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融功能观视角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7 05:49
农业政策性银行是世界各国政府用于干预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的主要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历经数次改革,近年来除了继续保留粮食储备和保护价收购政策性贷款外,专门开拓商业性贷款而非政策性贷款业务,不能发挥其农业政策性银行应有的功能。国内外研究有较多成果,肯定了农业政策性银行制度的重要性,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如何进行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尚缺乏系统研究,因此在理论上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目前农发行在综合开发性金融理论的指导下转型,忽视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开拓,偏离了政策性银行的办行宗旨,引起学术界较大的争议。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研究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如何进行功能拓展和体制创新,如何更好地开拓农业政策性信贷服务,协助政府更好地促进大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社会目标。并希望通过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的研究,为政府及农发行领导层对农发行转型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文章基于金融功能观的视角,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外部环境出发,认为农村金融市场最主要缺少的是农发行农业政策性信贷功能的发挥,而对此功能的需求提出了要对农发行进行功能拓展和体制创新,以弥补农...
【文章来源】: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20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对象、内容与可能的创新
1.4.1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4.2 本论文可能创新
2 基础理论、概念与国外经验
2.1 市场失灵、国家干预与混合经济理论
2.1.1 市场失灵理论
2.1.2 国家干预理论
2.1.3 政府失灵理论
2.1.4 混合经济理论
2.2 金融功能观和金融机构观理论
2.2.1 金融功能观
2.2.2 金融机构观
2.2.3 金融功能观与金融机构观的比较
2.3 分工、租值耗散与交易费用理论
2.3.1 分工理论
2.3.2 农村金融市场的分工
2.3.3 租值耗散与交易费用理论
2.4 制度创新与网络理论
2.4.1 制度创新理论
2.4.2 金融制度创新理论
2.4.3 网络理论
2.5 农业政策性银行及其体制的概念
2.5.1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农业政策性贷款的概念
2.5.2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的概念
2.6 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与体制的经验
2.6.1 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功能完善
2.6.2 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体制健全
3 政策目标、农村金融环境与农发行体制
3.1 "三农"政策目标
3.1.1 粮食安全目标
3.1.2 农业政策目标
3.1.3 农民增收目标
3.1.4 建设新农村目标
3.1.5 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3.2 农村金融外部环境
3.2.1 农村金融的政策要求
3.2.2 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工
3.2.3 农村金融的功能
3.2.4 农村金融体制
3.3 农发行计划化体制及功能演化
3.3.1 农发行多领域计划体制及功能演化(1994—1997)
3.3.2 农发行单领域计划体制及功能演化(1998—2004)
3.4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及功能演化
3.4.1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改革(2004- )
3.4.2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的经营状况
3.4.3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的功能演化
3.4.4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的经营业绩与缺陷
3.4.5 农发行市场化的体制分析
3.4.6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的错位
3.5 农发行体制的功能缺陷分析
3.5.1 计划化体制功能缺陷分析
3.5.2 市场化体制功能缺陷分析
3.5.3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缺陷分析
3.5.4 农发行机构的缺陷分析
3.6 市场化体制缺陷的典型调查
3.6.1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弊端多方面的调查
3.6.2 农业政策性银行政策性信贷业务问卷调查
3.6.3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弊端引致体制创新要求
4 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与体制创新目标模式
4.1 外部环境对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和体制的需求
4.1.1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主要功能
4.1.2 政策目标提出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需求
4.1.3 农村金融外部环境提出政策性银行功能需求
4.1.4 农发行适宜承担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
4.1.5 政策性银行功能缺失提出农发行体制创新要求
4.1.6 农发行体制错位引发体制创新需求
4.1.7 政策目标与外部环境冲突引发农发行体制创新需求
4.2 目标模式设计: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
4.2.1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4.2.2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划分为5种模式
4.2.3 目标模式: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
4.2.4 体制创新目标的理论分析
4.3 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任务
4.3.1 弥补农村金融市场失灵
