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化我国商业银行顺周期经营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8 14:38
【摘要】:商业银行是天然追逐利润的企业,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目标。商业银行的这种利润导向是由资本的特性所决定的,这必然导致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是顺周期的,即在经济繁荣的时期,商业银行出于对利润的渴望,往往抑制不住放贷的冲动,倾向于扩大信贷发放量,降低信贷发放标准;而在经济萧条时期,为了规避风险,商业银行则会紧缩信贷规模,提高贷款门槛。商业银行的这种顺周期的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景气循环,促进了经济周期的形成,甚至加剧经济周期波动,使经济从繁荣转为过热甚至是陷入衰退。同时,为了稳定经济,中央政府及中央银行实行的宏观经济政策通常是逆经济周期的,商业银行顺周期的经营模式往往削弱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进而成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大量的金融机构倒闭,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华尔街过度的金融创新是其直接原因。然而,商业银行的顺周期经营也是金融危机爆发的祸首之一,其在经济繁荣时期降低信贷标准,向没有还款能力的人大量发放住房贷款,而在次贷危机爆发后迅速紧缩信用,一夜间市场流动性由泛滥到极度缺乏,潜在的风险变为现实,出现大量不良资产,自身受到了巨大的损失,资不抵债,最后导致破产。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是一种典型的顺周期的经营模式,贷款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及其不平衡,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非常大。商业银行的顺周期经营模式是对利润与风险的权衡,然而这种理性选择往往会造成银行群体的非理性,在短期内可能会获得骄人的业绩,但是也慢慢聚集了大量的潜在风险,当经济出现拐点进入下降通道时,潜在的风险就会变成真实的风险。由于在经济繁荣时期贷出去的款项特别多,那么在泡沫破灭的时候银行的损失也将特别惨重。顺周期经营模式在经济衰退时却不愿意向外贷款,一些有实力或是有好的盈利项目的企业也很难获得贷款,而这个时候往往是最安全的时候,实际也证明这个时候贷出的款项违约率很低。本文研究的弱化我国商业银行的顺周期经营模式目的就是要降低商业银行的顺周期经营模式对自身带来的风险和对经济社会安全的威胁,建议商业银行在经济出现过热的时候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主动减少贷款投放量,对贷款审批严格要求,防止助长泡沫的形成与破灭,防风险于未然;在经济处于低谷的时候要敢于贷出款项,科学合理的审核贷款,帮助经济复苏,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也为自己获得好的经营业绩。 真正健康、有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银行不是那些在经济繁荣时业绩大增,经济萧条时就业绩大减的银行,而是那种无论是经济繁荣还是萧条都能规避风险,熨平经济波动对银行的业绩影响,实现利润稳定增长的银行,同时作为经济社会的中坚,起到自动稳定器作用的银行。因此,弱化商业银行的顺周期的经营模式十分必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商业银行顺周期经营模式分析,包括商业银行顺周期经营模式的定义及特点,商业银顺周期经营模式的三种形式,商业银行顺周期经营模式的原因,从内生性和外生性两个方面阐述商业银行的顺周期经营的深刻原因,然后实证分析我国银行信贷与产出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商业银行在经济扩张时期贷款增速较快,经济收缩时期,贷款增速较慢,贷款的顺周期性表现明显。我国信贷市场具有强烈的顺周期性,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是顺周期的,但是并不是完全绝对的顺周期,有的年份是逆周期的,但顺周期的年份较多。2.1992-2008前三季度GDP增速与贷款增速在趋势上大致具有一致性,贷款增速大于GDP增速,且贷款的波动幅度大于GDP的波动幅度;从2008年第四季度起到2010年第三季度,贷款增速与GDP增速出现背离,GDP增速滞后于贷款增速。3.银行贷款L增长率、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对于实际产出(GDP)的增长都具有解释能力,从银行贷款增长率对实际产出增长的斜率(0.32)和P值可以看出贷款增长对于实际产出增长的影响较显著。4.产出是贷款的格兰杰原因,贷款对产出的影响小于产出对贷款的影响,即较小的GDP的波动会引起较大的贷款量的变化。5.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不一定会导致信贷的增加,而银行信贷量的增加则一定会导致广义货币量的增加,即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会减弱货币政策效果。然后介绍了商业银行顺周期经营对我国经济的不良影响,最后从宏观经济政策、商业银行自身及监管三方面提出弱化我国商业银行顺周期经营模式的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832.33
本文编号:2685385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832.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廷惠;金融危机成因研究——一般理论及对中国加入WTO之后的现实解释[J];财经研究;2002年08期
2 李国栋;惠亨玉;肖俊极;;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及其顺周期性——以勒纳指数为衡量指标的重新考察[J];财经研究;2009年03期
3 田树喜;白钦先;林艳丽;;我国金融倾斜波动效应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01期
4 陆晓明;;银行住房贷款逆向周期发展模式探讨[J];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04期
5 汪办兴;;中国上市银行票据贴现业务的行业角色与运营效率——基于上市银行2009年年报数据的分析[J];金融论坛;2010年07期
6 吴正光;;金融风险顺周期效应的实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年09期
7 刘萍;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探析[J];金融研究;2002年08期
8 钱皓;;我国银行内部评级的顺周期效应研究[J];上海金融;2009年05期
9 丁丽平;;解决金融系统顺周期问题:基本框架初探[J];现代商业;2009年21期
10 陈颖;尹一婷;;逆经济周期的审慎监管制度:动态准备金及其实践[J];新金融;2009年01期
,本文编号:26853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685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