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冲击金融系统稳定的传导扩散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流动性冲击金融系统稳定的传导扩散效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流动性冲击 金融系统稳定性 去杠杆化效应 流动性循环
【摘要】:流动性是金融体系的生命力,金融系统稳定是一国宏观经济健康发展、平稳增长的前提和基础。一系列金融危机事件表明,宏观经济的波动往往从资产价格泡沫引发的金融动荡或危机开始,流动性从过剩到紧缩的状态转换往往成为导致金融系统不稳定的内在基础,因此,降低流动性的非理性波动冲击对金融系统稳定至关重要。论文基于“理论梳理—案例研究—建模评价—政策建议”的研究思路,深入分析了流动性冲击金融系统稳定的传导扩散效应。首先结合流动性周期理论,分析不同流动性周期阶段对金融系统稳定产生的影响,从而揭示流动性与金融系统稳定的内在关联机制。然后以2015年下半年的A股流动性危机事件为例,分析流动性从过剩到紧缩的状态转换过程,揭示流动性危机的形成及其传导扩散机制。最后结合2008年以来全球重大金融危机事件,分别从杠杆视角、流动性循环视角和国别视角对流动性冲击的传导效应进行建模和实证分析。论文基于杠杆视角,构建了一个金融市场的三阶段数学模型分析流动性冲击下的去杠杆化效应和资产价格传导效应对金融市场稳定产生的影响,并通过数值仿真模拟分析发现流动性冲击下,去杠杆化效应会显著影响金融系统稳定。论文结合对本轮A股流动性危机的实证分析,证明了杠杆与股市流动性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会放大流动性冲击的传导扩散效应。基于流动性循环视角,以次贷危机为例,利用2004年1月~2010年12月的美国金融市场数据建立DCC-MVGARCH模型,研究融资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在金融危机前后的相关性,发现危机前后融资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的相关关系发生结构性改变,波动性也明显加强,并进一步将融资流动性划分为抵押资产支持票据市场流动性、银行系统流动性和信贷违约市场流动性,发现抵押资产支持票据市场的融资流动性对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最强,银行系统的融资流动性与股票市场流动性的相关系数在危机期间并未发生显著改变。最后,利用了2006-2011年以来的全球股市数据,分析2008年以来重大金融危机事件中流动性冲击的跨国传导效应,运用DCC-MVGARCH模型分析不同地区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股市流动性的动态相关结构,并对比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中传导效应的差异,发现各国股市流动性间的动态相关系数在金融危机期间均有明显上升,存在显著的跨国传导效应,并且次贷危机和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对不同国家的传导模式和特征有所差异。
【关键词】:流动性冲击 金融系统稳定性 去杠杆化效应 流动性循环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24;F831.5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2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8-9
- 1.1.1 研究背景8-9
- 1.1.2 研究意义9
- 1.2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9-11
- 1.2.1 研究思路9-10
- 1.2.2 论文框架10-11
- 1.3 论文章节安排11
- 1.4 主要创新点11-12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12-16
- 2.1 流动性与金融系统稳定的概念与度量研究12-13
- 2.2 流动性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13-14
- 2.3 流动性冲击金融系统稳定的传导扩散机制及效应研究14-15
- 2.4 综合评述15-16
- 第三章 流动性冲击的形成及其与金融系统稳定的关联机制分析16-20
- 3.1 流动性冲击的形成机制16-17
- 3.2 流动性与金融系统稳定的关联机制17-20
- 第四章 流动性冲击金融系统稳定的传导扩散机制及效应研究20-32
- 4.1 本轮流动性冲击的形成基础是流动性释放改变了大类资产的配置偏好20-21
- 4.2 流动性冲击金融系统稳定的发展演化过程21-24
- 4.3 流动性冲击金融系统稳定的传导扩散机制24-28
- 4.4 流动性冲击金融系统稳定的传导扩散效应28-31
- 4.4.1 杠杆顺周期效应28-29
- 4.4.2 金融资产价格联动效应29
- 4.4.3 羊群效应29-30
- 4.4.4 跨国传导效应30
- 4.4.5 流动性循环传导效应30-31
- 4.5 本章小结31-32
- 第五章 基于杠杆视角的流动性传导扩散效应研究32-40
- 5.1 基于杠杆视角的流动性传导机制模型构建32-35
- 5.2 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35-37
- 5.3 杠杆视角下流动性传导效应的实证分析37-39
- 5.3.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37
- 5.3.2 变量VAR模型估计37-38
- 5.3.3 变量脉冲响应分析38-39
- 5.4 本章小结39-40
- 第六章 基于流动性循环视角的传导扩散效应研究40-48
- 6.1 流动性循环的生成机制分析40-41
- 6.1.1 流动性的层次划分40
- 6.1.2 次贷危机中流动性循环的生成机制40-41
- 6.2 DCC-MVGARCH模型的方法介绍41-42
- 6.2.1 DCC-MVGARCH模型简介41
- 6.2.2 DCC-MVGARCH模型的原理41-42
- 6.3 流动性循环下传导效应的实证分析42-47
- 6.3.1 数据来源与变量指标的选择42-43
- 6.3.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43-44
- 6.3.3 融资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指标的Granger因果检验44
- 6.3.4 融资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指标的模型参数估计44-45
- 6.3.5 融资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相关关系的实证检验45-47