4.3.2 保证农产品供应和生态安全
4.3.3 提高就业、维护社会公平稳定
4.3.4 满足城乡居民小康生活水平
4.3.5 风险可控和可持续发展
4.3.6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4.4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立论依据
4.4.1 体制目标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4.4.2 体制目标是政府农业政策的需要
4.4.3 体制目标是金融改革的需要
4.4.4 我国更需要计划结合市场的农发行
4.5 农发行创新能力案例分析一以开拓农业小企业贷款为例
4.5.1 选择农业小企业贷款作为案例分析对象的原因
4.5.2 农发行农业小企业贷款业务概况
4.5.3 农发行创新能力体现—农业小企业贷款案例介绍
4.5.4 农发行创新能力分析—农业小企业贷款案例分析
4.5.5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5 实现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制约因素分析
5.1 实现体制创新的内部制约因素
5.1.1 确定内部制约因素的准则层一级指标
5.1.2 确定内部制约因素的指标层二级指标
5.2 实现体制创新的外部制约因素
5.2.1 确定外部制约因素的准则层一级指标
5.2.2 确定外部制约因素的指标层二级指标
5.3 实现体制创新制约因素的重要性排序
5.3.1 对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问卷调查
5.3.2 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计算
5.3.3 准则层指标的计算
5.3.4 二级指标层指标的计算
5.3.5 体制创新制约因素一、二级指标的总排序
5.4 实现体制创新制约因素的总结分析
5.4.1 实现体制创新一级制约因素总结分析
5.4.2 实现体制创新主要二级制约因素总结分析
5.4.3 实现体制创新次要二级制约因素总结分析
6 实现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路径设计
6.1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战略创新
6.1.1 保证"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供应和"生态安全"
6.1.2 农发行转型为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
6.1.3 农发行转变为多功能的农业政策性银行
6.1.4 从依赖国家财政补贴转变为依赖风险控制
6.1.5 从扶持城市发展改变为扶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6.1.6 从保本微利和盈利目标转变为综合效益最大化
6.2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边界创新
6.2.1 农业政策性贷款的理论边界
6.2.2 农业政策性贷款的规模边界
6.2.3 农业政策性贷款的业务边界
6.2.4 农业商业性贷款的业务边界
6.3 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的拓展
6.3.1 扶持功能的拓展
6.3.2 逆向选择功能的拓展
6.3.3 诱导功能的拓展
6.3.4 辅助功能的拓展
6.3.5 服务功能的拓展
6.4 农业政策性银行组织体系创新
6.4.1 复合机构组织体系的完善
6.4.2 农发行内部应分工为两部门管理模式
6.4.3 农发行责权利重心下移至分支行
6.5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制度创新
6.5.1 经营制度创新
6.5.2 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
6.5.3 内部监督考核体制的完善
6.5.4 农业政策性银行法制创新
6.6 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体制创新
6.6.1 信贷风险防范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6.6.2 信贷风险防范体制的完善
6.6.3 抵押担保体制创新的路径设计
6.6.4 信贷风险防范制度的创新
6.6.5 完善征信系统功能
7 实现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配套措施
7.1 加强农业政策与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的配合
7.1.1 农业政策与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配合的必要性
7.1.2 农业政策要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
7.1.3 农业政策与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配合的措施
7.2 建立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7.2.1 建立为农村信用提供担保服务的担保机构
7.2.2 建立企业互助担保基金
7.2.3 诱导企业间组织联合担保体系
7.3 完善农村信用环境
7.3.1 加强社会的信用教育
7.3.2 完善农村信用环境提升信用价值
7.3.3 运用信用激励机制提升信用价值
7.3.4 完善农村法制建设
7.4 完善农业政策性贷款风险基金补偿机制
7.5 理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外部关系
7.5.1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7.5.2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政府财政部门的关系
7.5.3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客户的关系
7.5.4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代理行社的关系
7.5.5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银监会的关系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征信的本质及其主要特征[J]. 汪路. 西部金融. 2010(06)
[2]农地产权分类与资本化:枣庄农村土地经营收益权抵押贷款案例[J]. 陈宜民,邢衍栋. 金融发展研究. 2010(05)
[3]中国农村金融排斥态势与金融普惠策略分析[J]. 马九杰,沈杰. 农村金融研究. 2010(05)
[4]个人信用保证机制的征信制度和诉讼制度比较研究[J]. 王富全. 金融发展研究. 2010(04)
[5]林权抵押贷款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 刘金娟. 农业发展与金融. 2010(04)
[6]农发行支持黑龙江农业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初探[J]. 张国忠,张冰.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1)
[7]积极稳妥推进农地金融制度创新的必要性、方案设计与配套条件[J]. 罗剑朝. 开发研究. 2010(01)
[8]涉农金融机构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现状及问题[J]. 王岩梅. 中国金融. 2010(04)
