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学位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F124.1;F83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苗;;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FDI)的技术溢出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年24期
2 李枫;阎立宏;;FDI技术溢出效应与技术创新能力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马林;章凯栋;;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溢出的分类检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8年07期
4 汤勇;国际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和吸收效应在中国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08期
5 李敏;;我国利用FDI技术溢出效应中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4期
6 徐忠爱;;跨国公司对我国技术溢出效应的限制因素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7年01期
7 张春敏;欧阳京;吴金明;王义高;;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J];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15期
8 程滢;;国际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及对林业引进外资的启示[J];林业经济;2003年04期
9 张立春,罗骥;FDI技术外溢效应的理论及其应用[J];云南电大学报;2005年01期
10 张强;;我国利用外资质量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商业经济;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曙光;;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一种政治经济的解释——兼论当前投资过热问题[A];投资增长速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颖;汪昌来;;论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A];’2001天津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孟维华;;中国经济增长是否促进福利增加?[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4 诸大建;孟维华;徐萍;;1980—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福利的贡献[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5 井百祥;刘长庚;孙红玲;;重塑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配置模式[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6 ;邱晓华:中国经济没有过热 明年增幅将超8%[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33期-52期(2003年2月-12月)[C];2003年
7 姚洋;;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解释[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一辑)[C];2008年
8 刘佛丁;;对20世纪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新估价——评罗斯基著《战前中国经济增长》[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9 桑百川;;中国经济增长:困难与前景[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10 黄健梅;周林彬;;法律与中国经济增长:广东经验[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吕世生;重视技术溢出效应[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5年
2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石永恒;寻找更多的共赢点[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郭丽君 魏月蘅 王晓樱;到博鳌来了解世界[N];光明日报;2010年
4 志敏邋李孟刚;外资并购危及中国产业安全[N];现代物流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潘乐群;中国经济增长率,可信[N];解放日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陈晓刚;龚方雄:资产价格体现中国经济增长强势[N];中国证券报;2006年
7 ;中国经济增长将有利于所有人[N];经济参考报;2006年
8 ;解经济近忧先除民生之困[N];经济观察报;2007年
9 记者 王宇新;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仍达7%左右[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10 周萃;中国经济增长将放缓但仍会维持较高增幅[N];金融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少华;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2 窦森;基于股权合作的FSFDI技术溢出效应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隆娟洁;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蔡琳;经济转型中制造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周剑;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岳金桂;基于进口与FDI传导机制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7 刘蕾;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影响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王天骄;FDI对中国内资汽车产业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许梅;加工贸易方式下的FDI技术溢出[D];苏州大学;2007年
10 黄建锋;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及实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美煌;中国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D];集美大学;2010年
2 朱淼淼;德国对华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3 谢明雨;FDI对安徽省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付强;FDI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溢出效应的特征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国强;江苏FDI技术溢出效应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6 吴杰;FDI对汽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管海波;福建省工业主要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与吸收能力的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8 戚冠丽;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原二军;基于吸收能力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王萍;外资对我国轿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087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808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