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市场的监管变革与中国实践
发布时间:2019-10-08 11:42
【摘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在包括资产证券化在内的金融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交易的集中化、投机化和去监管化却蕴积出市场风险,并在次贷危机中集中爆发。汲取危机教训,美国Dodd-Frank法案和国际掉期协会ISDA制定的大/小爆炸协议代表着市场监管的初步建立。有鉴于此,在我国现行的CRM场内交易机制下,要进一步对交易主体资格、交易信息披露、履约争议解决、市场稳定性影响等事项构建严格的持续监管机制。
【图文】:
图1 Synthetic CDO的基本交易结构图表来源:根据市场实践整理。合成式CDO是由发起人将一组贷款债权汇总包装,并通过CDS合约出售给交易对手,交易对手一般是专门设立的特殊目的实体(SPV)。规避自身承接的风险,可以再向其他投资者发行信用联系票据CLN,,而出售CLN得到的资金将作为履约质押品。在这里, SPV实质上品交易的中介机构,而CLN的购买者才是信用保护的最后提供者有利于降低证券的违约风险,并借由风险溢价降低来控制发起人成本,了极其广泛的应用。然而, CDS的风险效应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通过CD融资产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 CDS的本质是信用风险的转移而非消受让方成为新的关注点。[5](25-54)有研究指出,由于存在双向作用,信易并未带来银行收益水平的显著改善,对银行风险水平也没有明显影更令人担忧的是,上世纪末以来的全球金融市场综合化转型加重了C致的系统性问题。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以来,传统的商业银为更具风险偏好色彩的金融控股集团,开始以投资盈利为目的展开大
图2 CDS市场风险循环图市场实践整理。集团的形成与扩张, CDS交易市场结构也日计, 2002年年中的美国信用衍生品市场上,三家金融控股公司的交易量高达近94%。[8]到2005年底,场外交易市场的前十大做市。[9]极高的集中度意味着市场稳定性严重依水平,抵消了风险分散化的正面效应。后,处于资产证券化市场前线的投行、对冲CDS合约成为抽血机。当然,由于大型机身还可以按照合同法制维系运行。然而,头寸而面临巨大赔付时,大型机构之间相他大型金融机构的连锁灾难,甚至向商业信6日,作为CDS市场主要参与者的美国国际而避免了迫在眉睫的破产危机,也暂时规避市场的系统性危机。由此,作为次贷市场注和忧虑。S相比,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信用保护交易呈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
【分类号】:F832.1
【图文】:
图1 Synthetic CDO的基本交易结构图表来源:根据市场实践整理。合成式CDO是由发起人将一组贷款债权汇总包装,并通过CDS合约出售给交易对手,交易对手一般是专门设立的特殊目的实体(SPV)。规避自身承接的风险,可以再向其他投资者发行信用联系票据CLN,,而出售CLN得到的资金将作为履约质押品。在这里, SPV实质上品交易的中介机构,而CLN的购买者才是信用保护的最后提供者有利于降低证券的违约风险,并借由风险溢价降低来控制发起人成本,了极其广泛的应用。然而, CDS的风险效应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通过CD融资产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 CDS的本质是信用风险的转移而非消受让方成为新的关注点。[5](25-54)有研究指出,由于存在双向作用,信易并未带来银行收益水平的显著改善,对银行风险水平也没有明显影更令人担忧的是,上世纪末以来的全球金融市场综合化转型加重了C致的系统性问题。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以来,传统的商业银为更具风险偏好色彩的金融控股集团,开始以投资盈利为目的展开大
图2 CDS市场风险循环图市场实践整理。集团的形成与扩张, CDS交易市场结构也日计, 2002年年中的美国信用衍生品市场上,三家金融控股公司的交易量高达近94%。[8]到2005年底,场外交易市场的前十大做市。[9]极高的集中度意味着市场稳定性严重依水平,抵消了风险分散化的正面效应。后,处于资产证券化市场前线的投行、对冲CDS合约成为抽血机。当然,由于大型机身还可以按照合同法制维系运行。然而,头寸而面临巨大赔付时,大型机构之间相他大型金融机构的连锁灾难,甚至向商业信6日,作为CDS市场主要参与者的美国国际而避免了迫在眉睫的破产危机,也暂时规避市场的系统性危机。由此,作为次贷市场注和忧虑。S相比,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信用保护交易呈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
【分类号】:F83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格林斯潘论信用衍生品[J];银行家;2006年02期
2 曾梓梁;吴鸣;;国际信用衍生品市场的新动态与新进展[J];银行家;2008年04期
3 王琼,陈坚定;信用衍生品的价值分析及其市场功效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03期
4 郭玉军;马明飞;;由次贷危机论信用违约交换的法律规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赵俊强;韩琳;李湛;;信用风险转移与银行系统表现——基于美国信用衍生品交易市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7年05期
6 王琼;冯宗宪;;中国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必要性及实施路径[J];社会科学家;2006年01期
7 茅倩如;;金融危机处理与国际金融监管的合作和协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03期
8 卢新华;亚洲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及制约因素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时辰宙;;监管套利: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挑战[J];新金融;2009年07期
10 褚俊虹,陈金贤,胡U喕,
本文编号:2546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546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