- 6.4 本章小结47-48
- 第七章 基于国别视角的流动性传导扩散效应研究48-54
- 7.1 流动性跨国传导效应的实证分析48-53
- 7.1.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48-49
- 7.1.2 各国股市流动性指标的Granger因果检验49-50
- 7.1.3 各国股市流动性指标的GARCH模型估计50-51
- 7.1.4 各国股市流动性的DCC模型参数估计51-53
- 7.2 本章小结53-54
- 第八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54-57
- 8.1 研究结论54
- 8.2 政策建议54-56
- 8.3 研究展望56-57
- 致谢57-58
- 参考文献58-61
- 硕士期间的科研获奖情况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守旺;;企业流动性短缺的原因[J];企业技术开发;2010年09期
2 李研妮;冉茂盛;;金融系统流动性及其风险的框架研究综述[J];预测;2012年01期
3 赵伟;;流动性短缺:又一个“中国式的”[J];浙江经济;2013年13期
4 ;流动性短缺[J];天津经济;2014年01期
5 王吉培;;流动性短缺与充裕的背后[J];金融博览;2014年02期
6 车嘉丽;;企业流动性及流动性风险研究文献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9年12期
7 夏新斌;曾令华;;我国宏观流动性的测度:1978~2010[J];统计与决策;2012年04期
8 汪宪祥;;流动性及流动性黑洞的国际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9期
9 肖崎;;流动性、杠杆率与金融稳定[J];金融发展研究;2010年10期
10 费方域;江鹏;陈笛霏;;银行体系内生流动性风险及监管理论评述[J];新金融;2012年08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岚;关注流动性 警惕“金融共振”链条风险[N];金融时报;2013年
2 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师 林松立;流动性合理偏宽松水平将持续至明年[N];中国证券报;2009年
3 管清友;“流动性之困”折射转型之难[N];经济参考报;2013年
4 太平洋证券 王保东;关注通胀下的流动性短缺[N];中国证券报;2008年
5 证券时报记者 万勇;明年二季或出现流动性短缺[N];证券时报;2009年
6 记者 王宙洁;全球六大央行联手释放流动性[N];上海证券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陆振华;流动性之困源于金融系统欠缺市场化机制[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8 史进峰;难道一切只是,错觉? 央行流动性预期引导机制反思[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9 贾林男;“流动性短缺”困扰中小民企[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10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高善文;A股市场何去何从[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何砚;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流动性冲击问题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
2 薛小玉;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与结构短缺的形成机理[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3 孙彬;金融危机中流动性黑洞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4 王苏望;流动性与资产价格波动[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田蕊;流动性冲击与金融稳定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赵文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风险收益权衡分析[D];天津大学;2003年
7 孙云辉;中国股市流动性风险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8 曹元涛;流动性创造、救助和银行危机[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园;不同层次流动性之间的传导扩散机制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韦选真;企业流动性风险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3 张明;巴塞尔协议Ⅲ下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4 夏霁;流动性与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效应及其实证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5 夏丹;流动性冲击金融系统稳定的传导扩散效应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6 江玲燕;微观视角下宏观流动性的评估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6年
7 谌帅宇;中国宏观流动性测度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年
8 刘双双;上市城商行流动性风险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
9 李怡萱;流动性黑洞形成机理与我国流动性风险防范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10 杨文静;中美两国流动性重复逆转联动机制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228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722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