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FDI、人力资本与我国东、中部地区城市相对贫困度

发布时间:2017-09-14 17:11

  本文关键词:FDI、人力资本与我国东、中部地区城市相对贫困度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 相对贫困 FDI 人力资本


【摘要】:自从上世纪80年代之后,全球许多地区(东西欧、美国、拉美)出现了一种新型贫困。新型贫困主要指在经济制度变革,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原有的经济秩序受到冲击,导致一部分原非贫困人群陷入城市贫困的处境。我国1997年开始推行激进的经济改革,造成大量失业人口,如果安置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城市贫困,且伴随经济改革的福利制度改革取消了很多种类的免费福利从而恶化了低收入者的处境,加深了城市贫困程度。推行市场经济之后有大量农村务工者前往城市就业,由于存在制度歧视和自身人力资本的匮乏导致农村户口的务工者很容易成为城市中新的贫困群体,增加了城市中贫困人口的数量。我国较早就提出过“知识经济”战略(增强人力资本),加入WTO以后积极转变对外招商引资政策(引入fdi),最近又提出了包容式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构思。在此背景下本文探究了FDI、人力资本对于城市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关于发展FDI与人力资本的政策建议。首先文章介绍了国外和我国的城市新贫困的背景,详细叙述了当前国内外城市贫困研究的最新进展,说明了文章的创新与不足。在其后介绍了岭回归方法,并用该方法对FDI和人力资本对城市相对贫困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其中相对贫困程度、FDI、人力资本分别用,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占全体居民总收入之比,FDI占资本形成总额之比,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文章利用2004-2013年东中部10个省份100组数据,基于面板数据的岭回归的方法,对FDI和人力资本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为了探究FDI和人力资本在不同时间和地区的作用效果是否存在差异,首先利用区域和时间的虚拟变量方法,对模型进行回归后发现各变量对相对贫困的影响确实存在时间和区域差异。为进一步讨论各变量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作用,本文将总体的面板数据按照时间和地区维度分割为东部5省2004-2008和东部5省2009-2013、中部5省2004-2008和中部52009-2013四部分,对各部分进行岭回归结果表明,东部地区08年之前FDI对城市贫困呈现恶化作用,09年之后恶化效果减轻,人力资本08年之前的效果不显著,09年之后呈现出恶化想对贫困的作用。中部地区08年之前FDI的效果不显著,而09年之后对城市贫困呈现缓解作用,人力资本在08年之前对想对贫困呈现恶化效应,09年之后呈现略为显著的缓解作用。然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做出以下解释。在外商投资方面:东部地区近年来FDI结构升级引发了高技术人才的收入上涨,因此对该地区收入差距和相对贫困存在恶化作用,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FDI中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需求对普通劳动力上涨起到拉动作用,因此东部地区09年后FDI总体上对相对贫困的恶化作用降低;中部地区近年来FDI仍然以投资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因此中部地区的FDI表现出对收入差距和相对贫困的改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随着中部地区投资、市场环境的改善而增强。在人力资本方面:东部地区近10年来人力资本总量的增加对相对贫困起到恶化作用,原因是东部地区市场经济更发达,教育资源的获得受到市场的影响,因此提高人力资本总量的受益者主要是经济中占优势的阶层,人力资本总量的提升扩大了收入差距,恶化了相对贫困状况。中部地区人力资本总量提升对收入差距表现出先拉大后减小的作用,这可是由于中部地区人民受教育程度受到政策推行力度的影响,在推行义务教育之初,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不够,只有部分人口受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思想的开放,义务教育得到了更多的普及,所有人的人力资本都得到提高,因此平均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先增大而后减少了收入差距。除了FDI与人力资本外本文还对其他若干变量对相对贫困的影响作出了解释最后,根据东、中部地区的各项情况的不同,本文分别给出了政策建议。东部地区:应该改变FDI结构,增强教育的公平性,加强人力资本与外资技术的互动,鼓励第三产业发展,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力度。中部地区:应该增加引进外资力度,加强职业教育,调整第三产业的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保障工作。
【关键词】:城市 相对贫困 FDI 人力资本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6;F249.2;F12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引言10-18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意义11-12
  • 1.3 相关概念阐释12-15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5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15-17
  • 1.5.1 研究的创新之处15-16
  •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16-17
  • 1.6 文章结构图17-18
  • 2 城市贫困问题的文献综述18-34
  • 2.1 经典贫困理论18-22
  • 2.1.1 古典经济学的生存工资理论18-19
  • 2.1.2 马克思的阶级贫困理论19
  • 2.1.3 庇古和希克斯的福利理论19-20
  • 2.1.4 发展经济学的持久贫困理论20-21
  • 2.1.5 舒尔茨与森对贫困理论的创新21-22
  • 2.2 我国新型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22-25
  • 2.2.1 微观角度的研究22-24
  • 2.2.2 宏观角度的研究24-25
  • 2.3 我国当前城市贫困的现状25-27
  • 2.3.1 城市贫困的规模和分布25-26
  • 2.3.2 城市贫困的集聚26-27
  • 2.3.3 城市贫困的类型和特点27
  • 2.4 低保制度减贫的相关研究27-30
  • 2.4.1 我国低保制度演进过程27-29
  • 2.4.2 低保制度实施效果评价29-30
  • 2.4.3 对过往低保制度的分析和反思30
  • 2.5 FDI对城市贫困影响的研究30-32
  • 2.6 人力资本对城市贫困影响的研究32-34
  • 3 我国FDI与人力资本的现状34-41
  • 3.1 我国FDI的现状34-37
  • 3.1.1 全国层面34-35
  • 3.1.2 地区层面35-37
  • 3.2 我国人力资本的现状37-41
  • 3.2.1 全国层面37-39
  • 3.2.2 地区层面39-41
  • 4 FDI与人力资本对城市相对贫困影响的模型分析41-71
  • 4.1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41-43
  • 4.1.1 理论分析41-43
  • 4.1.2 模型的构建43
  • 4.2 变量的说明43-45
  • 4.2.1 相对贫困43-44
  • 4.2.2 外商直接投资44
  • 4.2.3 人力资本44-45
  • 4.2.4 控制变量45
  • 4.3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45-46
  • 4.4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46-50
  • 4.4.1 变量DS:相对贫困度46-47
  • 4.4.2 变量FDI:外商投资规模47-49
  • 4.4.3 变量REN:人力资本存量49-50
  • 4.5 模型的实证检验50-71
  • 4.5.1 实证方法说明50-51
  • 4.5.2 岭回归分析法简介51-52
  • 4.5.3 方法一:整体面板虚拟变量回归分析52-56
  • 4.5.4 方法二:四个子面板分别回归分析56-71
  • 4.6 实证结果71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71-78
  • 5.1 结论71-74
  • 5.2 政策建议74-78
  • 5.2.1 对东部地区的政策建议74-75
  • 5.2.2 对中部地区的政策建议75-78
  • 参考文献78-81
  • 致谢81-82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课题目录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庆方;;中国相对贫困农户脱贫机制及其政策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01期

