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中国金融产业集聚及其溢出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2 17:26

  本文关键词:中国金融产业集聚及其溢出效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金融产业集聚 经济增长 动态 溢出效应


【摘要】: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各国开始重视金融中心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着重于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中心。伴随着金融信息的快速传递和金融机构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显著。金融产业规模发展开始突破地域条件、政策规制的约束,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区域经济长期稳定的创造了良好的局面。近几年来金融产业的快速集聚也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大多数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金融产业集聚在地理学、经济学等方面,在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相对缺乏。本文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归纳出金融产业集聚呈现的特点和初始动机,分析了金融产业集聚外溢效应的机制,总结了金融产业集聚在知识溢出和产业结构溢出方面的传导渠道。之后在对比分析国际上普遍存在的集中金融产业集聚的模式和中国金融产业集聚的现状、特点,在区位熵指数下测算了中国金融产业集聚程度,并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基于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两步系统GMM方法实证分析中国金融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得出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提升作用显著。第二,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受到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度和政府规模的影响。第三,人力资本提升、基础设施建完善可显著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在文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中国金融产业集聚效率的政策建议:第一,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第二,积极推进金融创新;第三,各区域要合理定位金融发展战略;第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高水平人才。金融产业集聚作为金融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普遍存在。由于金融发展程度与金融产业集聚亦存在密切的关连性,两者的交互作用也可能对成长率造成不同的影响。然金融发展程度难以衡量,如何找出适当的衡量指标,进一步探讨金融产业集聚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为未来可研究的议题。
【关键词】:金融产业集聚 经济增长 动态 溢出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6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8-10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0-13
  • (一) 金融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回顾10-11
  • (二) 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相关研究11-13
  • (三) 简要评述13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3-15
  • (一) 研究框架13-14
  • (二) 研究方法14-15
  • 四、创新和不足之处15-16
  • (一) 创新之处15
  • (二) 不足之处15-16
  • 第二章 金融产业集聚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16-26
  • 一、金融产业集聚的概念16-17
  • 二、金融产业集聚的特征17-20
  • (一) 空间地域性17-18
  • (二) 复杂多变性18-19
  • (三) 差异层次性19
  • (四) 动态变化性19-20
  • 三、金融产业集聚的模式20-22
  • (一) 市场主导型—香港20-21
  • (二) 政府主导型—新加坡21-22
  • 四、金融产业集聚的溢出机制22-26
  • (一) 金融产业集聚的知识溢出效应22-24
  • (二) 金融产业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溢出效用24-26
  • 第三章 中国金融产业集聚的现状26-33
  • 一、中国金融机构集聚现状27-28
  • 二、银行业28-30
  • 三、证券业30-31
  • 四、保险行业31-33
  • 第四章 金融产业集聚的动态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33-44
  • 一、金融产业集聚的测算方法33-35
  • (一) 区位熵33-34
  • (二) 空间基尼系34
  • (三) 赫芬达尔指数34-35
  • 二、中国金融产业集聚水平测算35-37
  • 三、模型的设定37
  • 四、相关变量说明37-39
  • (一) 被解释变量及核心解释变量37-38
  • (二) 控制变量38
  • (三) 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38-39
  • 五、实证分析39-44
  • (一) 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影响的实证分析39-41
  • (二) 稳健性检验41-44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44-48
  • 一、研究结论44
  • 二、政策建议44-48
  • (一) 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金融市场44-45
  • (二) 积极推进金融创新45-46
  • (三) 各区域要合理定位金融发展战略46-47
  • (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高水平人才47-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5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钦先 ,孙伟祖;论基于金融产业的金融发展[J];浙江金融;2005年05期

2 田霖;;提升中部金融产业竞争力探析[J];经济视角;2007年06期

3 田霖;;金融产业竞争力研究评述[J];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09期

4 戴小平;;金融理论、金融产业与金融人才培养[J];浙江金融;2007年12期

5 郭佳;;北京金融产业集聚模式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01期

6 武晓鹏;;提升北京市金融产业竞争力[J];北京观察;2008年08期

7 张学波;;金融创新之于金融产业组织特性的影响研究[J];商业时代;2009年17期

8 陈云桥;;我国金融产业集聚面临的若干问题探讨[J];特区经济;2010年03期

9 张婷;;金融产业集聚研究评述[J];金融发展研究;2011年06期

10 赵蒙楠;王旭;;金融产业聚集研究综述[J];北方经济;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玉平;;金融危机与金融产业的历史相随性分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汲传排;研究发展金融产业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N];北京日报;2008年

2 记者 田铁流 通讯员 李莉;着力推动金融产业快发展大发展[N];惠州日报;2012年

3 ;产城人融合 科技金融产业融合 补佛山短板[N];佛山日报;2013年

4 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 滕泰;莫让金融产业过度发育[N];深圳特区报;2013年

5 王德恭;发展艺术金融产业潜力巨大[N];中国文物报;2013年

6 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总裁、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 陈劲;金融产业文明将如何演进?[N];经济观察报;2014年

7 记者 张文学;营造良好金融生态 做大做强金融产业[N];邢台日报;2014年

8 王坤;发展经济应把振兴金融产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N];黑龙江日报;2007年

9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朱桂芳 胡智勇;打造“金融硅谷”,做大做强广东金融产业[N];南方日报;2007年

10 实习生 王明明 记者 刘娟;做强金融产业 打造经济发展“钱”途[N];大庆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朱明;基于产融结合的中央企业金融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2 罗安邦;中国区域金融产业集聚中地方政府作用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3 王定祥;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理论与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张彦;金融产业集聚的实现路径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5 于尚艳;东北区域金融产业成长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以研;移动金融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分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绪;北京CBD国际金融产业集聚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2 杜晓雅;河北省城市金融产业竞争力评价[D];河北大学;2015年

3 侯然然;基于DEA模型的天津金融产业集聚效率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4 黄荷;天津金融产业集聚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5 李柯陆;上海市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6 章寓;浙江省各地市金融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比较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7 周映伶;中国金融产业结构评价及优化路径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8 俞思静;金融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关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9 邱识;中国金融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10 周素娟;金融产业集聚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104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6104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a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