[9]坚守“三农”阵地——农业发展银行培育“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品牌[J]. 穆罕影. 中国金融家. 2010(02)
[10]对基层央行征信系统功能拓展的现实思考[J]. 傅艺涵. 金融经济. 2010(02)
博士论文
[1]国外政策性金融机构研究[D]. 郭新双.吉林大学 2005
[2]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组织重塑问题研究[D]. 袁云涛.西北大学 2003
[3]农业政策性金融理论及实证研究[D]. 张孝成.西南农业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研究[D]. 郭会勇.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2]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研究[D]. 游栋明.福建农林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441231
【文章来源】: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20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对象、内容与可能的创新
1.4.1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4.2 本论文可能创新
2 基础理论、概念与国外经验
2.1 市场失灵、国家干预与混合经济理论
2.1.1 市场失灵理论
2.1.2 国家干预理论
2.1.3 政府失灵理论
2.1.4 混合经济理论
2.2 金融功能观和金融机构观理论
2.2.1 金融功能观
2.2.2 金融机构观
2.2.3 金融功能观与金融机构观的比较
2.3 分工、租值耗散与交易费用理论
2.3.1 分工理论
2.3.2 农村金融市场的分工
2.3.3 租值耗散与交易费用理论
2.4 制度创新与网络理论
2.4.1 制度创新理论
2.4.2 金融制度创新理论
2.4.3 网络理论
2.5 农业政策性银行及其体制的概念
2.5.1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农业政策性贷款的概念
2.5.2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的概念
2.6 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与体制的经验
2.6.1 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功能完善
2.6.2 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体制健全
3 政策目标、农村金融环境与农发行体制
3.1 "三农"政策目标
3.1.1 粮食安全目标
3.1.2 农业政策目标
3.1.3 农民增收目标
3.1.4 建设新农村目标
3.1.5 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3.2 农村金融外部环境
3.2.1 农村金融的政策要求
3.2.2 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工
3.2.3 农村金融的功能
3.2.4 农村金融体制
3.3 农发行计划化体制及功能演化
3.3.1 农发行多领域计划体制及功能演化(1994—1997)
3.3.2 农发行单领域计划体制及功能演化(1998—2004)
3.4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及功能演化
3.4.1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改革(2004- )
3.4.2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的经营状况
3.4.3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的功能演化
3.4.4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的经营业绩与缺陷
3.4.5 农发行市场化的体制分析
3.4.6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的错位
3.5 农发行体制的功能缺陷分析
3.5.1 计划化体制功能缺陷分析
3.5.2 市场化体制功能缺陷分析
3.5.3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缺陷分析
3.5.4 农发行机构的缺陷分析
3.6 市场化体制缺陷的典型调查
3.6.1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弊端多方面的调查
3.6.2 农业政策性银行政策性信贷业务问卷调查
3.6.3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弊端引致体制创新要求
4 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与体制创新目标模式
4.1 外部环境对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和体制的需求
4.1.1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主要功能
4.1.2 政策目标提出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需求
4.1.3 农村金融外部环境提出政策性银行功能需求
4.1.4 农发行适宜承担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
4.1.5 政策性银行功能缺失提出农发行体制创新要求
4.1.6 农发行体制错位引发体制创新需求
4.1.7 政策目标与外部环境冲突引发农发行体制创新需求
4.2 目标模式设计: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
4.2.1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4.2.2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划分为5种模式
4.2.3 目标模式: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
4.2.4 体制创新目标的理论分析
4.3 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任务
4.3.1 弥补农村金融市场失灵
4.3.2 保证农产品供应和生态安全
4.3.3 提高就业、维护社会公平稳定
4.3.4 满足城乡居民小康生活水平
4.3.5 风险可控和可持续发展
4.3.6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4.4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立论依据
4.4.1 体制目标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4.4.2 体制目标是政府农业政策的需要
4.4.3 体制目标是金融改革的需要
4.4.4 我国更需要计划结合市场的农发行
4.5 农发行创新能力案例分析一以开拓农业小企业贷款为例
4.5.1 选择农业小企业贷款作为案例分析对象的原因
4.5.2 农发行农业小企业贷款业务概况
4.5.3 农发行创新能力体现—农业小企业贷款案例介绍
4.5.4 农发行创新能力分析—农业小企业贷款案例分析
4.5.5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5 实现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制约因素分析
5.1 实现体制创新的内部制约因素
