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我国农村金融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01 11:41
【摘要】: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金融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效率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农村金融是金融系统的关键环节,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于是,农村金融效率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然而,我国农村金融效率现阶段整体水平不高,农村金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土地及资金“非农化”现象大量存在,农村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城市,农村金融机构更多地扮演“抽水机”作用,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可以说,“三农”问题仍然是困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难题,如何提高农村金融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学者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的重要议题。 金融发展理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核心思想就是探讨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学者们研究金融效率的理论基础。金融发展理论发展到今天经历了金融抑制论、金融深化论以及金融约束论三个阶段。相应地,农村金融理论也经历了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论三个阶段。我国学者对于农村金融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已经有一定成果,但并没有形成体系,也没有在学术界达成共识。 基于东、中、西部15个省的农村经济和金融数据,在借鉴我国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农村金融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从农村金融储蓄动员效率、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和投资投向效率三个方面对我国农村金融效率分区域进行动态描述,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效率作综合评价,试图对比和解释我国区域农村金融效率所存在的差异和问题。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金融效率区域差异显著,整体而言,东部农村金融效率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在政策的扶持下金融效率提升速度较快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东部地区应当继续保持高效率的农村金融,为东部地区的农村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提供有效保障;中部地区应当继续践行中部崛起战略,促进农村金融效率的提升以免被发展迅速的西部地区赶超;而西部地区应当利用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国家相关优惠措施,努力提升农村金融效率,将资金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运用Panel Data模型从经济因素、农民生活、城镇化水平、金融结构、农村社会保障几个方面探求可能影响我国农村金融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农业化水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代表农民生活水平的农民生活消费与收入的比值、以及农村信用社贷款对提升农村金融效率有显著的影响。各级政府应当继续推行城镇化建设,合理配置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善各项惠农、富农政策,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和扩展农村信用社服务内容,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早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832.7
【图文】:

农村金融组织,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农村


图 3.1 各区域农村 GDP(亿元)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着种种问题,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农村金融组织不完善,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国有商业银行自 1999 年以来陆续撤并县以下基层机构;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支农业务增长缓慢;邮政储蓄在农村“只存不贷”;农村信用社资产及贷款质量差,并呈现较显著的非农化倾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普遍供给不足,而许多金融组织在利润的驱使下又不断地将贷款目标转向城市,农村资本外流现象严重。农村金融组织本应成为农村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然而在现实当中却扮演着“抽水机”的角色,将从农村积累的资金投入城市建设,致使城乡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农村金融机构利率僵化,利率结构单一。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利率管制现象在农村金融市场又普遍存在,因此,农村金融市

农村储蓄,走势图,区域


图 3.2 农村储蓄率区域走势图储蓄动员率由农村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与农民总收入的比值来衡量,体现的是金融机构对储蓄的动员能力。总体来说,我国农村储蓄动员效率并不高,这是由于我国农村普遍有较高的储蓄率,因此边际值偏低,在农民总收入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农村储蓄动员效率较低。各区域农村储蓄动员率整体呈螺旋式上升趋势,2008 年以后有下行趋势,这与我国政府为应对经济危机所实行的扩大内需的相关政策有关,2008 年末,为了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带来的金融危机,国务院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四万亿计划,这其中就包括了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求释放流动性,以刺激经济建设。具体说来,东部地区农民储蓄动员率最高且波动较大,体现了东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相对较强的吸收存款的能力,也体现了其存款政策的灵活性。中部地区储蓄动员效率增长缓慢,大有被西部赶超的趋势。与东部地区农民相比西部地区农民观念相对落后,导致了西部地

农村储蓄,走势图,区域


图 3.3 农村储蓄动员率区域走势图农村储蓄投资转化率由农村资本形成总额与农村储蓄总额比值来衡量,反应的是整个农村金融体系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和中部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相对稳定,东部农村地区资本形成效率基本在 50%到 60%之间,中部农村地区资本形成效率基本在 40%到 50%之间,总体上没有太大的起伏,西部地区农村资本形成效率最低,但是 2008 年后提升较快,表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发展以及 2008 年末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我国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投资转化效率收效显著。尽管农村资本形成效率并没有直观地表示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款之间的比值,但其从宏观角度显示了农村地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总体上来讲,我国农村地区储蓄能力转化为投资能力的效率并不高,这一方面显示了农村金融机构运行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仍然扮演“抽水机”的角色。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选取的农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谷慎;李成;;金融制度缺陷:我国农村金融效率低下的根源[J];财经科学;2006年09期

2 沈军;金融效率理论框架与我国金融效率实证考察[J];金融论坛;2003年07期

3 任建军;;中国区域信贷配给现状及区域差异分析[J];金融论坛;2009年10期

4 郑长德;;中国的金融中介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5 白钦先,丁志杰;论金融可持续发展[J];国际金融研究;1998年05期

6 赵崇生,王丽萍;金融效率视角的中国农村金融体制创新研究[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金学群;金融发展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8 贾文章;;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03期

9 李喜梅;彭云;;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途经研究——基于东中西部典型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吴爱芝;杨开忠;李国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刚;发展金融学框架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武蔷薇;我国农村金融区域非均衡发展的评价及影响[D];中南大学;2010年

2 曾另琼;湖北省农村金融效率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曹建珍;我国区域农村金融效率及其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774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7774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e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