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财务管理论文 >

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欺诈案的成因及其监管探讨

发布时间:2016-10-20 06:49

  本文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欺诈案的成因及其监管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10 年第 4 期 第 30 卷( 总第 243 期)

现代财经 MODERN FIN ANC E & E CONOM IC S

No . 4, 2010 Vo 1. 30 General N o. 243

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欺诈案的成因及其监管探讨
陈 钢
( 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顺德 528300)



要: 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欺诈案已成为影 响投融资市 场的公 害, 主 要动因 是公司 管理层利 用信息 不对称 的

条件 , 获取超额经济收益, 利用审计不严格、 责任不明晰、 法律规定不完善等条件, 采取 虚构资本、 虚构收 益、 关联 交 易等手段, 欺诈公众和社会。必须完善5 刑法6相关规 定, 强化对 个人责 任的追究; 完 善民事 赔偿制 度, 实 行举证 责 任倒置; 完善独立审计制度, 实行审计连带责任; 实行行业 协会制度, 加强独立董事权力, 强化公司内外部监督。 关键词: 财务会计; 欺诈成因; 监管改革 中图分类号: F 830. 91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005- 1007( 2010) 04- 0039- 06

Abstract: F reud o f financial acco untant of listed co mpanies has done a lo t of damag e to t he market of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 In this paper , I pr opose that the related reg ulatio ns of criminal law must be impr oved, and civ il compensation sy stem, independent audit sy stem and trade asso ciatio n sy stem must be perfected, and the company 's inter nal and ex ternal super vision must be enhanced. Key Words: Financial Accountant; Cause of F reud; Superv ision Refr om

财务欺诈是一种故意从实质上提供误导性财务 报表的行为。近年来, 随着透明度的增强, 上市公司 财务欺诈案被媒体曝光的越来越多, 令人触目惊心。 研究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案特点的成因, 强化对上市 公司财务披露的监管, 对于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披露 的公信力, 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1. 国内外典型的财务会计欺诈案检视 自 1720 年在英国发生世界上第一例上市公司 会计舞弊案 ) ) ) / 南海公司0事件以来, 会计信息的 真实性问题就成为了投资人和债权人关注的核心, 也成了政府监管部门重点监控的问题之一。二百多 年过去了, 现代审计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不仅有 完善的内部审计, 而且还有严格的外部审计。但是,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并未如投资人和债权人所希望的 那样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 真的案件仍然时有发生。早在上世纪末, 我国就出 现了/ 琼民源0、红光实业0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 / 本世纪初, 又出现了/ 银广夏0、 科龙0等一系列虚增 / 利润, 编造上市前的报表, 隐瞒重大事项, 伪造银行 对账单等各种形式的会计造假案件, 特别是蓝田股 份公司造假案更是把上市公司造假案推向了高潮, 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愤慨。无独有偶, 在监 管严格, 法制化程度极高的美国同样出现了安然公 司财务造假案。2006 年 5 月 25 日, 美国休斯敦联 邦地区法院陪审团裁决肯尼斯 # 莱在/ 安然丑闻0中 犯有欺诈、 共谋等 6 项罪行。鉴于莱已因心脏病突 发而去世, 只追究 了肯尼斯 # 莱家族的经 济赔偿。

一、 上市公司会计欺诈案之危害
财务欺诈是企业欺诈的一种, 其实质就是上市 公司财务会计利用会计职能, 在会计报表上做假, 以 欺骗社会和公众。美国注册会计师协 会( AICPA ) 在 SAS825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欺 诈的考虑6 中把 财务欺诈定义为/ 在财务报表中蓄意错报、 漏报或泄 露以欺骗财务报表使用者0。公司财务欺诈是会计 活动中相关当事人以逃避纳税、 分取高额红利、 提取 秘密公积金等为手段, 谋取私利为目的, 事前经过周 密安排而故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近年来有 愈演愈烈之势。

收稿日期: 2009- 10- 20 作者简介: 陈钢( 1965- ) , 男, 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财会专业副教授。

