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中国引进GMS外商直接投资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7 20:27
  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发起下,大湄公河次区域(Greater Mekong Sub-region,文中简称GMS)经济合作组织成立,旨在进一步加大成员国彼此间的经济联系,达到共同繁荣发展。最初加盟的成员是湄公河流域的6个国家和地区:泰国,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和中国云南。2005年,中国广西也加入了此行列。将近20年过去了,GMS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跨国境的直接投资逐年增加,投资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文化传播等的各个方面。如今,GMS区域不仅仅依靠发达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内成员国彼此的直接投资业已增强,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突破。中国在引入次区域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自身也积极地参与到各个成员国的直接投资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立足于中国引入的GMS外商直接投资研究,以中国为主体,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资本形成和技术吸收能力的影响。主体框架分为以下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和相关文献综述。此部分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选题意义,使用的研究方法,难点与不足之处。然后回顾了相关的理论和文献,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思路。第二部分,将中国作为东道国,对G... 

【文章来源】: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创新
    1.3 使用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难点和不足
    1.5 研究的内容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2.2 小规模技术理论
        2.2.1 拥有为小市场需要提供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
        2.2.2 发展中国家在民族产品的海外市场生产上的颇具优势
        2.2.3 低价产品营销战略
    2.3 技术地方化理论
    2.4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2.5 收益占有理论
第三章 技术吸收能力和资本形成效应理论框架与分析方法
    3.1 技术吸收能力基本理论框架与分析方法
        3.1.1 FDI技术吸收能力的内容释义
        3.1.2 FDI技术吸收能力的基本理论框架
        3.1.3 基本分析方法
    3.2 资本形成效应基本理论框架与分析方法
        3.2.1 资本形成效应基本理论框架
        3.2.2 资本形成效应分析方法
第四章 中国作为东道国FDI流入分析
    4.1 资本形成效应
        4.1.1 模型选取和相关变量
        4.1.2 回归结果
            4.1.2.1 单位根检验
            4.1.2.2 协整检验
            4.1.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2 FDI技术吸收能力的研究
        4.2.1 固定电话用户数与FDI技术吸收能力实证研究
        4.2.2 移动电话用户数量与FDI技术吸收能力实证研究
        4.2.3 电信业务与FDI技术吸收能力实证研究
        4.2.4 道路交通与FDI技术吸收能力实证研究
        4.2.5 参加科技活动人口数与FDI技术吸收能力实证研究
        4.2.6 留学回国人数与FDI技术吸收能力实证研究
        4.2.7 外企就业人数与FDI技术吸收能力实证研究
        4.2.8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与FDI技术吸收能力实证研究
        4.2.9 经济开放度与FDI技术吸收能力实证研究
第五章 中国引入GMS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
    5.1 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引导GMS外商直接投资流向
    5.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FDI技术技术吸收能力提供基础条件
    5.3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优化人力资本结构
    5.4 坚持经济开放,保证良性有序竞争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FDI和国内投资对江苏经济影响之比较分析[J]. 王维.  江苏统计. 2003(01)
[2]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吸收能力研究[J]. 赖明勇,包群,阳小晓.  南开经济研究. 2002(03)
[3]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产业关联效应研究[J]. 王夏阳.  经济师. 2001(04)



本文编号:35953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35953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f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