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5 18:05
本文关键词:影响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看,国家助学贷款是应对高校收费改革的一种典型的帕累托改进。从1999年8个城市试点开始,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具初步规模。然而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却暴露出种种问题,亟待完善。本文是关于影响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因素分析和对策研究,论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就影响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因素加以分析,并就目前出现的问题,给出了个人的政策建议。 论文首先介绍了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的四大理论依据:公共产品理论、生息资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为我们开展研究指明了方向,并通过经济指标的分析论证了国家助学贷款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其实施的实际意义。然后我们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进行了具体的认识:①国家助学贷款有三大前提,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国家助学贷款是信贷资金。②国家助学贷款牵涉四方主体:政府、高校、银行、学生,在四方关系中最重要的基础关系是银行和学生通过借贷所建立的委托代理关系;③国家助学贷款是金融与高等教育、财政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政策性和商业性双重特征;④从现实出发并为了降低交易费用、营造信用社会,目前国家助学贷款采用的是信用贷款方式;⑤国家助学贷款有一整套规范的操作程序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接着论文利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规范分析得出了为保证国家助学贷款良性运作所需要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信用制度尤其是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证国家助学贷款良性运作的基础性制度;紧接着,论文实证分析了我国目前在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出现的最主要问题:供小于求,供给结构不合理、不平衡,而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高违约率带来的国家助学贷款的高风险性,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国家助学贷款必将出现“银行停贷”“市场失灵”的局面,甚至可能危机信用经济社会的建立和发展。随后,论文总结了国外开展助学贷款的经验和教训,以及给我们的启示。最后,论文给出了自己的研究结论并给出了个人的政策建议:①规范四方主体关系,按照“谁收益谁支出,谁有能力谁担责”的原则明确各自的责任范围,加强政府的协调监督功能,多方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突破“囚徒困境”,实现共赢。②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安排,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最重要是信息正式制度(包括信号传递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和信用非正式制度的建立(主要通过加强学生诚信美德的教育来实现)。③推进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减少对国家助学贷款的需求。④改革金融体制,本着降低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提高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 制度经济学 委托代理 公共产品 问题 因素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832.479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2
- 1 绪论12-19
- 1.1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12-13
- 1.2 文献综述13-17
- 1.2.1 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理论基础的文献资料13-14
- 1.2.2 关于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研究的文献资料14-17
- 1.2.3 论文的数据来源17
- 1.3 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7-19
- 1.3.1 研究目的17-18
- 1.3.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8-19
- 2 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基础19-26
- 2.1 公共产品理论19-20
- 2.2 生息资本理论20-21
- 2.3 委托-代理理论21-23
- 2.4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23-26
- 3 我国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的原因及其意义26-31
- 3.1 我国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的原因26-28
- 3.2 我国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的意义28-31
- 3.2.1 社会:增强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提高社会福利水平28
- 3.2.2 政府:加快国家人力资本积累,调整人才专业结构28-29
- 3.2.3 学校:提供资金保障,支持高校的可持续发展29
- 3.2.4 银行:实施金融产品创新,开发潜在市场29-30
- 3.2.5 学生:平滑个人消费寿命曲线,提升个人人力素质30-31
- 4 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一般认识31-37
- 4.1 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概念界定31-32
- 4.1.1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涵义31
- 4.1.2 国家助学贷款与其它资助方式的区别31-32
- 4.2 对我国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的大环境认识32-33
- 4.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2-33
- 4.2.2 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33
- 4.2.3 国家助学贷款是信贷资金33
- 4.3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政府、学校、银行、学生之间相互关系33-35
- 4.3.1 银行和学生:委托与代理33
- 4.3.2 政府和学校:委托与代理33-34
- 4.3.3 学校和学生:生产和消费34
- 4.3.4 政府和银行:相对独立34
- 4.3.5 银行和学校:博弈合作34-35
- 4.3.6 政府和学生—社会和个人35
- 4.4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属性特征35-36
- 4.4.1 商业性和政策性复合35
- 4.4.2 国家助学贷款是采用信用担保形式的贷款35-36
- 4.5 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操作程序36
- 4.6 国家学贷款工作评价指标体系36-37
- 4.6.1 绝对指标36
- 4.6.2 相对指标36-37
- 5 影响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因素37-48
- 5.1 正式制度37-44
- 5.1.1 市场制度37-42
- 5.1.2 不完全竞争下的信息制度42-44
- 5.1.3 政策法规制度44
- 5.2 非正式制度44-48
- 5.2.1 诚信美德非正式制度44-46
- 5.2.2 观念意识非正式制度46-48
- 6 当前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48-56
- 6.1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回顾及发展历程48-52
- 6.2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52-53
- 6.2.1 供给缺口依然存在52-53
- 6.2.2 高校、银行积极性不高,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合作机制53
- 6.3 原因分析53-54
- 6.3.1 学生欠缺诚信意识和信用观念53-54
- 6.3.2 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认识错位54
- 6.3.3 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54
- 6.3.4 大学生毕业收入预期下降,还贷压力大54
- 6.3.5 银行提供的还款方式不灵活54
- 6.4 影响54-56
- 6.4.1 “市场失灵”54-55
- 6.4.2 结构失衡55
- 6.4.3 威胁信用经济社会的建立和发展55-56
- 7 国外助学贷款工作的经验与启示56-62
- 7.1 经验56-59
- 7.1.1 成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56
- 7.1.2 出台助学贷款相关的专门法规56-57
- 7.1.3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57
- 7.1.4 推出多种贷学金计划57-58
- 7.1.5 提供期限较长、灵活多样的偿还方式58
- 7.1.6 建立高效的助学贷款回收系统58-59
- 7.2 教训59
- 7.3 启示59-62
- 7.3.1 系统性要求59-60
- 7.3.2 实事求是60-61
- 7.3.3 政府干预的必要性61-62
- 8 对策建议62-71
- 8.1 政府、学校、银行、学生通力合作62-65
- 8.1.1 政府:推出、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62-63
- 8.1.2 高校:架起银行与学生间的桥梁63-64
- 8.1.3 银行:努力拓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64-65
- 8.1.4 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65
- 8.2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65-67
- 8.2.1 完善非正式制度65
- 8.2.2 完善正式制度65-67
- 8.3 深化学分制改革67-68
- 8.4 改革金融体制68-71
- 8.4.1 改由政策性银行经办,设立“教育发展银行”68-69
- 8.4.2 金融产品创新,多种贷款平行发展69
- 8.4.3 国家助学贷款证券化,大力发展二级市场69-71
- 9 研究结论和前景展望71-74
- 9.1 研究结论71-72
- 9.2 论文创新及不足之处72
- 9.2.1 论文创新点72
- 9.2.2 论文不足之处72
- 9.3 前景瞻望72-74
- 致谢74-75
- 参考文献75-78
- 附录78-79
- 独创性声明79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79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记林;;试论高校助学贷款财政补贴的意义[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魏新;中国国家助学贷款相关制度运行及设计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存东;山西省高校助学贷款管理及信息系统优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瞿静;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良性循环机制的构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团团;国家助学贷款新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4 季晶;基于信贷风险: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5 王瑜;中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6 王宇;我国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福利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影响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9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308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