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统筹发展的思考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胡坚,杨素兰;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兼及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吴聪;王聪;;我国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南方金融;2005年12期
2 胡方荣;浅析上海与成熟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年09期
3 孙剑;苗建军;;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划分与构建[J];现代经济探讨;2006年02期
4 段军山;国际金融中心成长因素的理论分析及在上海的实证检验[J];上海金融;2005年07期
5 宁钟;杨绍辉;;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动因及其演进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08期
6 米传民;刘思峰;江可申;;金融监管与金融中心建设[J];商业时代;2006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郗文泽;金融服务产业集聚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恒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2 邓智团;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黄若尔;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韩倩;上海航运业和金融业产业关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
5 闫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刘矾;欧洲国际金融中心体系的构建[D];吉林大学;2006年
7 徐兰;金融中心形成的制度环境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07年
8 蔡小贞;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闻实;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刘佳琳;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建锁;;论长三角一体化与财政制度创新[J];财贸经济;2006年03期
2 石忆邵;沪苏浙经济发展的趋异性特征及区域经济一体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9期
3 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2期
4 范剑勇;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J];管理世界;2004年11期
5 张二震,方勇;长三角一体化与苏南竞争力[J];江海学刊;2005年05期
6 冯学钢;欧盟一体化及其对中国“长三角”地区旅游业联动发展的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04期
7 易开刚;;长三角城市群商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成因、机制与战略[J];经济地理;2005年06期
8 周国红;楼锡锦;;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态势与战略思考——基于宁波市532家企业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经济地理;2007年01期
9 徐现祥;李郇;;市场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J];经济研究;2005年12期
10 徐康宁,赵波,王绮;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竞争与合作[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光强;;如何改进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模式[J];考试周刊;2010年02期
2 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金明;胡亮亮;;南京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金融纵横;2010年01期
3 ;大局把握[J];天津经济;2010年01期
4 姜龙;;以产业集聚加速区域经济发展[J];上海商业;2010年01期
5 熊凤琴;;我国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国家竞争优势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02期
6 刘小军;陈君杰;;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静态博弈分析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7 江曙霞;何建勇;陈玉婵;;厦门市打造金融服务外包中心问题研究[J];福建金融;2010年03期
8 殷醒民;;产业发展模式与结构调整的新趋势——来自长江三角洲的实证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0年02期
9 范恒山;;论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方式的转变[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姜荣春;;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最新趋势及中国策略[J];上海金融;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齐震;;长江三角洲地区体育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A];2010(第26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暨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杨兆宏;刘海洋;;长三角休闲体育市场研究[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王东东;朱彬;;长江三角洲地区O_3、SO_2和NO_2的观测和模拟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康汉青;朱彬;;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主要污染气体的数值模拟[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李健民;杨耀武;张仁开;刘小玲;;长三角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的若干思考[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李桐;;深圳经济特区与中国经济发展路径的制度变迁[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景新;;潮汐动力条件下支流排污入长江口的数值模拟[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8 刘霞;赵俊;向良云;严晓;;后世博时代长三角安全圈的发展框架与战略[A];2010国际都市圈发展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屈丹安;杨春和;任松;;金坛盐穴地下储气库地表沉降预测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宋胜洲;;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关键在于分工协作[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徐锦庚 马跃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N];人民日报;2011年
2 记者 徐锦庚 马跃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N];人民日报;2011年
3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组;地价上涨态势明显 后市不确定性加剧[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姜平 程敏;铁路时代 珠海加速度[N];珠海特区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乔欣;走近没有围墙的生态博物馆[N];中国文化报;2011年
6 张黎;我国流域区域气候变化评估取得进展[N];中国环境报;2011年
7 通讯员 曹丽格;我国主要流域气候变化评估工作获得进展[N];中国气象报;2011年
8 记者 王力;杭州与武汉举行工作交流座谈会[N];杭州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叶辉;浙江:高水平建设海洋经济强省[N];光明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刘建刚;长三角“十二五”拟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N];中国改革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秀;区域旅游合作主体行为与合作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陈丹宇;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协同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周琴;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一般理论及其对长三角的应用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4 赵勇;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群形成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5 王琳;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区域承载力综合预测与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樊福卓;区域分工:理论、度量与实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7 王福君;比较优势演化与装备制造业升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赵中华;区域旅游的交通组织与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孙长青;长江三角洲制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殷为华;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我国新概念区域规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丽;城市化进程中的小城镇建设[D];燕山大学;2010年
2 石磊;长江三角洲地区FDI对城市化进程推进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3 李俊果;都市区快速交通系统规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4 万英发;长三角道路运输一体化推进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任宇波;制度变迁视角下的政府间合作机制[D];山东大学;2010年
6 沈轶斐;试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中海关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D];复旦大学;2010年
7 刘小文;产品细分视角下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楠楠;长三角地区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异特征及风险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杜e,
本文编号:25564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556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