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不稳定因素生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1 10:47
   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爆发表明全面照搬西方经济理论不可行。因此,今后中国要在汲取国外金融稳定理论和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稳定。总之,要从整个金融发展的进程中多角度地理解金融稳定,而不是单纯地用任何单一的方法来研究这一复杂的课题,这才是金融理论的发展方向。本论文试图以此为出发点利用相关理论和相关模型来探究金融全球化和创新的背景下会发生哪些导致金融危机的金融不稳定因素,这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选择这个题目进行研究,能在目前处于后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本论文主要研究金融不稳定的生成机制问题,全文结构如下: 导言阐述选题意义、结构安排以及新意和不足。 第一篇包括第一章,进行相关文献综述。 核心部分由三个篇章组成,从效应分析、内生制度安排视角、外生资金冲击视角三个方面对金融不稳定的生成机制进行研究。 第二篇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分析金融不稳定的经济环境及其效应。 第二章提出系统性企业倒闭的根源在于互补性投资经济中的协调失败。在这种环境下,经济主要组成部分很小的不确定性就可以通过其它企业投资决策的不确定性放大,产生协调失败,具体表现就是系统性破产。模型显示,系统性破产倾向于在经济基本面不是太好也不是太差的时候发生,因为这个时候企业之间的协调起很大作用。同时企业的高金融杠杆率也大大提高了系统性破产后果的严重性。企业和银行的乐观预期会减轻协调失败,但是如果协调失败最终还是难以避免,系统性破产后果的严重性将会大大增加。 第三章研究新技术投资中的协调失败如何抑制经济增长。这里用到一个两行业代际模型,资本品由两个不同的技术生产。第一个是传统技术,规模报酬不变。第二个是新技术,规模报酬递增,这是因为新技术有正外部性。但是经济主体对它的回报只有不完全信息。模型显示,新技术投资的协调失败会导致较低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和波动性之间有正相关关系。 第三篇包括第四章到第六章,从内生制度安排视角分析金融不稳定的生成机制。 第四章通过金融中介的一般均衡模型研究现代金融体系的某些关键特征。模型包含了金融限制和或有合约,并且考虑了困难期间甩卖资产的溢出效应。如果信贷扩张期间发生严重冲击,这些溢出效应会引发自促成的系统性金融危机。模型提示金融创新和宏观经济的表面稳定可能使得发达国家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较其以往会有所降低,但是一旦发生之后的潜在后果更加严重。不计成本抛售资产的金融机构并不承担自身出售对资产价格影响的后果,市场的资源配置是低效率的。这个溢出效应会产生系统性的自促成的金融危机。 第五章用一个简单模型来阐述证券化如何通过转移风险使其它市场参与者减少单个银行的经济资本要求,但是系统性风险并没有因为证券化而降低,反而会增加,并且从两个方面影响金融稳定:第一,如果风险转移到未被监管的市场参与者的话,在经济中只有较少的资本来覆盖这部分风险;第二,如果风险被转移到其它银行,银行间的风险连接渠道增加,放大了系统性风险。 第六章的框架用来分析金融发展因素在小型开放经济中作为金融不稳定根源的角色。基本模型是动态开放经济模型,包含用资本和国家特有要素生产的可交易商品。假定企业面临信贷限制,这个限制在较低金融发展水平下显得更紧。模型的基本推论是,中等金融发展水平的经济比过高或者过低金融发展水平的经济体更加不稳定。不仅对于短暂的冲击是这样的,对表现出的周期性来说也是这样的。因此,正在经历金融发展过程的国家可能在短期内变得更加不稳定。完全资本账户自由化在中等金融发展水平的经济中会破坏经济的稳定:资本流入的井喷之后就是资本流出,经济崩溃。相比间接投资而言,外国直接投资是稳定的。 第四篇包括第七章到第九章,从外生资金冲击视角分析金融不稳定的生成机制。 第七章分析全球不平衡的问题。虽然新兴市场对资本流动的担忧在于投机的性质,美国资本流入的担忧恰恰相反:资本流入美国主要是非投机的,寻求安全。结果,美国出售低风险资产给外国人,提高了本国金融机构的实际杠杆。也就是说,随着全球不平衡提高,美国专门持有“有毒垃圾”。 第八章研究快速增长的国际储备(尤其是新兴市场)。潜在可以被转换成外汇的国内金融负债的规模、金融开放度、通过债券市场获得外汇的能力和汇率政策都是重要的储备存量的预测指标。国际储备会成为潜在的金融不稳定的因素。 第九章研究了国际资本流动的特性、国际投资者行为以及全球化对金融市场的短期和长期效应。本章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对国际资本流动与我国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金融稳定影响显著,在中国通过信贷渠道产生这个影响。 第五篇为第十章,总结性地概括有用的结论,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学位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F224;F830
【部分图文】:

私人资本,新兴市场,单位,资本


1973年一1974年的石油冲击和1979年一1981年欧洲美元市场的增长和银行信贷的增长触发。拉美是主要的资本流入吸收国,流入这个区域的资本在1981年达到440亿美元(参见图9.1)。整体上说,流入这个区域的资本大部分以辛迪加银行贷款的形式(图92),达到大约区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国际信贷的步伐在1982年随着世界实际利率的上升达到20世纪30年代以来罕见的水平后突然停止。新兴经济体成为国际资本市场被遗弃的地方,它们不仅被排除在自由资本市场之外,也被迫用经常账户盈余来偿还外债。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信贷复苏。虽然流入拉美的资金大量回流,流入亚洲的资本还是大幅度增长,资本流动比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平均水平增加了

私人资本,新兴市场,单位


图9.2私人资本流入新兴市场的组成(单位:十亿美元)资料来源:叭自ridEeonomieOutlook2005注:亚洲国家和地区包括:孟加拉国,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泰国,越南。拉美国家包括: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危地马拉,墨西哥,秘鲁,乌拉圭和委内瑞拉。转型经济国家包括: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波黑,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爱沙尼亚,格鲁吉亚,匈牙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立陶宛,马其顿,摩尔多瓦,蒙古,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克兰和乌兹别克斯坦。147

互助基金,新兴市场国家,单位,资金


加拿大和瑞士的资金。这个数据集也包括开放式和封闭式基金,年份开始于1995年。图9.3显示了1995一1999年季度平均净流入这些区域的资金。流入新兴市场的互助基金在1997年第二季度达到80亿美元的高峰。整体上,互助基金流入顶峰之后就是逆转。1995年流出拉美资金达到大约40亿美元,但是互助基金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磊;中国经济波动的体制特征[J];财经科学;1989年04期

2 谢友星;对经济波动的结构性解释及实证分析[J];金融与经济;1995年02期

3 温素彬;我国经济波动的成因及数量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4 鲁政委;海外学者眼中的中国经济波动[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当前我国经济周期阶段研究》课题组;李星;谢静;陈乐一;;改革以来我国经济波动与消费、投资及进出口关系的协整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2期

6 胡红安;;经济波动理论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7年05期

7 胡乃武;孙稳存;;中国经济波动的平缓化趋势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8 王妍;巫建国;;我国的反周期货币政策[J];经济师;2008年02期

9 张文军;;湖南消费品市场波动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年03期

10 黄昊宇;;从饱和性分析逆周期政策选择[J];经济管理;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茆健;林珏;;经济波动与技术创新——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2 王元月;丁文;;宏观金融不稳定对青岛市经济波动的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璐;杨阳;;后危机时代之经济危机理论再阐释:明斯基的视角[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4 张杰威;范金;;中国投资波动与经济波动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5 杜金岷;;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6 李扬;;中国的高储蓄、高投资现象分析[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李彭城;王栋;江洪;;经济监测预警系统模型建立及系统实现[A];2000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8 康锋莉;;经济波动与财政政策的时间一致性[A];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授牌仪式暨“转轨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焱;;农业经济波动态势和周期的谱分析[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10 罗光强;谭江林;;湖南宏观经济波动特征及其调控[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发期货发展研究中心 许江山 编译;投资冲击与经济周期[N];期货日报;2010年

2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 马涛;建立能平抑经济波动的内生机制[N];上海证券报;2010年

3 冯在;最近一轮经济波动中的工业税负运行轨迹[N];中国税务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阮晓琴;越南经济波动 三公司细述在越投资影响[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业安;逃不开的危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6 杨兆敏;商业银行应考虑经济波动时的防范能力[N];工人日报;2004年

7 本报评论员;撬动经济的“黄金支点”[N];新华日报;2008年

8 本报评论员;化危为机 科学跨越[N];湖南日报;2008年

9 傅云 本报记者 王玲;江西:加快企业升级转型[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10 程亮亮;越南经济波动对烟台冰轮影响不大[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纪恩;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不稳定因素生成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陈鹏;台湾经济波动冲击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娟;中国经济波动研究:基于总量和产业层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陈师;中国经济波动[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5 王宪勇;DSGE框架下的中国经济波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6 李霜;动态随机一般均衡下中国经济波动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赵清;金融不稳定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8 丁从明;财政分权、经济波动及其效率损失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丁纪岗;区域视野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

10 左萌;进口贸易结构、国际技术扩散与我国经济波动[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领;货币供应总量、结构与经济波动[D];西南大学;2011年

2 刘淇;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波动[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涛;改革开放以来需求面因素对我国经济波动影响的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4 张文军;论我国的消费需求与经济波动[D];湖南大学;2005年

5 张红梅;我国经济波动与股市波动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6 党繁亚;中国与东盟经济波动的相关性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刘志杰;我国投资与经济波动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8 李晓娜;战后日本经济波动的制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徐磊;虚拟经济波动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张文朋;上证(深成)指数与经济波动[D];兰州商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809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809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9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