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探析

发布时间:2020-11-01 21:16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连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桥梁,选择什么指标成为中介目标十分重要。在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利率体系日益市场化,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是不是应该将中介目标转向利率呢?本文在借鉴已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在我国将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可行性进行了探析。 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各国采用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会有所不同,西方主要国家经历了从数量型指标到价格型指标的转化,目前来看,各国对中介目标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包括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等都会被考虑,其中将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国家主要以美国为代表。 我国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实现了从信贷规模到货币供应量的转化。信贷规模控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特殊环境中仍然在使用,但它已不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不是央行经常使用的工具;货币供应量在90年代被确立为中介目标,为我国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作出了贡献,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的金融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都不同程度的减弱,这时探析将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可行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追寻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渊源,探讨了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时可以使用的货币政策规则;然后从美国的货币政策实施状况入手,分析该国使用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实践,最后得出可以将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时的一般条件,即中央银行独立的法律地位和高超的操作技巧,以及市场化的利率体系。 从我国实施货币政策的外部情况分析。首先人民银行隶属于国务院,只有一般的决策权,独立性不足;其次,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缺乏足够的前瞻性和预测性,操作技巧有待提高;再次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得出我国货币政策信号在不对称信息下无法完全有效传达的结论。所以,本文认为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外部条件在我国还不具备。 从利率体制方面说,如果利率传导的有效性很高,那么将利率作为中介目标也未尝不可。但通过实证分析,利率只是能够在金融机构层面有效传导;和金融机构相比,我国居民和企业对利率敏感性都有待提高。所以本文认为,中介目标有向利率转化的趋势,但目前为止利率并不能够独当一面。为了进一步证实此观点,本文运用普尔修正模型对我国具体情况作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作为中介目标,单一货币供应量比单一利率更有优势,更能促进经济发展,所以不能轻易放弃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 最后本文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将中介目标定位为以货币供应量为核心,同时重点监测利率指标的多目标制。在理论上,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是不能同时成为监测变量的,但这个结论的成立有严格的前提条件;而且在实践中,德国和瑞士就曾经在货币政策操作中同时监测两个指标。当前我国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同时利率的相关性、可控性和可测性在不断增强,所以在现行条件下提出将货币供应量作为核心指标,将利率作为辅助指标的多目标制具有可行性。 在具体操作上本文建议借鉴修正和扩展的麦卡勒姆规则。对于货币供应量来说,监控央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调节基础货币;对于利率来说,监控银行间质押式回购3个月的利率,使用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市场调节;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引入汇率因素。
【学位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F822.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评述
        1.2.1 国外学者的研究
        1.2.2 国内学者的争论
    1.3 本文研究视角
2 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基础
    2.1 凯恩斯学派的中介目标理论
    2.2 普尔的中介目标最适度理论
        2.2.1 基本普尔分析
        2.2.2 对基本普尔分析的修正
    2.3 水平主义理论
    2.4 利率规则
        2.4.1 泰勒规则
        2.4.2 IFB利率规则
        2.4.3 麦卡勒姆—纳尔逊利率规则
3 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践考察—以美国为例
    3.1 美国货币政策实施的外部环境
        3.1.1 美联储高度独立的法律地位
        3.1.2 美国的利率体系完全市场化
    3.2 货币政策具体实施情况
        3.2.1 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3.2.2 灵活的货币政策操作
        3.2.3 较成功的货币政策运行
    3.3 采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一般条件
4 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4.1 现状分析
    4.2 外部因素分析
        4.2.1 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不足
        4.2.2 中国人民银行的判断力不足
        4.3.3 不对称信息下的货币政策信号并非完全有效
    4.3 利率体制的内部有效性
        4.3.1 利率体系市场化的进程
        4.3.2 我国利率传导机制分析
    4.4 基于基本普尔分析修正模型的实证检验
        4.4.1 样本数据的选取
        4.4.2 普通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分析
5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多目标制
    5.1 货币供应量为主的多目标制的含义
    5.2 货币政策多目标制的政策建议
        5.2.1 借鉴麦卡勒姆规则
        5.2.2 多目标制的具体实施方法
        5.2.3 多目标制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苏平贵;论利率管制与货币供给量中介目标之间的矛盾[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8期

2 周诚君;外生利率下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兼析马克思的货币利息理论[J];经济评论;2002年05期

3 张屹山;张代强;;包含货币因素的利率规则及其在我国的实证检验[J];经济研究;2008年12期

4 谢平;关于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J];金融与经济;1995年06期

5 关山燕;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前瞻性思考[J];内蒙古财会;2001年05期

6 胡海鸥;利率:比货币供给量更适当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J];上海金融;2000年10期

7 向祥华,杨昱星;麦卡勒姆规则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借鉴意义[J];上海金融;2004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蓓君;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向利率转变的阶段性探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66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866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8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