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否迎来第二次人口红利?——基于内生视角的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4 07:03
改革开放以来,较高的经济活动人口比例推高了中国储蓄率,使中国收获了第一次人口红利,而不断加深的老龄化进程正在削弱中国高储蓄人口结构的基础,意味着第一次人口红利已经结束。本文基于内生视角,研究了经济社会动态发展进程中的老龄化与储蓄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取决于行为效应和年龄结构效应的强弱对比。由于个体会根据现实的经济社会条件调整其消费和储蓄行为,所以经济社会发展深刻影响着行为效应和年龄结构效应,而且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行为效应趋弱而年龄结构效应会逐渐变强。低收入阶段,经济发展长期徘徊不前,人口结构较为稳定,行为效应和年龄结构效应大体抵消,老龄化对储蓄率无影响。下中等收入阶段,行为效应为正而年龄结构效应为负,老龄化降低储蓄率,随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会促使行为效应逐渐减弱而年龄结构效应趋于增强。伴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老龄化的年龄结构效应逐步增强,对储蓄率的正向影响将逐步显现,中国也将因此收获第二次人口红利。
【文章来源】:山东社会科学. 2019,(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第2阶段老龄化与储蓄率的关系
仙?5%。Aigner-Walder(2012)针对奥地利的研究表明,家庭储蓄率会经历退休之初的短暂下降后开始迅速提高,79岁以后达到最高值,为40-60岁人口的3倍左右。④可见,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在更高的收入水平上可能会接近0,甚至为正。(二)内生视角下的老龄化与储蓄率的关系老龄化与储蓄率的关系很可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关。为进一步验证上述观点的合理性,我们将1960-2015年间214个国家的人均GDP顺序排列,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图1第2阶段老龄化与储蓄率的关系图2第4阶段老龄化与储蓄率的关系951①②③④刘生龙、胡鞍钢、郎晓娟:《预期寿命与中国家庭储蓄》,《经济研究》2012年第8期;范叙春、朱保华:《预期寿命增长,年龄结构改变与我国国民储蓄率》,《人口研究》2012年第4期。王沫凝:《我国人口结构与质量因素对居民储蓄率影响的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12期。陈彦斌、郭豫媚、姚一旻:《人口老龄化对中国高储蓄率的影响》,《金融研究》2014年第1期。Aiger-WalderB,DoeringT.TheEffectsOfPopulationAgingOnPrivateConsumption-ASimulationForAustraliaBasedOnHouseholdDateUpTo2050.EurasianEconomicReviews,2012,2(1).
山东社会科学2019·8经济与管理研究图3第1阶段老龄化与储蓄率的关系图4第3阶段老龄化与储蓄率的关系图1至图4,依次为人均GDP在2500-6000美元之间、30000美元以上、1000美元以下、6000-20000美元之间的老龄化水平与相应储蓄率的散点图。横轴代表老龄化水平,黑粗线为趋势线。第2阶段较低收入水平上的老龄化与储蓄率关系与生命周期假说理论一致(图1);但在第4阶段较高收入水平上却与该理论完全相反(图2);在第1阶段,老龄化进程缓慢,趋势线为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图3);第3阶段的趋势线为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这意味着老龄化对储蓄率并无显著影响(图4)。可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老龄化与储蓄率的关系也不同。所谓内生是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老龄化程度的同时,个体也会基于现实的经济社会条件调整其消费和储蓄行为。①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若老年人的储蓄倾向更高,那么老龄化就会提高储蓄率。反之则反是。老年人的消费和储蓄状态用年龄结构效应表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老年人消费大于储蓄,年龄结构效应为负。但是,学者们的研究表明,该效应在特定国家为正。年轻人的消费和储蓄状态用行为效应表示。直观上看,老龄化会促使理性行为人在工作阶段为更长的老年期生活储蓄,所以行为效应为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个体和社会的行为效应与年龄结构效应。一方面行为效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由大变校一般而言,储蓄动机分为四种:生命周期动机、谨慎动机、目标储蓄动机和遗产动机。为老年期生活进行的储蓄称为生命周期储蓄,取决于个体对退休后收入的预期。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会挤出生命周期储蓄。如,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口老龄化、延迟退休与二次人口红利[J]. 耿志祥,孙祁祥. 金融研究. 2017(01)
[2]我国人口结构与质量因素对居民储蓄率影响的研究[J]. 王沫凝.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6(12)
[3]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家庭的数据[J]. 胡翠,许召元. 经济学(季刊). 2014(04)
[4]人口老龄化对中国高储蓄的影响[J]. 陈彦斌,郭豫媚,姚一旻. 金融研究. 2014 (01)
