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和金融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影子银行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和金融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影子银行 货币政策 有效性 金融稳定 VAR模型
【摘要】:随着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出现,影子银行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一个高频词汇。众所周知,影子银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那以后,影子银行带来的巨大风险为各国监管层所高度重视。本文主要探讨了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金融稳定性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本文首先分别介绍了中国影子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和金融稳定性这三者的定义及测算方法,另外还探讨了影子银行在中国存在的合理性及带来的潜在风险。然后在理论层面重点探讨了影子银行主要是通过信用创造功能对货币政策目标和传导渠道产生影响以及影子银行通过对金融体系产生金融风险和集聚系统性风险危及金融稳定性。最后通过建立包括影子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和金融稳定性这三个变量的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子银行的发展是金融稳定性减弱的原因,金融稳定性会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CPI和GDP产生影响,同时CPI和GDP也会对金融稳定性产生影响。文章最后提出了应该考虑货币政策转型、加强金融监管和影子银行监测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 货币政策 有效性 金融稳定 VAR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3;F822.0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导论12-19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2-13
- 1.1.1 论文选题背景12
-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的文献综述13-17
- 1.2.1 国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13-14
- 1.2.2 国内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14-17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7
- 1.3.1 研究内容17
- 1.3.2 研究方法17
- 1.4 研究目的17-18
- 1.5 创新及不足18-19
- 1.5.1 创新之处18
- 1.5.2 不足之处18-19
- 第二章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界定、测算、成因及风险19-33
- 2.1 影子银行的界定19
- 2.2 我国影子银行的存在形式19-22
- 2.3 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测算22-29
- 2.3.1 我国影子银行的总体规模测算23-28
- 2.3.2 中国地区影子银行风险敞口分布28-29
- 2.4 中国式影子银行存在的原因29-31
- 2.4.1 中小型企业存在融资瓶颈29-30
- 2.4.2 居民部门投资渠道单一30
- 2.4.3 金融部门资产配置荒30
- 2.4.4 金融部门绕过金融监管,实现监管套利30-31
- 2.5 中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31-33
- 2.5.1 系统性金融风险31
- 2.5.2 信用违约风险31-32
- 2.5.3 监管套利风险32-33
- 第三章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金融稳定性分析33-41
- 3.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定义33
- 3.2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判断33-34
- 3.3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34-36
- 3.3.1 利率传导渠道不畅34
- 3.3.2 信贷传导渠道不畅34-35
- 3.3.3 政府干预35
- 3.3.4 流动性陷阱35-36
- 3.4 我国金融稳定性的定义36
- 3.5 我国金融稳定性指标的构建及测算36-38
- 3.6 当前我国金融稳定性判断38-39
- 3.7 影响我国金融稳定性的因素分析39-41
- 3.7.1 金融体系安全性下降39-40
- 3.7.2 金融监管不足40
- 3.7.3 资本市场波动加剧40
- 3.7.4 传统商业银行模式受到威胁40-41
- 第四章 影子银行的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和金融稳定性影响:理论分析41-46
- 4.1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41-44
- 4.1.1 信用创造功能是影子银行影响货币政策的主要途径41-42
- 4.1.2 影子银行发展对传导渠道的影响42-43
- 4.1.3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43-44
- 4.2 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分析44-46
- 4.2.1 对传统银行体系的影响44
- 4.2.2 对金融体系安全性的影响44-45
- 4.2.3 对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45
- 4.2.4 对金融监管的影响45-46
- 第五章 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和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实证分析46-61
- 5.1 实证理论及实证模型说明46
- 5.2 指标选取和数据说明46-48
- 5.2.1 影子银行数据的选取和说明46-47
- 5.2.2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指标选取和说明47-48
- 5.2.3 金融稳定性指标的选取和说明48
- 5.3 实证分析48-59
- 5.3.1 变量平稳性(ADF)检验50
- 5.3.2 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50
- 5.3.3 判断VAR模型的稳定性及滞后期选择的合理性50-51
- 5.3.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51-52
- 5.3.5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52-57
- 5.3.6 方差分解分析57-59
- 5.4 实证结果分析59-61
- 5.4.1 实证结论59-60
- 5.4.2 实证结果分析60-61
- 第六章 提升影子银行发展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及金融稳定性的政策建议61-66
- 6.1 加快推进货币政策转型61-63
- 6.1.1 转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61
- 6.1.2 建立利率走廊机制61-62
- 6.1.3 完善基准利率体系62
- 6.1.4 实现货币政策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62
- 6.1.5 借鉴国际经验,创新货币政策操作方式62-63
- 6.2 加强对影子银行的风险监管63-64
- 6.2.1 加强信息披露,增加影子银行透明度63-64
- 6.2.2 要在传统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之间建立防火墙机制,防止风险交叉传染64
- 6.2.3 将影子银行纳入宏观审慎框架体系,鼓励其健康发展64
- 6.3 完善金融体制、加强金融监管64-65
- 6.4 打破刚性兑付,让投资者自己为风险负责65-66
- 小结66-67
- 参考文献67-70
- 附录一70-73
- 附录二73-74
- 致谢74-7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雅;;次贷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特性及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年11期
2 何海峰;;影子银行的真身与法镜[J];金融博览;2011年02期
3 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年12期
4 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金融稳定处课题组;;金融稳定理事会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2011年08期
5 曹勇;;对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管理的几点思考[J];西南金融;2011年08期
6 贺丽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与监管[J];现代商业;2011年24期
7 胡雪琴;;从风险视角探讨影子银行及其中国化现状[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1年09期
8 张远;;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 防范系统性风险[J];西部金融;2012年02期
9 陈雪雁;;强化金融监管力度 遏制“影子银行”蔓延[J];黑河学刊;2012年05期
10 游春;;中外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机制辨析[J];海南金融;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崔宇清;;影子银行及其监管问题研究——基于影子银行工具的法律分析[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2 宋国良;高超;宋成;;中国式影子银行兴起的原因及其宏观效应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3 尚玮;;影子银行风险防范与法律规制研究[A];金融法学家(第四辑)[C];2012年
4 徐宝林;陈澍;;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基于2005-2012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5 李真;;“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与法律监管路径[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6 梁涛;;分业监管模式下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的进化博弈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小波;“影子银行”监管:风险与效率如何平衡?[N];经济参考报;2011年
2 安邦咨询研究员 贺军;对“影子银行”要一分为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杨冬 邱晨;影子银行问题:中国式次贷危机?[N];证券时报;2011年
4 谭洪涛 蔡春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影子银行影响金融稳定的内在机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记者 金立新;对“影子银行”监管如何到位?[N];金融时报;2011年
6 马卓 张奎 李丽;谁来监管“影子银行”?[N];国际商报;2012年
7 周波 宋馨;国外如何监管影子银行[N];中国财经报;2012年
8 记者 肖旺;强化对“影子银行”监测与监管[N];金融时报;2012年
9 记者 马翠莲;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和规范[N];上海金融报;2012年
10 记者 王宇 王培伟;“影子银行”魅影几重[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于菁;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2 张宏铭;中国影子银行效应、风险及监管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3 李睿;利率双轨制、影子银行和经济增长[D];山东大学;2015年
4 王s,
本文编号:6089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608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