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国有效金融监管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1-21 00:31
【摘要】: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级贷款风暴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急剧动荡,金融危机的阴霾至今尚未完全散去。危机之后的研究表明,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具有内在联系,金融监管的缺位与失职是此次危机的重要原因。痛定思痛,世界各国在危机后更加重视金融监管问题,相约相继推出一系列监管改革措施,中国也就金融监管改革做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将全面实施巴塞尔协议Ⅲ。不过从实施效果与现实情况来看,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仍有待进一步深化,,最终实现有效金融监管还任重而道远。 本文主要通过历史考察、横向对比与实证研究,着重对中国金融监管尤其是银行有效监管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的考察发现,尽管中国金融监管近些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相比国际标准和行业发展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首先,监管的微观基础仍然比较薄弱,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能力、服务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离监管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其次,监管者系统性风险监管能力不足,诸多有效的系统性风险防控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第三,宏观经济失衡、法制环境不健全、会计制度执行不到位、市场约束软弱等金融生态问题突出,有的甚至在恶化。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本文依照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及评估办法,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中国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因此,鉴于中国金融正处于增长转段、发展转型和体制转轨过程的国情,本文提出有效监管建设必须与深化银行改革和改善外部环境相结合。根据危机后全球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空前关注这一现实,立足于中国银行业近十年具体市场微观主体的改革情况,本文提出加强对系统重要性性银行的监管是实现有效金融监管的关键,并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在对我国金融监管能力建设历程全面回顾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影响我国银行业监管有效性的因素,并进行了实证检验。不仅如此,针对如何实现有效金融监管,本文还从建立可持续平衡的经济金融发展机制、强化金融机构自我约束、改进金融监管治理体系、改善金融监管的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特色主要在于:首先,从监管视角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原因,检讨当前金融监管体制的机制性问题,提出需要从更新监管理念、突出监管重点和改进监管方式等方面来增进监管的有效性。其次,在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下,从有效监管出发界定监管者的责任,将应对市场的非正常波动、给投资者正确的信号和引导、监控市场主要参与者的交易行为、加强对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监管、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及进一步丰富监管工具箱等内容纳入到有效监管的范畴,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目标,提出完善金融监管的政策建议;第三,强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是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改革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利用CoVaR方法,结合分位数回归技术,量化了我国上市银行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及单个银行对整个银行系统的风险贡献率,在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进行识别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监管建议;第四,从宏观经济效应、行业效果以及监管效率三个方面给出了关于有效监管的具体的标准,构造了衡量监管有效性的综合指标体系,使用门限回归方法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从时间维度对我国银行业的监管的有效性做出了客观评价。 本文一共分为七章,每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提出研究的背景、思路和方法,界定相关概念并对现有的研究进行了相关梳理、总结与评价。 第二章,金融监管理论的流派与最新发展进行综述。对学术界有关金融监管理论演进进行了陈述,同时梳理了危机后金融监管理论的新发展,并就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的反思进行了简要总结。 第三章,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与金融监管改革。这一章回顾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和演进过程及其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本章得出了后危机时代加强和改进有效监管的诸多启示。 第四章,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监管面临的突出问题。对照巴塞尔协议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及其评估办法,分析了中国银行业有效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差距,以此作为深化我国有效银行监管体系建设的现实出发点。 第五章,中国金融市场微观主体改革与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本章对中国金融机构改革与重组的实践进行了梳理,提出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是实现有效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关键。基于实证研究,这一章对我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了识别,并提出了相应的监管建议。 第六章,中国金融监管能力建设与监管有效性的实证分析。本章首先对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与监管成效这一问题做了全面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本章提出了我国银行业有效监管的评价标准,并做了实证检验。 第七章,从更广泛的视角考虑中国有效银行监管新框架的建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金融有效监管的政策建议。
