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次级债融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6 08:59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对世界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为了避免经济的下滑,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迅速扩张,由此加大了商业银行补充监管资本的压力。发行长期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是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有效举措,但次级债的发行在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同时对商业银行的财务资本结构也存在着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利?是弊?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本文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出发,结合对比分析和实证研究,力求对此给出一个合理的说明和解释。 本文写作的理论依据是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是权衡理论。权衡理论指出在同时考虑税收抵减作用和破产成本时,企业存在最优的资本结构,当企业财务杠杆率低于最优杠杆率时企业价值随着负债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当财务杠杆率高于最优杠杆率时企业价值随着负债比例的增加而减少。次级债的发行必然会影响到债务比例的改变,从而引起银行价值的变化。为了进一步说明次级债发行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影响,我们首先要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对资本结构的定义存在多种不同的说法,本文所指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资金(包括短期资金)来源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的比例关系以及其中的短期债务、长期债务、优先股、普通股等各自所占的比例情况。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分析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现状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杠杆率情况进行了说明。通过对比各上市银行07年至09年的财务杠杆率发现这三年以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财务杠杆率逐年上升,而中小上市银行杠杆率的变化不一。对比花旗、美国、汇丰等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财务杠杆率,发现整体上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杠杆率相对较高。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债务资本结构进行了研究。文中对比了我国主要上市银行与发达国家部分商业银行存款占负债的比重,发现我国上市银行存款负债比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存款负债比。由此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能力相对欠缺。文中还列示了08年至09年主要银行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变动情况,对比发现活期存款增长率明显大于定期存款增长率,说明我国银行存款活期化现象比较严重,可能导致的结果是银行长期负债不足。最后,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资本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国内外主要商业银行的股权资本结构发现,我国上市银行的股权结构中要么是股本占比较大,要么是资本公积占比较大,总体来说与国外银行相比留存收益率较低,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融资能力还有待提高。总结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现状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存在着财务杠杆率偏高、负债结构有欠合理、股东权益结构有待改善等问题。 文章紧接着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情况,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发行次级债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首先,长期次级债发行目的单一。长期以来次级债大多被用来补充银行的附属资本。从发行期限来看,早期的次级债期限设计只是为了使其能满足监管当局关于次级债计入附属资本的期限要求,比如早期发行的次级债期限大多是五年零一个月,刚刚达到银监会关于次级债计入附属资本的最低期限要求。从发行时间看,当信贷规模扩大资本充足率明显下降时,次级债的发行规模和发债银行数都大幅增加。从次级债券的发行情况看,各银行之间存在着严重互持现象,各银行之所以互持次级债主要是为了方便次级债券的销售尽快提高资本充足率。其次,次级债的发行对改善银行债务资本结构效果有限。我国的长期次级债期限大多数为五年零一个月或者是在第五年末可赎回的其他期限。长期次级债往往不能为银行长期持有,使得我国银行长期资金紧张的局面没有因此得到有效地缓解。我国银行还存在着以浮动利率发行次级债的情况,使得次级债对潜在投资者的吸引力下降,从而影响次级债的发行,导致筹集不到足额的资金。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我国长期次级债的发行并没有较好的解决债务资本中长期负债不足的问题,次级债的发行对改善我国银行债务资本结构效果有限。以上问题都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发行过程中存在着忽视次级债对银行资本结构的调节问题。文中指出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次级债发行的相互关系,概括为:次级债务工具作为一种负债,在杠杆率较低时它的发行可以通过债务利息的税收抵减作用增加银行价值,相反当杠杆率较高时其发行会减少银行价值;次级债务工具期限较长且为主动负债工具,其发行可以为银行筹集大量长期资金,可以有效改善我国银行负债资本中活期负债和被动负债比例较高的问题;长期次级债的发行在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同时也提高了财务杠杆率,这在低杠杆率情况下是一举两得的,但在杠杆率较高时,为了避免银行价值随债务比例的提高而下降银行就因该减少次级债的发行,财务杠杆率就会对次级债的发行产生约束作用。 为了进一步说明资本结构与次级债融资的关系,本文还进行了实证分析。文中以单位资产的次级债发行数量为被解释变量,以财务杠杆率、存款负债比、留存收益率以及银行规模为解释变量,试图说明商业银行的次级债发行意愿与银行资本结构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单位资产的次级债发行数量与杠杆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在发行次级债时已经开始关注财务风险,同时根据权衡理论结合我国银行资本结构现状推测出整体上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杠杆率可能已经高于最优杠杆率水平。单位资产发债规模与存款负债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改善负债结构的意识还不强。单位资产发债规模与留存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说明内部融资能力的提高有助于降低次级债的发行意愿。单位资产发债规模与银行规模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本文主要从大银行资产业务风险角度对其进行了说明。 在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和次级债发行情况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深入研究后,文章就改善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和次级债发行给出了若干建议: 一、增加长期债务比重,同时注意避免杠杆率过高。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存款活期化和贷款长期化现象比较严重,使得银行面临较大的长期资金不足压力。通过发行长期次级债可以起到增加长期负债比例,改善负债结构的作用。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着财务杠杆率较高的问题,并且实证结果也很可能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杠杆率已经高于最优杠杆率。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在发行长期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的同时也应该关注银行由此面临的财务风险的增加。 二、提高银行内部融资能力,重视股权资本的积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着监管资本补充压力和杠杆率较高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发行次级债补充监管资本很可能导致银行价值的下降。银行股权资本是解决我国银行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的最有效手段。通过增加留存收益进行自身积累是增加股权资本的一种长期可行的方法。银行应该在其风险承受能力范围内多开展收益率较高的业务尤其是一些低资本消耗的中间业务,以提高其盈利能力,增强其资本的自我积累能力。这样既避免了杠杆率的进一步提高又能缓解补充监管资本的压力。 三、建立杠杆率监管指标,弥补资本充足率监管的不足。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包含了大量的具有较高风险的贷款业务,使得各商业银行经常面临监管资本补充压力。一方面较高的财务杠杆率要求减少次级债的发行;另一方面补充监管资本的压力又要求银行多发行次级债。在这种两难的抉择中我国商业银行将何去何从?我国银行监管部门更强调的是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这必然会出现银行为了满足监管当局的资本充足性要求,即便是在杠杆率已经很高的情况下仍然不顾财务风险的加大发行次级债。所以,为了均衡银行抵御资产业务风险和负债业务风险的能力不至于出现此消彼长这种情况,监管当局应该加强财务杠杆率监管,从财务杠杆率和资本充足率两方面对银行的经营进行监管。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832.2;F224
本文编号:2681595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832.2;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小枫;论商业银行次级债“互持”的合理性[J];福建金融;2005年08期
2 陆军,陈志毅;各国存款保险制度安排的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05期
3 郑鸣,陈捷琼;国有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补充资本金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10期
4 胡斌;次级债券与市场约束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与银行经营(一)[J];金融会计;2002年01期
5 沈沛龙,任若恩;新的资本充足率框架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金融研究;2001年02期
6 孙立新;初征;;资本结构理论及优化措施分析[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年07期
7 吕娜;;试析资本结构的评价及优化[J];理论界;2006年12期
8 龚永明;次级债的市场约束效应分析[J];上海金融;2004年08期
9 巴曙松,王文强;次级债市场发展与中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结构调整[J];新金融;2005年01期
10 中国银监会课题组;王兆星;韩明智;王胜邦;;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制度改革(三):建立杠杆率监管标准 弥补资本充足率的不足[J];中国金融;2010年03期
,本文编号:26815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681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