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我国产融结合的有效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2 00:48
【摘要】:世界经济史显示,产业与金融的结合是后起国家加速实现工业化,全面赶超先进国家进程的必经之路。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产业发展与金融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产业与金融的有效结合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融合最终成就了一个世界经济强国。但是,产融结合的负效应也是造成11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在11年后,由产融结合所形成的混业经营导致了金融体系中原本相对独立的“金融市场”和“银行机构”丧失了独立性所引起的次贷危机又席卷全球。两次经济危机警示人们,尽管产融结合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但同时产融结合的无效或负效也可能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危害。从我国这二十年的实践来看,产融结合的效果对产业经济和金融产业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双向的,既有协同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它既造就了如海尔、光大、中信、鲁能、红塔、希望等成功的大企业,也引发了广泛的危机,它是做大作强的法宝,又是企业崩溃的罪魁。德隆系的崩溃,大宇的倒闭,现代的拆分,都是微观层面的失败案例。 由世界经济危机和我国产融结合的实践可见,产融结合的无效用和负效用是切实存在的,两者的结合并非一定带来正效应。这种无效用甚至负效用即有可能带来金融体系的危机而造成宏观经济的停滞,甚至倒退,更有可能导致企业盲目扩张、多元发展,造成风险不当积累而最终崩溃。因此,产融结合中以何种机制、何种路径、何种模式导出正效应,避免负效应或无效应,确实是产融结合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论文依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等学科的一些理论成果,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分析法、多学科融合的系统方法,并依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对我国产融结合的有效性从理论、实证和对策上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分析和创新研究。从理论上来看,论文在对产融结合的经典理论和现代理论综述评价的基础上,围绕产融结合的有效性的内在机理是什么?借助有关理论对产融有效结合的动因、有效结合的本质和方式、有效结合的条件等问题进行深层探讨。并对产融结合的有效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其判断标准以及标准的理论依据。在论文提出垄断利润是产融结合的直接动力、风险与交易成本是产融结合的间接动力、资本增值是产融结合有效性的本质基础、市场是产融结合有效性的结合点、金融发展是促进产融有效结合的重要途径和政府行为决定了产融结合有效性的程度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产融有效结合的企业层面的标准是效率和效益标准、有效结合的战略目的性标准以及其分析的框架是新竞争理论。从实证上来看,论文就产融结合的有效性对我国经济的实践具有什么样的经济效应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论文围绕影响产融结合有效性的环境因素是什么?我国产融结合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是什么?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实证。在此基础上,论文以我国产融结合有效性的企业绩效作为切入点,以上市公司为例,以分析我国产融结合有效性的现状为目的,在两个基本假说的基础上,对我国实施产融结合的上市公司(非金融类)绩效通过1999-2008年10年的数据进行检验,尤其是在检验中发现了产融结合是否有效存在一个有效性临界值假说,并在结合第三、五章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承上启下的四个结论:一是我国产融结合无效的直接原因是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二是我国产融结合无效的根本原因是产融结合的目的性不明确;三是促进我国有效产融结合的重要途径是金融发展;四是促进我国有效产融结合的关键是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和途径创新。接着以1993-2008年我国金融市场的数据,从层面进一步因A1证明了产业层面金融资本对产业的无效性。从实现我国产融结合的有效性对策来看,时代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端先进的技术、发达的金融服务业、规模更加庞大的产业资本以远非马克思、列宁时代所研究的对象范围和背景,现今社会各种各样的储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基金和投资银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使得笔者这个时代所研究的产融结合的内容得到极大的扩展,特别是中国面临转型期复杂的经济形势,这必然要求在对策研究中就必须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但要考虑到我国全面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现实,也要充分研究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市场在产融有效结合中所发挥的作用,论文围绕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融结合实践有什么基本的经验及对我国有何启示?如何防范和规避我国产融结合的风险?如何选择我国产融结合有效性的模式?如何进行我国产融结合有效性的途径设计?等问题进行研究。在有效模式的选择上重点研究的是目标模式的确立及应创新的内容。在途径设计上重点研究的是以新型银企关系、企业集团成长和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为目标的途径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124;F832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苏云成;中央企业产融结合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梦冉;中国产融型企业集团发展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赵冬梅;中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模式选择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000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8000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8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