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农户小额贷款实施状况调查研究
本文关键词:内蒙古赤峰市农户小额贷款实施状况调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继续加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职责。小额信贷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金融手段,是一种创新型的金融扶贫工具,对于解决农村资金短缺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额信贷在我国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已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扶贫金融模式,解决了农户在贷款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费用两大难题,但是仍然存在着信用风险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作为首批小额信贷试点的省份之一的内蒙古自治区,其最先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就是赤峰市,探索赤峰市小额贷款的发展现状以及总结其经验对商业性小额信贷在全国的推广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赤峰市的小额贷款除了具备一般性小额贷款的基本特征外,还会受到民族特性的影响,研究民族特性对农户小额贷款的影响对于实现内蒙古自治区小额信贷稳定、持久的发展非常重要。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文在综合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以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赤峰市小额贷款进行了总体实施状况分析、对比分析以及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并比较了汉族农户和少数民族农户小额贷款对其收入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中高等收入水平的农户是小额贷款的主要受益群体;(2)30-40岁的中青年以及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户申请小额贷款的比例较多;(3)耕地面积与小额贷款成倒“U”型变化;(4)小额贷款是农户贷款的重要来源;(5)小额贷款对少数民族农户的收入有更大的促进效应;(6)小额贷款是促进农户增收的有效途径。并发现其存在如下问题:市场信息不对称,贷款机制不完善;利率定价机制不灵活,贷款的发放与农户需求不适应以及农信社内部机制存在的问题。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主要提出以下一些政策意见:加大小额贷款面向中低收入农户和少数民族农户的推广力度;完善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利率补贴与浮动利率相结合;完善贷款机制,努力培养出与地区经济相契合的贷款机制;改善还款期限,与当地的生产周期相协调;加强联保小组的监督机制以及加强对农信社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时的服务意识等。
【关键词】:农户 小额贷款 农村信用社 农户收入
【学位授予单位】:石河子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4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7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0-14
- 1.2.1 小额信贷含义、产生与发展方面研究10-12
- 1.2.2 小额信贷对收入影响的研究12-13
- 1.2.3 文献评述13-14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4-15
- 1.3.1 研究思路14
- 1.3.2 研究方法14-15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5-16
- 1.4.1 研究内容15-16
- 1.4.2 技术路线16
- 1.5 研究的创新点16-17
-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影响效应分析17-24
- 2.1 小额贷款相关概念界定17-18
- 2.1.1 小额贷款的定义17
- 2.1.2 小额贷款的特征17-18
- 2.1.3 农村小额贷款与常规小额贷款的区别18
- 2.2 理论基础18-21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18-19
- 2.2.2 交易费用理论19-20
- 2.2.3 传统农业融资理论20
- 2.2.4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20-21
- 2.3 小额信贷对农户的影响效应分析21-24
- 第三章 内蒙古赤峰市小额贷款实施现状24-36
- 3.1 农信社发展概况24
- 3.2 调研说明与样本特征24-25
- 3.3 农户小额贷款总体实施状况调查分析25-27
- 3.3.1 农户小额贷款发放的主要对象、发放程序25-26
- 3.3.2 农户小额贷款的额度、期限、利率26
- 3.3.3 农户小额贷款的覆盖面26
- 3.3.4 贷款用途26-27
- 3.4 农户小额贷款比较分析27-29
- 3.4.1 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小额贷款比较27
- 3.4.2 不同受教育程度农户小额贷款比较27-28
- 3.4.3 不同年龄农户小额贷款比较28
- 3.4.4 不同耕地面积农户小额贷款比较28-29
- 3.4.5 不同的非农劳动力比例与农户小额贷款比较29
- 3.5 小额贷款的影响效应分析29-36
- 3.5.1 变量的选取和描述性统计分析29-30
- 3.5.2 模型的构建30-31
- 3.5.3 实证分析31-33
- 3.5.4 结果解释33-36
- 第四章 内蒙古赤峰市小额贷款存在的问题36-41
- 4.1 市场信息不对称,贷款机制不完善36-37
- 4.1.1 农户小额贷款供求不均衡36
- 4.1.2 担保难找,导致农户贷款难36-37
- 4.1.3 联保小组形式化37
- 4.2 利率定价机制不灵活,贷款的发放与农户需求不适应37-38
- 4.2.1 贷款利率偏高,农户贷款意愿偏低37-38
- 4.2.2 还款期限的季度化,不符合农户收入周期38
- 4.2.3 小额贷款的用途和额度与农户需求不符38
- 4.3 农信社内部机制不完善38-41
- 4.3.1 农信社的贷款行为与支农要求不匹配38-39
- 4.3.2 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有待提升39
- 4.3.3 小额贷款用途的不确定性39
- 4.3.4 缺乏完善的小额贷款信用风险机制39
- 4.3.5 农信社贷款效率较低39-41
- 第五章 完善内蒙古赤峰市小额贷款的对策41-44
- 5.1 加大小额贷款面向中低收入农户和少数民族农户的推广力度41
- 5.2 完善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41-42
- 5.3 利率补贴与浮动利率相结合42
- 5.4 完善贷款机制,努力培养出与地区经济相契合的贷款机制42
- 5.5 改善还款期限,与当地的生产周期相协调42-43
- 5.6 加强联保小组的监督机制43
- 5.7 加强对农信社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时的服务意识43-44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44-46
- 6.1 研究结论44-45
- 6.2 研究展望45-46
- 参考文献46-49
- 附录49-52
- 致谢52-53
- 作者简介53-54
- 附件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攸胜;任丛丛;王德振;;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4年11期
2 宋以芳;;农村小额信贷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胶州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31期
3 闫文收;吕德宏;;农户小额信贷投入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基于协整方法的时间序列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4 刘世河;;六重因素制约农户小额信贷[J];中国金融;2011年04期
5 杨贺;马微;;关中地区农村小额信贷与农户收入关系的分析*——基于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的调查[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年01期
6 李健;;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状况[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年08期
7 杨红丽;辛瑞;;新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与农户收入增长实证分析[J];新疆财经;2010年02期
8 曾治海;;基于欠发达地区农户小额信贷的理性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24期
9 张丽;夏叶丹;;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管理浅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18期
10 马宇;许晓阳;于凤芹;;小额信贷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安徽亳州农村信用社的调查[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剑伟;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超;内蒙古自治区小额信贷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乔娟;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袁帅;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对农户收入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内蒙古赤峰市农户小额贷款实施状况调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5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315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