2 郎晓波;;从杭州困难群体贫困特点看社会救助政策的完善[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4期

3 郭文华;;从生活方式的选择上重新审视相对贫困[J];科学之友(B版);2009年03期

4 陈云凡;;中国未成年人贫困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04期

5 章睿齐;;活在“相对贫困”中[J];女性天地;2006年05期

6 张明;从个案调查研究西藏农村的相对贫困和“扶贫攻坚”工作[J];西藏研究;2001年04期

7 寿可;关于当前我国相对贫困问题的初步思考[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S1期

8 汪燕敏;;居民健康对我国农村相对贫困影响的实证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9年04期

9 张敦福;城市相对贫困问题中的特殊群体:城市农民工[J];人口研究;1998年02期

10 蔡f ,都阳;迁移的双重动因及其政策含义——检验相对贫困假说[J];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省政协委员、省扶贫办主任 张志豪;重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N];光华时报;2008年

2 知名三农问题研究专家 邵峰;减缓相对贫困的浙江探索[N];浙江日报;2013年

3 刘洋;相对贫困更需要引起重视[N];人民政协报;2006年

4 李涛;相对贫困后果更可怕[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5 李长声;“下流化”的日本中产阶级[N];东方早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张艳玲;从消除相对贫困走向缩小发展差距[N];农民日报;2012年

7 辛秋水(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相对贫困:中国社会转型的一大隐状[N];华夏时报;2001年

8 张红力;破解相对贫困迷局[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9 窦萍 本报记者 粟新林;成都100个相对贫困村人均增收1121元[N];成都日报;2014年

10 张红力;走出城乡发展困境 解决相对贫困迷局[N];农民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清霞;浙江农村相对贫困:演变趋势、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春光;中国城乡居民的主观福利和相对贫困[D];辽宁大学;2016年

2 孔哲;FDI、人力资本与我国东、中部地区城市相对贫困度[D];贵州财经大学;2016年

3 郭文华;个体社会化差异性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邢浩特;我国贫困标准完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512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8512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7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