陈洪波;;中国: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研究[J];财贸经济;2007年01期
5 邵景安;魏朝富;谢德体;;家庭承包制下土地流转的农户解释:对重庆不同经济类型区七个村的调查分析[J];地理研究;2007年02期
6 陈利平;最优货币数量与消费攀比[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汤敏;;减少企业与政府储蓄调节经济失衡的一步活棋[J];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09期
8 何新华;曹永福;;从资金流量表看中国的高储蓄率[J];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06期
9 郭庆旺,赵志耘;政府储蓄的经济分析[J];管理世界;1999年06期
10 李勇辉;温娇秀;;我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与支出的不确定性关系[J];管理世界;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斌;;论我国储蓄率的变化趋势[J];西南金融;2006年06期
2 刘煜辉;;让政府和企业储蓄率降下来是关键[J];银行家;2006年12期
3 张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储蓄率研究的最新动态[J];世界经济;2007年04期
4 王弟海;龚六堂;;增长经济中的消费和储蓄——兼论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J];金融研究;2007年12期
5 李昭;;正确认识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和形成机制[J];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07期
6 陈晖;;中美两国储蓄率比较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07期
7 廖料;;中国的储蓄率真的很高吗?[J];金融博览;2009年09期
8 包兴安;;不能“妖魔化”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J];金融博览;2009年09期
9 ;中国高储蓄率之惑[J];国际融资;2010年07期
10 周晓东;;中国如何实现适度储蓄率[J];企业研究;2010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不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2003年
2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6卷)[C];2005年
3 樊纲;;企业储蓄率高是内外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A];2009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明;朱斌;;基于永久收入假说的中国储蓄率研究——中国城乡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赵振全;于震;刘淼;;中国金融发展、储蓄率与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影响机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9卷)[C];2008年
6 贺菊煌;;流动性条件对社会储蓄率的影响——基于确定寿命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滇庆:警惕高储蓄率对银行体系的影响[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5年
2 程实;刺激消费能破解高储蓄率难题吗[N];广州日报;2005年
3 枕石;高储蓄率的是与非[N];上海金融报;2005年
4 姜凌云;高储蓄率折射国民消费信心不足[N];中国信息报;2005年
5 张培娟;46%储蓄率灼伤中国经济 专家为储蓄降温支招[N];中国改革报;2006年
6 傅勇;中国高储蓄谜团试解[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7 张若斌;美储蓄率再现负值[N];上海金融报;2007年
8 ;政府应做好应对储蓄率下降的准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9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勒紧裤腰带 美国储蓄率创近6年新高[N];证券时报;2009年
10 周小川;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郑纯雄;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于晨光;储蓄率差异对中美经济失衡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隋雯霞;中国企业高储蓄率的成因后果和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2 余鹏程;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私人储蓄率下降之谜[D];复旦大学;2011年
3 曹进宇;中国高储蓄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思林;我国过高储蓄率成因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5 何婷婷;中国储蓄率增长原因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6 万博;对我国储蓄率过高的验证与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7 丁海云;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储蓄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8 姜伟;我国最优储蓄率与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夏轶;中国高储蓄率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10 袁莎莎;预期寿命对储蓄率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386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538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