[5]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口转变与储蓄率关系研究[J]. 董丽霞,赵文哲. 世界经济. 2013 (03)
[6]预期寿命与中国家庭储蓄[J]. 刘生龙,胡鞍钢,郎晓娟. 经济研究. 2012(08)
[7]预期寿命增长、年龄结构改变与我国国民储蓄率[J]. 范叙春,朱保华. 人口研究. 2012(04)
[8]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J]. 蔡昉. 人口研究. 2004(02)
本文编号:3283665
【文章来源】:山东社会科学. 2019,(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第2阶段老龄化与储蓄率的关系
仙?5%。Aigner-Walder(2012)针对奥地利的研究表明,家庭储蓄率会经历退休之初的短暂下降后开始迅速提高,79岁以后达到最高值,为40-60岁人口的3倍左右。④可见,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在更高的收入水平上可能会接近0,甚至为正。(二)内生视角下的老龄化与储蓄率的关系老龄化与储蓄率的关系很可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关。为进一步验证上述观点的合理性,我们将1960-2015年间214个国家的人均GDP顺序排列,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图1第2阶段老龄化与储蓄率的关系图2第4阶段老龄化与储蓄率的关系951①②③④刘生龙、胡鞍钢、郎晓娟:《预期寿命与中国家庭储蓄》,《经济研究》2012年第8期;范叙春、朱保华:《预期寿命增长,年龄结构改变与我国国民储蓄率》,《人口研究》2012年第4期。王沫凝:《我国人口结构与质量因素对居民储蓄率影响的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12期。陈彦斌、郭豫媚、姚一旻:《人口老龄化对中国高储蓄率的影响》,《金融研究》2014年第1期。Aiger-WalderB,DoeringT.TheEffectsOfPopulationAgingOnPrivateConsumption-ASimulationForAustraliaBasedOnHouseholdDateUpTo2050.EurasianEconomicReviews,2012,2(1).
山东社会科学2019·8经济与管理研究图3第1阶段老龄化与储蓄率的关系图4第3阶段老龄化与储蓄率的关系图1至图4,依次为人均GDP在2500-6000美元之间、30000美元以上、1000美元以下、6000-20000美元之间的老龄化水平与相应储蓄率的散点图。横轴代表老龄化水平,黑粗线为趋势线。第2阶段较低收入水平上的老龄化与储蓄率关系与生命周期假说理论一致(图1);但在第4阶段较高收入水平上却与该理论完全相反(图2);在第1阶段,老龄化进程缓慢,趋势线为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图3);第3阶段的趋势线为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这意味着老龄化对储蓄率并无显著影响(图4)。可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老龄化与储蓄率的关系也不同。所谓内生是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老龄化程度的同时,个体也会基于现实的经济社会条件调整其消费和储蓄行为。①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若老年人的储蓄倾向更高,那么老龄化就会提高储蓄率。反之则反是。老年人的消费和储蓄状态用年龄结构效应表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老年人消费大于储蓄,年龄结构效应为负。但是,学者们的研究表明,该效应在特定国家为正。年轻人的消费和储蓄状态用行为效应表示。直观上看,老龄化会促使理性行为人在工作阶段为更长的老年期生活储蓄,所以行为效应为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个体和社会的行为效应与年龄结构效应。一方面行为效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由大变校一般而言,储蓄动机分为四种:生命周期动机、谨慎动机、目标储蓄动机和遗产动机。为老年期生活进行的储蓄称为生命周期储蓄,取决于个体对退休后收入的预期。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会挤出生命周期储蓄。如,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口老龄化、延迟退休与二次人口红利[J]. 耿志祥,孙祁祥. 金融研究. 2017(01)
[2]我国人口结构与质量因素对居民储蓄率影响的研究[J]. 王沫凝.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6(12)
[3]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家庭的数据[J]. 胡翠,许召元. 经济学(季刊). 2014(04)
[4]人口老龄化对中国高储蓄的影响[J]. 陈彦斌,郭豫媚,姚一旻. 金融研究. 2014 (01)
[5]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口转变与储蓄率关系研究[J]. 董丽霞,赵文哲. 世界经济. 2013 (03)
[6]预期寿命与中国家庭储蓄[J]. 刘生龙,胡鞍钢,郎晓娟. 经济研究. 2012(08)
[7]预期寿命增长、年龄结构改变与我国国民储蓄率[J]. 范叙春,朱保华. 人口研究. 2012(04)
[8]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J]. 蔡昉. 人口研究. 2004(02)
本文编号:32836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3283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