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门槛效应吗
本文关键词:FDI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门槛效应吗
【摘要】:理论机制分析发现,在中国这样具有明显大国转型特征的经济体中,FDI通过支付工资溢价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等渠道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本文借鉴以门槛回归技术为代表的非线性计量经济学理论,采用中国1998-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门槛效应"面板模型,对FDI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门槛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FDI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显著存在于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和城乡实际收入差距的"双门槛效应",FDI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而且,随着门槛值的不断增加,FDI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正向影响效应均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
【作者单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农村剩余劳动力 门槛效应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BJL031) 2012年湖南省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CX2012B133)资助
【分类号】:F832.6;F323.6;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就业问题一直是中国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开放经济条件下众多发展中国家均把积极引进外资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充分增加国内就业机会成为各国政府吸引FDI的重要目标之一。各国的引资实践充分证明,FDI在带来充裕资金和先进技术的同时,对东道国农村剩余劳动力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宏;李述晟;;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就业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J];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04期
2 钟辉;;FDI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动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12期
3 赵德昭;许和连;;FDI、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于“合力模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年09期
4 赵德昭;许和连;;外商直接投资、适度财政分权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于经济因素和体制变革的双重合力视角[J];金融研究;2013年05期
5 贺胜兵;杨文虎;;FDI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非线性效应研究——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10期
6 赵德昭;许和连;;FDI流入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收敛性吗——来自中国282个地级城市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7 赵伟;李芬;;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与区域收入差距: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扩展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01期
8 杨云彦;中国人口迁移的规模测算与强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吉飞;罗列;;中国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结构互动效应实证研究——1952-2004年[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刘昌平;;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保险研究;2008年10期
3 陈昊;;对外贸易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研究评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杨微;;FDI对我国就业数量影响的定量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9期
5 张文武;;集聚与扩散:异质性劳动力和多样化贸易成本的空间经济效应[J];财经研究;2012年07期
6 徐成波;;转型期中国劳动力市场演进研究——基于就业研究文献述评的视角[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罗翊龙;刘欣;;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就业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2010年02期
8 杨云彦;秦尊文;;人口流动、土地流转与新农村建设[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赵明英;;外商直接投资对辽宁省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12年05期
10 李占国;江心英;;基于有界检验方法的外商投资与我国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毕英杰;;农村人口规模与土地流转预测方法浅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泽双;苏大伟;甄翠;;基于产业结构的城乡统筹劳动力配置模型[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赵德昭;许和连;;省以下财政分权体制改革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于中国282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A];湖南财政与三农获奖论文[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3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4 吴兴杰;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张晓芳;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再分配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邱楷;我国地方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陈林;转轨时期中国行政垄断的经济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丘国强;外国直接投资(FDI)对中美宏观经济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西南;FDI对甘肃省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刘志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外资区位选择及变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涛;山东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汪少波;江苏省引资质量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桑小峰;江苏乡城迁移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鲁喜凤;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昆;环境管制下广东省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6 张之杰;影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因素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7 张艳;河南省资本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8 郭文娟;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9 毕振华;人口城乡迁移对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给付与财政负担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全鹤;服务业FDI对辽宁省就业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亦卓;;外商直接投资与北京经济增长[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2 江霈;冷静;;劳动力流动替代资本流动的辨析与展望[J];财经科学;2008年12期
3 周申;漆鑫;;经济开放、劳动市场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J];财经科学;2009年11期
4 蔡f ,王德文;外商直接投资与就业——一个人力资本分析框架[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高培勇;;“十二五”时期财税改革面临空前挑战[J];财贸经济;2010年11期
6 刘辉群;王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就业效应:基于投资主体和行业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曾铮;;“不均质”大国的理论框架及其经济学界定——基本逻辑、测算模型和对中国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6期
8 孙红玲;;候鸟型农民工问题的财政体制求解[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1期
9 宋京;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对外贸易视角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04期
10 姚远;;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务伟;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非均衡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超;推动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合理发展——兼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吴秀云,蔡凤兰,杨桂侠;衡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形势与对策[J];衡水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3 姚雷;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2年10期
4 马兵林,刘华;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经济与管理;2002年06期
5 李勇泉 ,高群;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探讨[J];技术经济;2002年11期
6 石亦;瓮安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见成效[J];农村经济与技术;2002年02期
7 冯;对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J];南方农村;2002年02期
8 刘惠英,周曙东,杨基富;南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分析及对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周俊兰;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02年06期
10 李文安;农村剩余劳动力分流的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双元;董水生;李宏宇;;关于发展县域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点建议[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梁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3 吴延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九次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苌花荣;杜小军;罗亚萍;;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因素的分析[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4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杜易;;人力资本投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宏升;;发展劳务品牌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河北省为例[A];2009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周晓津;;中国改革与城乡剩余劳动力:1978-2007[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何媛媛;郭为;;青岛市旅游发展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汪小勤;;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和吸收[A];回顾·探索·选择(1949-1989)[C];1989年
10 赖小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及转移[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潘红;本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初见成效[N];大同日报;2005年
2 谷文晓 杨伟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四个原则[N];经济参考报;2000年
3 周天勇;怎样才能稳定、安全和快速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4 王选敬 侯维青;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及对策[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5 杨柳青;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何在?[N];四川科技报;2000年
6 谷亚光;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真的枯竭[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吴 斌;三项举措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N];中国工商报;2006年
8 吴斌(作者单位:东港市个体协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N];丹东日报;2006年
9 记者 阿欣;徐水12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10 通讯员 刘桂敏 陈瑞燕;大城县唱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三部曲”[N];廊坊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浚n\;我国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徐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许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马捷;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5 张军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6 高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成本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褚志远;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康文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9 王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10 陈江生;基于系统观的迁移型农村人力资本疏导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文晔;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殷剑辉;天津市北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3 陈学红;青海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4 宋书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与吸纳模式研究[D];沈阳大学;2009年
5 王志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政府职能问题探讨[D];南昌大学;2010年
6 谭程伟;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小钢;西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李俊松;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8年
9 周正宾;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梁学荣;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及对策[D];重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671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667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