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用评级业的规范途径和发展方向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3 07:10
我国的信用评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与逐步成熟,信用评级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信用评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信用评级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加快我国信用评级业的规范与发展,对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维护金融安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国内外信用评级业发展历程,总结国内信用评级业的现状及其问题。随着我国融资体制改革和债券市场发展,信用评级市场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还处于初始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统一的监管部门,未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二是现有关于信用评级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三是评级机构缺乏独立性,评级业务质量有待提高;四是评级结果应用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展;五是具有权威性和市场影响力的民族品牌评级机构尚未形成。从我国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紧迫性和当前评级业发展的现状看,应采取“政府驱动型”大力扶持和积极指导是评级业快速发展。本着“边规范、边发展”的原则,稳步推进。加强政府驱动,逐步统一、完善监管格局;改善信用评级机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全国性信用评级协会,实行行业自律性...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历程
1.2.2 法律法规及制度安排
1.2.3 信用评级业的监管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与相关概念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基本概念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与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1.4.1 结构安排
1.4.2 主要观点
1.4.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市场的问题
2.1 信用评级业的诞生、发展及其作用
2.2 国外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历程
2.3 我国信用评级业的现状及其问题
第三章 中国信用评级业的规范策略与途径
3.1 统一监管格局与体系
3.1.1 明确信用评级业的监管部门
3.1.2 完善信用评级业的监管体系
3.2 建立健全信用评级机构内部治理结构与制度
3.2.1 建立利益冲突规避机制
3.2.2 完善评级机构信息披露制度
3.3 建立全国性信用评级协会实行行业自律性管理
3.3.1 行业协会的组建及其作用发挥
3.3.2 行业自律机制的建立及其运作模式
3.4 大力促进信用评级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与完善
3.4.1 我国现行信用评级相关法规政策
3.4.2 建立健全统一的信用评级法律法规体系
3.4.3 信用评级的法制建设基本步骤
第四章 中国信用评级机构自身独立性和业务质量提高的手段
4.1 切实提高信用评级机构及其业务开展的独立性
4.1.1 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独立性的必要性
4.1.2 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独立性的具体做法
4.2 以先进的技术和手段保证信用评级质量和能力
4.2.1 量化定义评级等级的途径——违约率测算
4.2.2 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
4.3 信用评级体系的修正与跟踪
4.3.1 建立有效的评级结果返回检验机制
4.3.2 跟踪评级——提高评级信息的时效性
第五章 中国信用评级市场拓展与民族品牌建设
5.1 拓展信用评级结果的应用范围
5.1.1 国内信用评级结果应用现状及其历史原因
5.1.2 拓展信用评级结果应用范围的必要性
5.1.3 拓展信用评级结果应用范围的具体方法
5.2 推进内、外部评级均衡发展
5.2.1 内、外部评级实施背景——新、老巴塞尔资本协议比较
5.2.2 合理扩充外部评级应用发展空间——关注中小银行市场
5.2.3 积极推进内、外部评级综合应用
5.3 坚持适度开放与民族品牌培育相结合
5.3.1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评级技术和管理经验
5.3.2 合理把握对外开放策略与尺度
5.3.3 积极扶持民族品牌评级机构发展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政府驱动与监管相结合是我国信用评级业规范稳健发展的重要依托与动力
6.2 提升行业公信力与权威性是我国信用评级业立足市场进而与国际接轨的基本条件
6.3 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我国短期融资券信用等级与短期融资券利差分析
附录2:我国企业信用评级质量的初步检验
注释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金融危机审视信用评级业监管制度[J]. 白云. 商业研究. 2010(03)
[2]信用及信用风险的内涵研究[J]. 戴志敏,金欣. 浙江学刊. 2010(01)
[3]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信用评级机构监管问题分析——以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为视角[J]. 高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4]危机下的反思:失信的信用评级及其制度完善[J]. 岳振宇. 证券市场导报. 2009(09)