【图文】:
市场行为变成一个灾难的时候,所有纳税人的利益都要受损。另外,美国监局过度迷信金融创新的推动力与自我调节力,认为创新一定能推出好东西]。金融创新使得银行很不谨慎。经济上行时,由于作为抵押品的房屋不断增行敢于大大降低住房抵押贷款的审批条件。由于资本市场与银行市场相通,这些贷款打包后通过证券化卖掉,贷款能打包卖掉,银行不仅赚了钱,风险在自己身上,放贷款就更加不谨慎。而资本市场在这些资产的基础上,又搞多的金融创新,如CDO、CDO2等等。最后整个市场上投资者根本找不到原债务人,更无从了解估值信息。第三,杠杆率过高。用很高的杠杆借钱去炒作,高负债运行,形成了偏离经济的很不审慎的做法。杠杆率过高无异于借着钱赌博,这是非常不正常的,但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愈演愈烈。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是典型的“百年老店”,在破产的时候其资产负债表内杠是 30 倍,表外的杠杆率还有 20 倍,总共 50 倍。如此远离稳健经营,一旦遇险,轰然倒塌,根本没有补救的机会。
图 3.3 巴塞尔委员会提出全球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③应对顺周期性。巴塞尔协议的最低资本要求,尤其是 BASELⅡ框架下以内部评级模型确定的风险权重具有顺周期性,会增加经济周期的波动,加剧金融危机的破坏程度。为应对顺周期性,委员会经过长期研究论证,提出如下改革:一是在最低资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资本留存缓冲(普通股充足率增加 2.5 个百分点),要求银行通过内部积累提高资本实力,进一步提高银行业的吸收损失能力,为银行业应对危机提供额外保证。二是提出逆周期资本缓冲的国际统一标准(普通股充足率增加0-2.5 个百分点),促使银行在信贷扩张时期建立更具前瞻性的资本缓冲,并在危机时使用,降低整个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此外,BCBS 还正在研究其他应对顺周期性的宏观审慎监管措施,包括在对预期损失进行定性和定量估计基础上,建立更完善的、更具前瞻性的拨备制度。④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关联性风险。制定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标准。BCBS 和 FSB 正在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认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832.1
本文编号:2571413
【图文】:
市场行为变成一个灾难的时候,所有纳税人的利益都要受损。另外,美国监局过度迷信金融创新的推动力与自我调节力,认为创新一定能推出好东西]。金融创新使得银行很不谨慎。经济上行时,由于作为抵押品的房屋不断增行敢于大大降低住房抵押贷款的审批条件。由于资本市场与银行市场相通,这些贷款打包后通过证券化卖掉,贷款能打包卖掉,银行不仅赚了钱,风险在自己身上,放贷款就更加不谨慎。而资本市场在这些资产的基础上,又搞多的金融创新,如CDO、CDO2等等。最后整个市场上投资者根本找不到原债务人,更无从了解估值信息。第三,杠杆率过高。用很高的杠杆借钱去炒作,高负债运行,形成了偏离经济的很不审慎的做法。杠杆率过高无异于借着钱赌博,这是非常不正常的,但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愈演愈烈。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是典型的“百年老店”,在破产的时候其资产负债表内杠是 30 倍,表外的杠杆率还有 20 倍,总共 50 倍。如此远离稳健经营,一旦遇险,轰然倒塌,根本没有补救的机会。
图 3.3 巴塞尔委员会提出全球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③应对顺周期性。巴塞尔协议的最低资本要求,尤其是 BASELⅡ框架下以内部评级模型确定的风险权重具有顺周期性,会增加经济周期的波动,加剧金融危机的破坏程度。为应对顺周期性,委员会经过长期研究论证,提出如下改革:一是在最低资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资本留存缓冲(普通股充足率增加 2.5 个百分点),要求银行通过内部积累提高资本实力,进一步提高银行业的吸收损失能力,为银行业应对危机提供额外保证。二是提出逆周期资本缓冲的国际统一标准(普通股充足率增加0-2.5 个百分点),促使银行在信贷扩张时期建立更具前瞻性的资本缓冲,并在危机时使用,降低整个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此外,BCBS 还正在研究其他应对顺周期性的宏观审慎监管措施,包括在对预期损失进行定性和定量估计基础上,建立更完善的、更具前瞻性的拨备制度。④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关联性风险。制定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标准。BCBS 和 FSB 正在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认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83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志文,周建军;“股经背离”的存在性之争及其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05年03期
2 江其务;论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组织结构优化问题——面对金融国际化潮流的一种思考[J];财贸经济;2002年03期
3 严华生,曹杰;多元门限回归模型的一种建模方法[J];大气科学;1994年02期
4 佘春宁;;我国银行监管的理论依据与对策[J];南方金融;2007年01期
5 丁俊;功能性金融监管: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发展的新方向[J];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03期
6 戈登·塔洛克,李政军;关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01期
7 郭冬梅;;中国银行转型与银行监管问题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04期
8 马君潞;范小云;曹元涛;;中国银行间市场双边传染的风险估测及其系统性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7年01期
9 张鹏;宋枢楠;王红帅;;日本金融监管有效性的衡量(2000年——2009年)——基于金融监管指数的分析方法[J];金融经济;2011年24期
10 王银枝;我国银行监管有效性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袁圆;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有效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714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571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