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管理下货币政策最优选择的DSGE模型分析
本文关键词:宏观审慎管理下货币政策最优选择的DSGE模型分析
【摘要】:本文基于对国内外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模型)刻画一国经济的经济系统的研究和实践的广泛阅读和深入分析,总结了当前利用该模型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的特点以及该放方法相较于其他传统计量方法的优势。文中还结合金融危机前后关于系统性风险的研究热点,总结了有关宏观审慎监管概念的发展和演化,将研究的焦点定位于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关系之中。在分析经济问题时,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往往缺乏坚实的微观理论基础,而DSGE模型由于其自身研究方法在理论框架上的一致性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最近几十年的宏观经济问题研究中逐渐取代了传统计量的方法,成为政策当局和研究人员分析宏观经济的主流工具之一。在利用该模型对经济问题的各项特征进行刻画时,如何合理地反应各经济部门的特征,在模型内部引入各种现实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真实冲击和摩擦,成为模型急需解决的一大重点。本文充分参考了已有文献的分析成果中关于价格粘性、工资粘性、垄断性的竞争环境和各经济变量的调整成本等设定方式,在资本市场、劳动市场和最终产品市场中纳入了各种反应真实经济特征的冲击和摩擦因素,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拟合分析。本文用构建好的DSGE模型对货币政策工具和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组合的作用效果进行拟合和分析。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工具对于单独某一类经济变量具有不错的调控能力,但不能确保经济系统中的其他环节都处于稳健的状态;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则对于控制金融市场上的波动性和维持信贷增长的稳定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如果独立于货币政策实施,其最终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最优的政策方案是协调这两种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各自在不同领域的作用特长,使它们在调控一国经济、金融系统时能够相互补充、协同作用,有效地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宏观审慎管理 货币政策 DSGE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22.0;F224
【目录】:
- 内容摘要10-11
- ABSTRACT11-13
- 主要符号对照表13-15
- 第一章 导论15-21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5-16
- 1.1.1 研究背景15-16
- 1.1.2 研究意义16
- 1.2 文献综述16-19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17-18
- 1.2.2 相关研究的总结和反思18-19
- 1.3 主要内容19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19-21
- 1.4.1 研究思路19-20
- 1.4.2 研究方法20
- 1.4.3 创新之处20-21
- 第二章 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和应用21-36
- 2.1 宏观审慎监管的产生与发展21-27
- 2.1.1 宏观审慎监管的产生21-23
- 2.1.2 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23-27
- 2.2 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性27-30
- 2.2.1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使用规则27-28
- 2.2.2 宏观审慎政策目标实现程度的测度28-29
- 2.2.3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效果评估29-30
- 2.3 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的相互关系30-32
- 2.3.1 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差异性30-31
- 2.3.2 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的一致性31
- 2.3.3 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机制31-32
- 2.4 模型的理论发展32-34
- 2.5 贝叶斯估计方法34-35
- 2.6 本章小结35-36
- 第三章 理论模型的构建36-53
- 3.1 家庭36-38
- 3.1.1 存款型家庭36-37
- 3.1.2 贷款型家庭37-38
- 3.1.3 家庭的劳动力供给38
- 3.2 银行部门38-46
- 3.2.1 金融加速器模型设定39-42
- 3.2.2 家庭与厂商的存贷款需求42
- 3.2.3 银行的存贷款供给42-46
- 3.3 厂商46-50
- 3.3.1 中间产品生产者46-47
- 3.3.2 资本品生产者47-48
- 3.3.3 零售者48-50
- 3.4 政府50
- 3.5 政策当局与市场出清50-52
- 3.5.1 政策当局的政策规则体制50-52
- 3.5.2 市场出清52
- 3.6 本章小结52-53
- 第四章 数据、参数校准与估计53-61
- 4.1 数据53
- 4.2 参数校准53-54
- 4.3 参数估计54-59
- 4.3.1 先验分布54-57
- 4.3.2 后验分布57-59
- 4.4 稳健性检验59-60
- 4.5 本章小结60-61
- 第五章 实证分析与应用61-67
- 5.1 政策目标函数的设立61-62
- 5.2 技术冲击下的实证检验62-64
- 5.3 金融冲击下的实证检验64-66
- 5.4 本章小结66-67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67-69
- 6.1 研究结论和建议67-68
- 6.2 不足之处68-69
- 6.2.1 本文的主要贡献68
- 6.2.2 本文所存在的不足之处68-69
- 参考文献69-72
- 致谢72-73
- 附件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阙方平,李明理;论金融监管对货币政策的支撑与抑制[J];财贸经济;2000年07期
2 乔清彦;论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及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0年01期
3 郭中海,李利英;制约我国货币政策的因素及对策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0年02期
4 王自力;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有效货币政策[J];南方经济;2000年11期
5 王明津;用邓小平的金融观点看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J];上海金融;2000年05期
6 王锦煜,徐宏;实施货币政策央行基层行大有可为[J];上海金融;2000年07期
7 戴相龙;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J];中国金融;2000年10期
8 陈永明;推行区域货币政策是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的现实选择[J];甘肃金融;2000年05期
9 ;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J];黑龙江金融;2000年08期
10 陈炳才;对我国货币政策一些问题的思考[J];海南金融;200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帅;徐长生;;货币状况指数:我国货币政策的信息指示器[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高珂;时光;;2008年我国货币政策出现倒‘V’型转变原因浅析[A];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许晋波;;新时期我国的货币政策[A];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C];2002年
4 徐洪才;;2012年货币政策及金融改革展望[A];中国经济年会(2011-2012)会刊[C];2012年
5 李,
本文编号:682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682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