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0 07:09
本文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计提贷款减值准备的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一致,是按照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孰低法进行计提。基于“已发生损失模型”这一方法在计提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更使得“已发生损失模型”饱受诟病。因此国际会计准备理事会提出用“预期损失模型”代替“已发生损失模型”,然而该模型在我国是否适用还有待进一步深究。鉴于此,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了“预期损失模型”并指出该模型在我国并不适用,最后针对目前计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改进建议。 本文秉承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规范研究思路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贷款减值准备计提进行分析。首先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财务会计理论两个方面对于贷款减值准备计提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按照单一比例计提阶段、五级质量分类阶段和未来现金流量折现阶段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制度发展历程。基于现行的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政策是基于“已发生损失模型”,故本文对现行商业银行的计提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贷款减值准备计提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此处,本文选取了上海证券交易所9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年度-2011年度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和披露的信息,通过图表列示与分析,指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在计提过程中存在着主观性过大且信息披露不完全、贷款利息收入存在“陡壁效应”及现行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具有较强的顺周期性等问题。而2009年IASB提出的“预期损失模型”恰恰是为了解决目前使用的“已发生损失模型”中存在的问题,“预期损失模型”要求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的初始确认时就要考虑在整个贷款存续期间信用损失的影响,充分预计贷款将要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本文介绍了“预期损失模型”的背景核内容后,分析了该模型的作用与缺陷。不可否认,IASB提出该模型的初衷是好的,然而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核算系统不足以支持“预期损失模型”在我国的实施,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不应该照搬外国提出的模型,实行拿来主义,而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预期损失模型”前瞻性的计提贷款减值准备的思想。因此在本文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在完善贷款减值准备实施细则时分别从现金流方面、折现率方面及客观减值证据方面进行的改进;在抵押物贷款方面需要设置独立机构评估贷款抵押物风险;借鉴“预期损失模型”运用一般准备金缓解顺周期性时,通过标准法或者内部模型法计算出考虑预期损失的贷款发生损失(包括已发生损失和预计将要发生的损失)的总额,在扣除了已经计提的贷款减值准备后作为一般准备金的计提额;在完善信息披露体系中结合前述提到的三种建议进行详细完善。通过这几条建议以期能缓解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维护金融系统的安全与稳定,为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贷款减值准备 陡壁效应 顺周期性 预期损失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832.4;F830.4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绪论11-15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3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13-14
- 1.3 研究方法14
- 1.4 创新点与不足14-15
- 2 文献综述15-19
- 2.1 国外文献综述15-17
- 2.1.1 是否通过计提贷款减值准备进行平滑利润15
- 2.1.2 是否通过计提贷款减值准备进行资本管理15
- 2.1.3 贷款减值准备的顺周期性问题研究15-17
- 2.2 国内文献综述17-19
- 2.2.1 对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政策的回顾及评价17
- 2.2.2 讨论目前计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影响17-18
- 2.2.3 对国外贷款减值模型进行分析18-19
- 3 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的理论基础及制度回顾19-24
- 3.1 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理论基础19-21
- 3.1.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19-20
- 3.1.2 商业银行财务会计理论20-21
- 3.2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制度回顾21-24
- 3.2.1 按单一比例计提阶段21-22
- 3.2.2 按五级质量分类计提阶段22-23
- 3.2.3 按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计提阶段23-24
- 4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现状分析24-41
- 4.1 主观性因素过大且信息披露不完善24-31
- 4.2 商业银行贷款利息收入存在“陡壁效应”31-34
- 4.3 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具有较强的顺周期性34-41
- 5 预期损失模型的借鉴与分析41-47
- 5.1 IASB 提出预期损失模型的背景及内容41-42
- 5.2 预期损失模型的比较与分析42-45
- 5.2.1 预期损失模型与已发生损失模型的比较分析42-44
- 5.2.2 预期损失模型的作用与弊端分析44-45
- 5.3 预期损失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应用所面临的困难45-47
- 5.3.1 尚未具备实施预期损失模型的完善外部市场环境45-46
- 5.3.2 内部现有核算系统难以支持预期损失模型46-47
- 6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所提出的建议47-51
- 6.1 优化现有贷款减值计提政策,完善贷款减值准备实施细则47-48
- 6.2 设置独立机构评估贷款抵押物风险48-49
- 6.3 充分运用一般准备金缓解顺周期性49-50
- 6.4 完善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信息的披露50-51
- 总结51-53
- 参考文献53-56
- 致谢56-57
- 个人简历57
- 发表的学术论文57-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瑶;关于商业银行贷款呆账准备金制度的分析[J];财会通讯;2004年10期
2 陆军;李宇嘉;;国际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的最新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02期
3 王红军;;金融资产预期损失减值模型探讨[J];财会学习;2011年01期
4 王媚莎;;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顺周期问题解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07期
5 许友传;杨继光;;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与盈余管理动机[J];经济科学;2010年02期
6 杨家新;;贷款减值准备研究[J];金融会计;2007年11期
7 杨宝华;谢楠;;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准则变化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J];金融会计;2010年04期
8 王涛;李猛;;金融工具准则变化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业务的影响分析[J];金融会计;2010年09期
9 石盛林;;金融危机对信贷资产减值方法的影响及预期损失模型实践对策[J];金融会计;2010年11期
10 许志胜;;亲周期效应的传导机制和应对措施研究[J];金融会计;2011年10期
本文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81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318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