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企业迅猛的发展吸引了西方学者的目光,西方学者在对日本企业管理方式的探索过程中建立了企业文化理论体系。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导致了当前企业竞争的多元化,而企业文化管理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式之一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以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 自2006年我国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以来,来自全球的优秀商业银行纷纷进行了扩张、兼并或重组以期在中国市场上分得一块更大的蛋糕。外资银行的强势扩张给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且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国内本土化策略的不断推进和业务范围、顾客基础的逐渐扩大,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将被迫正视来自全球的优秀外资商业银行的竞争。如何在这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拔得头筹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学者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在银行产品与服务日益同质化的今天,唯有品牌和文化才是打造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根源。随着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在国内商业银行的普及,文化管理的必要性以及操作性已经普遍获得银行管理者的认同,并且逐步在企业文化经营管理实践中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尝试。这一现实情况为我们进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及其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和研究背景。 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究竟有无影响,如果有又会在哪些方面产生多大的影响并无实证可考。为此,本文意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的绩效这一问题作出相关探索和研究。要研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与银行经营绩效之间的联系,必要的前提和基础是对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进行测度,也就是利用所谓的企业文化测度量表。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很多学者都曾经从不同的维度建立了很多企业文化测度量表,本文拟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取一些企业文化中共性的因子,同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中的个性特征因子,开发出适用于本文研究的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测度量表。在得出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测度量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作出定量研究。 为了能够更好的达到本文拟定的研究目标,本文将分五个部分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等内容,此外这一部分还对于后续研究拟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做出了相关的说明。绪论部分为本文奠定了必要的研究基础和准备工作。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是建立适合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测度量表,在第一部分准备的基础上,本文的第二部分着重于对于前人研究的总结和归纳。第二部分的文献综述主要回顾了企业文化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在总结企业文化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对中外比较著名的企业文化测度量表进行了重点介绍,也为后续建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测度量表奠定基础。在对前人理论梳理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个性特征,本文的第三部分提出了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测度量表。从企业文化的四个层次入手,分别列示了每个层次的特征问题,由此形成包含了40个测度项目的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测度的初始量表。接着在对初始量表进行预测度的过程中,通过对量表中的项目不断调整,最终形成了包含八个文化维度,29个测度项目的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测度量表,用于后续的实证分析。八个最终的文化维度包括:团队合作、内部制度、价值观、改革创新、银行形象,人才培养,管理风格和模范行为。第四部分为实证部分,这一部分利用上文形成的正式的文化测度量表对商业银行文化维度进行测量,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在得到的回归方程的基础上对结果做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解释。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维度的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对于不同经营绩效指标的影响显著性、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其中,对商业银行的服务能力有较显著影响的文化因子维度包括团队合作、内部制度、价值观和改革创新;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有显著影响的文化因子维度有内部制度、人才培养和银行形象;而对商业银行的员工满意度有显著影响的文化因子维度包括银行形象、人才培养、管理风格和模范行为。在对全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本文的第五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的一些结论,同时探讨了本文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我国国内对于企业文化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然而企业文化相关理论的发展在我国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可以发现,我国国内学者对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大多仍然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虽然国内已有一部分学者开始转向企业文化理论其他方向的研究,然而国内在企业文化测度、诊断、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等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而对于商业银行这一特殊企业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则更少,为此,本文所建立的适合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测度量表是本文的一个创新之处;此外,本文亦利用实证的手段对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企业文化因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虽然以前也有相关文献对于银行文化和银行经营业绩的关系进行过深入探讨,但大多是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所采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是本文的第二个创新之处。 尽管如此,由于笔者自身水平和能力的限制,本文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不少的不足之处:首先,本文通过调查所得到的样本数量稍显不足,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研究所需的一些数据的取得在现实操作中比较困难。在预测试阶段本文利用了获得的82个数据进行分析,而实证阶段用于分析的数据也只有187个,虽然相关检测结果显示本文实证结果在一定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无偏可信的,但通过问卷调查所收集到的样本数量确实还是比较小;其次,本文所选取的用于衡量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指标局限于服务能力、盈利能力和员工满意度,没有把其他的一些经营绩效指标包含到分析过程中来,这是本文研究存在的另一个不足之处。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270;F832.33;F22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力,刘延平;铁路客运企业核心文化理念建设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李慧才;企业文化中的创新机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陈高生,卢山;企业内部的组织协调费用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黎建新;;创建服务文化 增强竞争优势[J];商业研究;2006年20期
5 张旭;杨洋;;基于跨文化管理理论的中美企业文化比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王世法;;民营企业文化评价体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陈高生,熊小彤;组织协调费用的一个分析框架[J];财经科学;2005年01期
8 许加明,张金秀;企业形象发展的新趋势——企业绿色形象[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孙崇勇;;重庆中小软件企业员工形象的调查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王鸿雁;改体亦须塑魂——对国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新定位[J];金融论坛;2004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光明;;企业持续成长的文化基础[A];中国企业持续成长问题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余玲艳;张德;;企业能为绿色GDP做什么:中国企业伦理视角[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伟;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2 赵斌;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组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张琳;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4 范宪;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球论模型的新诠释[D];复旦大学;2004年
5 杨红军;非正式制度与企业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余伟萍;基于能力组合模型的企业持续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张伟强;企业利润区的经济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8 叶仁荪;国有企业员工离职动因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9 朱彩蓉;糖尿病治疗效果的药物经济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许碧云;结构方程模型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燕平;我国企业文化再造的内容、理论和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2 刘文龙;胜利油田玻璃钢厂企业文化重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3 武鹏;基于动力能力理论的企业渐进成长模式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
4 樊晓丽;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谯宏;理性维度的重庆富兴物业发展有限公司组织形象[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郭建平;社会转型期我国企业体育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马连鹏;公益广告社会教育作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8 刘鑫;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文化建设的走向[D];吉林大学;2004年
9 周勇;项目管理中的项目文化建设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10 程皓;企业营销道德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
本文编号:
26522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652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