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土地改革与新中国主权货币的建立:建国初期“去依附”体制下的反危机经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8 21:41
  民国"黄金十年"经济高增长之际,银元币制受西方国家纸币改革和美国白银法案的负面影响无法维持,民国政府被迫进行外汇本位的纸币改革,但也因此而必须依靠外部支持来维持币值稳定。民国后期发生了严重通货膨胀,直至谢幕。新中国被动继承这一币改成本,初期通胀严重;但通过土改,仅用1年多时间就依靠国内的力量彻底治理了通胀。其中的关键机制是,土改形成对占人口88%的农民的动员能力使得新政权能够获得绝对充裕的物资,为打击投机和实施货币折实制度提供了基本保障;货币折实、抑制投机使人民币回归了价值载体的最基本职能,政权与城乡劳动者相结合的"实物本位"和"劳动吸纳货币"的币制特征,体现了人民币内含劳动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之币"的政治经济学属性。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重大制度创新,不仅显著区别于民国法币体系的外币本位和"投机吸纳货币",也与西方财富吸纳货币、资本剥夺劳动的币制具有本质区别。 

【文章来源】: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9,1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7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白银危机、法币危机与人民币危机:2 0 世纪30—50年代恶性通胀的产生与延续
    (一) 白银危机打断民国“黄金增长” (8)
    (二) 法币危机导致民国政权覆亡
    (三) 人民币逆境问世“继承”危机
三、用实物物资抑制商品投机:上海“多空大战”与全国城市“三折实”
    (一) 上海“多空大战”
        1.上海“多空”决策:疏散外迁还是“必须维持”?
        2.货币领域的“淮海战役”:通过“做实”支撑“做多”
    (二) 城市“三折实”:建立按实物价值折算的货币运作体系
        1.折实储蓄:从“米棉金融化”到“金融米棉化”
        2.折实公债:应民族资本家主动要求而发行
        3.折实工资:在城市确立“劳动吸纳货币”的人民币币制内涵
四、财政增支+农村土改才能“以多做多”
    (一) 主权货币增发转化为财政做多, 逆周期调控改善基础经济环境
    (二) 通过土改动员有组织地投入劳动力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产出
    (三) 通过土改以较低成本维持了农村较高的剩余输出率
    (四) 货币下乡沉淀, 农村成为增发货币的吸纳场
五、总结
    (一) 民国“依附性”币制改革的教训及对当前的启示
        第一, 外汇为锚的局限性。
        第二, 依附地位的制约性。
        第三, 微观调控的不可控性。
    (二) 新中国建立“去依附”主权货币体系的经验及对当前的启示
        第一, 中华历史传统是新中国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的制度体系的深厚历史基础。
        第二, 土改后的农村成为人民币的强大后盾和重要吸纳场, 是人民币跳出发展陷阱、通胀陷阱的重要保障。
        第三, “劳动吸纳货币”内涵是人民币持续“去依附”的重要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胜利之债——新中国第一债的发行与兑付[J]. 吴福明.  债券. 2017(10)
[2]试论民国时期中国各界应对白银危机的举措及失败的原因[J]. 熊昌锟.  上海经济研究. 2015(11)
[3]大金融框架下的金融发展[J]. 陈雨露.  中国金融. 2014(19)
[4]征粮、“春荒”与减租退租:对土地改革的再认识——以1949-1951年中南区为中心[J]. 刘诗古.  学术界. 2013(06)
[5]中国特色之工业化与中国经验[J]. 董筱丹,杨帅,薛翠,温铁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1(01)
[6]应是“折实单位”[J]. 邓子同.  咬文嚼字. 2010(12)
[7]试论建国初期的通货膨胀及其成功治理[J]. 贺水金.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9(02)
[8]建国初期中共有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政策演变[J]. 张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8(05)
[9]试论建国初期的通货膨胀及其成功治理[J]. 贺水金.  史林. 2008(04)
[10]陈云与新中国货币制度建设[J]. 赵学军.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7(05)

硕士论文
[1]建国初期新政权在上海郊区农村的征粮问题(1949-1953年)[D]. 黄金娟.华东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72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3272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c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