5.1.1 确定内部制约因素的准则层一级指标
5.1.2 确定内部制约因素的指标层二级指标
5.2 实现体制创新的外部制约因素
5.2.1 确定外部制约因素的准则层一级指标
5.2.2 确定外部制约因素的指标层二级指标
5.3 实现体制创新制约因素的重要性排序
5.3.1 对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问卷调查
5.3.2 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计算
5.3.3 准则层指标的计算
5.3.4 二级指标层指标的计算
5.3.5 体制创新制约因素一、二级指标的总排序
5.4 实现体制创新制约因素的总结分析
5.4.1 实现体制创新一级制约因素总结分析
5.4.2 实现体制创新主要二级制约因素总结分析
5.4.3 实现体制创新次要二级制约因素总结分析
6 实现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路径设计
6.1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战略创新
6.1.1 保证"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供应和"生态安全"
6.1.2 农发行转型为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
6.1.3 农发行转变为多功能的农业政策性银行
6.1.4 从依赖国家财政补贴转变为依赖风险控制
6.1.5 从扶持城市发展改变为扶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6.1.6 从保本微利和盈利目标转变为综合效益最大化
6.2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边界创新
6.2.1 农业政策性贷款的理论边界
6.2.2 农业政策性贷款的规模边界
6.2.3 农业政策性贷款的业务边界
6.2.4 农业商业性贷款的业务边界
6.3 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的拓展
6.3.1 扶持功能的拓展
6.3.2 逆向选择功能的拓展
6.3.3 诱导功能的拓展
6.3.4 辅助功能的拓展
6.3.5 服务功能的拓展
6.4 农业政策性银行组织体系创新
6.4.1 复合机构组织体系的完善
6.4.2 农发行内部应分工为两部门管理模式
6.4.3 农发行责权利重心下移至分支行
6.5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制度创新
6.5.1 经营制度创新
6.5.2 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
6.5.3 内部监督考核体制的完善
6.5.4 农业政策性银行法制创新
6.6 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体制创新
6.6.1 信贷风险防范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6.6.2 信贷风险防范体制的完善
6.6.3 抵押担保体制创新的路径设计
6.6.4 信贷风险防范制度的创新
6.6.5 完善征信系统功能
7 实现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配套措施
7.1 加强农业政策与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的配合
7.1.1 农业政策与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配合的必要性
7.1.2 农业政策要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
7.1.3 农业政策与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配合的措施
7.2 建立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7.2.1 建立为农村信用提供担保服务的担保机构
7.2.2 建立企业互助担保基金
7.2.3 诱导企业间组织联合担保体系
7.3 完善农村信用环境
7.3.1 加强社会的信用教育
7.3.2 完善农村信用环境提升信用价值
7.3.3 运用信用激励机制提升信用价值
7.3.4 完善农村法制建设
7.4 完善农业政策性贷款风险基金补偿机制
7.5 理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外部关系
7.5.1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7.5.2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政府财政部门的关系
7.5.3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客户的关系
7.5.4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代理行社的关系
7.5.5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银监会的关系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征信的本质及其主要特征[J]. 汪路. 西部金融. 2010(06)
[2]农地产权分类与资本化:枣庄农村土地经营收益权抵押贷款案例[J]. 陈宜民,邢衍栋. 金融发展研究. 2010(05)
[3]中国农村金融排斥态势与金融普惠策略分析[J]. 马九杰,沈杰. 农村金融研究. 2010(05)
[4]个人信用保证机制的征信制度和诉讼制度比较研究[J]. 王富全. 金融发展研究. 2010(04)
[5]林权抵押贷款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 刘金娟. 农业发展与金融. 2010(04)
[6]农发行支持黑龙江农业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初探[J]. 张国忠,张冰.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1)
[7]积极稳妥推进农地金融制度创新的必要性、方案设计与配套条件[J]. 罗剑朝. 开发研究. 2010(01)
[8]涉农金融机构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现状及问题[J]. 王岩梅. 中国金融. 2010(04)
[9]坚守“三农”阵地——农业发展银行培育“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品牌[J]. 穆罕影. 中国金融家. 2010(02)
[10]对基层央行征信系统功能拓展的现实思考[J]. 傅艺涵. 金融经济. 2010(02)
博士论文
[1]国外政策性金融机构研究[D]. 郭新双.吉林大学 2005
[2]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组织重塑问题研究[D]. 袁云涛.西北大学 2003
[3]农业政策性金融理论及实证研究[D]. 张孝成.西南农业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研究[D]. 郭会勇.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2]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研究[D]. 游栋明.福建农林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4412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3441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