[5]后金融危机时代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责任之完善[J]. 罗培新. 法学杂志. 2009(07)
[6]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状况分析[J]. 何伟,周晓志. 上海金融. 2009(05)
[7]中国资本市场:谁来看门[J]. 江涌. 世界知识. 2009(05)
[8]发展我国信用评级业的思考[J]. 马雪蓉. 经济师. 2008(12)
[9]美国信用评级业监管体制变迁——“次贷危机”下的反思[J]. 龚宇. 证券市场导报. 2008(07)
[10]全球次级债危机对我国债券市场信用评级的启示[J]. 贺晓波,李杨.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08(04)
本文编号:3079788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历程
1.2.2 法律法规及制度安排
1.2.3 信用评级业的监管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与相关概念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基本概念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与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1.4.1 结构安排
1.4.2 主要观点
1.4.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市场的问题
2.1 信用评级业的诞生、发展及其作用
2.2 国外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历程
2.3 我国信用评级业的现状及其问题
第三章 中国信用评级业的规范策略与途径
3.1 统一监管格局与体系
3.1.1 明确信用评级业的监管部门
3.1.2 完善信用评级业的监管体系
3.2 建立健全信用评级机构内部治理结构与制度
3.2.1 建立利益冲突规避机制
3.2.2 完善评级机构信息披露制度
3.3 建立全国性信用评级协会实行行业自律性管理
3.3.1 行业协会的组建及其作用发挥
3.3.2 行业自律机制的建立及其运作模式
3.4 大力促进信用评级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与完善
3.4.1 我国现行信用评级相关法规政策
3.4.2 建立健全统一的信用评级法律法规体系
3.4.3 信用评级的法制建设基本步骤
第四章 中国信用评级机构自身独立性和业务质量提高的手段
4.1 切实提高信用评级机构及其业务开展的独立性
4.1.1 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独立性的必要性
4.1.2 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独立性的具体做法
4.2 以先进的技术和手段保证信用评级质量和能力
4.2.1 量化定义评级等级的途径——违约率测算
4.2.2 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
4.3 信用评级体系的修正与跟踪
4.3.1 建立有效的评级结果返回检验机制
4.3.2 跟踪评级——提高评级信息的时效性
第五章 中国信用评级市场拓展与民族品牌建设
5.1 拓展信用评级结果的应用范围
5.1.1 国内信用评级结果应用现状及其历史原因
5.1.2 拓展信用评级结果应用范围的必要性
5.1.3 拓展信用评级结果应用范围的具体方法
5.2 推进内、外部评级均衡发展
5.2.1 内、外部评级实施背景——新、老巴塞尔资本协议比较
5.2.2 合理扩充外部评级应用发展空间——关注中小银行市场
5.2.3 积极推进内、外部评级综合应用
5.3 坚持适度开放与民族品牌培育相结合
5.3.1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评级技术和管理经验
5.3.2 合理把握对外开放策略与尺度
5.3.3 积极扶持民族品牌评级机构发展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政府驱动与监管相结合是我国信用评级业规范稳健发展的重要依托与动力
6.2 提升行业公信力与权威性是我国信用评级业立足市场进而与国际接轨的基本条件
6.3 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我国短期融资券信用等级与短期融资券利差分析
附录2:我国企业信用评级质量的初步检验
注释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金融危机审视信用评级业监管制度[J]. 白云. 商业研究. 2010(03)
[2]信用及信用风险的内涵研究[J]. 戴志敏,金欣. 浙江学刊. 2010(01)
[3]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信用评级机构监管问题分析——以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为视角[J]. 高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4]危机下的反思:失信的信用评级及其制度完善[J]. 岳振宇. 证券市场导报. 2009(09)
[5]后金融危机时代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责任之完善[J]. 罗培新. 法学杂志. 2009(07)
[6]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状况分析[J]. 何伟,周晓志. 上海金融. 2009(05)
[7]中国资本市场:谁来看门[J]. 江涌. 世界知识. 2009(05)
[8]发展我国信用评级业的思考[J]. 马雪蓉. 经济师. 2008(12)
[9]美国信用评级业监管体制变迁——“次贷危机”下的反思[J]. 龚宇. 证券市场导报. 2008(07)
[10]全球次级债危机对我国债券市场信用评级的启示[J]. 贺晓波,李杨.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08(04)
本文编号:3079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3079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