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违约损失率的影响因素——基于江苏省某银行历史债项数据的分析
【图文】:
图1 LGD 分布及拟合实际上,本文使用的江苏某银行历史债项数据的处置LGD 近似服从 “U” 型分布的结果并不是个案,国内一些利用银行数据进行的LGD 分布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例如,何自力(2006)采用广东地区某商业银行的抵押贷款处置数据计算并拟合出的
(1)地区因素分析。 各地区的平均 LGD 情况如图2 所示。总体来看,徐州、泰州、宿迁、淮安 4 个地区的平均LGD 值相对较低;无锡、南通、南京、连云港 4个地区的平均LGD 处于中等水平;镇江、扬州、盐城、常州4 个地区的平均 LGD 值相对较高。 可见,地区因素对LGD 的影响显著。表1 LGD 的潜在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说明债务人外部因素地区 江苏省12 个城市行业分布分为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黄菲菲;陈金龙;;国内外违约挽回率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商业研究;2006年19期
2 陈忠阳;违约损失率(LGD)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05期
3 郑学;黄建忠;李叔诚;;违约损失率模型开发部分关键技术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10期
4 汪办兴;;中国银行贷款违约损失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07年03期
5 代太山;陈敏;杨晓光;;不同担保类型之下违约损失率的结构特征:针对中国的实证[J];南方经济;2008年08期
6 叶晓可;刘海龙;;银行不良贷款违约损失率结构特征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6年06期
7 袁敏;债务违约损失率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菲菲;陈金龙;;国内外违约挽回率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商业研究;2006年19期
2 张目;周宗放;;我国高技术企业信用风险地区差异识别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3 张云;;银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的方法论研究——以农行湖北分行为例[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10年11期
4 李楚英;王满四;;企业贷款过程中银行对企业的监控机制研究——对某电力公司的个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11期
5 杨军;程建;潘俊武;;违约损失率模型开发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06期
6 郑学;黄建忠;李叔诚;;违约损失率模型开发部分关键技术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10期
7 毕宇鹏;;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中违约损失率量化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年17期
8 毕宇鹏;;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中违约损失率量化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年18期
9 段胜;许诺;;金融风险计量中的LGD模型在我国研究情况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11年03期
10 王军华;;中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实施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江林;资金约束供应链系统分析与决策[D];南昌大学;2010年
2 张目;高技术企业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林洁;违约损失率分布特征与量化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季峰;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违约概率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5 陈暮紫;我国不良贷款违约损失率计量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张凌云;中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刘家鹏;信用组合风险的蒙特卡罗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8 王国栋;信用风险参数估计的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陈光忠;银行违约损失率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刘兵;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君;农户信用评价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雷孝瑜;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与评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3 曾芳;银行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吕书良;转型期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王烨敏;贷款结构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影响的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6 周颖;巴塞尔协议II及美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张栋兴;内部评级法在我国实施的困难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8 江澜;存款保险定价理论及在中国的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9 李慧贞;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及其在我国的应用[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10 许晓平;Z模型和KMV模型在我国的可适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于晨曦;;抵押风险分析和抵押贷款违约损失率研究[J];金融论坛;2007年02期
2 何自力;;抵押贷款违约损失率研究[J];南方金融;2006年01期
3 陈忠阳;违约损失率(LGD)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05期
4 武剑;内部评级法中的违约损失率(LGD)模型——新资本协议核心技术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02期
5 沈沛龙;崔婕;;内部评级法中违约损失率的度量方法研究[J];金融研究;2005年12期
6 赵鉴;应用Fuzzy评价银行贷款信用风险[J];上海管理科学;2003年05期
7 叶晓可;刘海龙;;银行不良贷款违约损失率结构特征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6年06期
8 于立勇,詹捷辉,金建国;内部评级法中违约概率与违约损失率的测算研究[J];统计研究;2004年12期
9 刘宏峰,杨晓光;违约损失率的估计:发达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管理评论;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那春雷;;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形成的若干因素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林景丹;李青原;;商业银行个人客户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06期
3 卿杨;;我国商业银行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2011年08期
4 许晓雯;时鹏将;;我国商业银行经济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01期
5 陈守东;刘芳;;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J];财贸经济;2006年12期
6 郭q
本文编号:25566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556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