40

现代财经

2010 年 4 月

这一案件揭开了美国大公司造假丑闻曝光的序幕。 调查发现, 该公司长期通过复杂的财务合伙形式掩 盖巨额债务并虚报盈余。国际国内一系列财务欺诈 案件, 不仅让投资者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也损害 了上市公司的诚信度和政府财 务监管部门的 公信 力。这一现象引起国际理论界极大关注, 并成为一 个有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 2. 会计欺诈的危害 会计欺诈案严重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 误导了 投资者的行为, 是一种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不仅 损害了股东、 债权人及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 益, 而且冲击和挑战着证券市场的规则和法律, 加剧 了投机行为和市场波动, 从而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 发展。 首先, 会计欺诈导致财富不公平转移。上市公 司为了达到在社会上圈钱的目的, 必须保住良好的 业绩, 或保住再融资资格, 从而采取欺诈的手段虚增 利润, 在二级市场哄抬股价吸引更多的资金来运转, 以免 3 年连亏陷入退市的泥潭。这样就导致资金向 这些利润虚高的公司转移, 甚至部分公司与外部利 益集团联手, 从股价的波动中获取非法利益。这种 作法严重扭曲人们的投资意向, 引导资金向着投资 人意向相反的方向流动, 不但没有给正当生产经营 者、 消费者和社会增加任何新的财富, 而且使资源对 正当生产经营者、 消费者和社会正当效益的丧失或 减少
[ 1]

目中去。这种欺诈行为 引起的股市融 资功能的失 败, 对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 响, 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第四, 会计欺诈危害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上 市公司公布其会计报告后, 公司报表的外部使用人, 包括股东、 债权人、 潜在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公众, 都 会根据这些报表所反映的信息来做自己的决策。因 此, 他们首先关心的是这些会计报表是否已经对其 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及资金变动情况作了真实的反 映, 有无夸大业绩和资产、 隐瞒亏损和债务等情况。 企业会计信息日益成为一种准/ 公共产品0, 这就要 求会计信息做到真实与公允。如果企业向公开市场 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不真实的, 投资者就会感觉 上当受骗了, 感觉上市公司在利用虚假的会计信息 骗取投资人的钱财, 投资人不仅不会再向上市公司 投资, 而且会对整个上市公司的信息产生怀疑。如 果银行、 社会都不向上市公司投资, 则上市公司就会 陷入难以为继的窘境。从而, 使社会公众对会计诚 信基础产生怀疑, 整个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信用就 会变得一钱不值。这样不但会严重削弱会计信息对 决策的作用, 而且也会从根本上动摇市场经济的信 用基础, 扭曲证券资本市场的资金筹集和资源调配 功能, 危害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 如图 1) 。

, 致使社会财富发生不公平转移。 其次, 会计欺诈导致社会福利降低。长期以来,

会计欺诈与其他违法犯罪行为之间, 如危害税收征 管、 诈骗、 贪污贿赂等, 往往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牵连 与竞合。一个会计欺诈案总会引发一系列违法犯罪 案件。令人不解的是官方对后者的态度明确、 制裁 坚决, 而对会计欺诈行为本身的违法性及其社会危 害性缺乏应有的快速反应和司法强制。这样一来, 就会诱导会计欺诈行为者在市场经济中产生泛滥的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大量社会经济资源被严重浪 费, 并搅乱了社会融资市场的正常运作。 第三, 会计欺诈引发市场恶性循环。某一企业 财务状况的虚假披露导致投资者不信任这一上市公 司, 反过来又使上市公司更不愿意真实地披露财务 信息。这样循环发展下去, 一些诚信的公司拥有真 正可以为经济创造财富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投资 项目, 却难以或者不可能从资金市场上筹集到资本, 从而导致资金市场无法发挥它的一个主要功能 ) ) ) 帮助把经济中的过剩资本投入到良好的产业增值项
图 1 1999~ 2008 年沪指走势和 上市公司违规处罚数量趋势 图[ 2]

二、 会计欺诈的成因分析
1. 会计欺诈的内部动因 会计欺诈是会计主体在会计活动中, 管理方出 于不良动机有意虚构会计信息, 或者披露被歪曲的 财务状况以谋求非法利益的一种机会主义行为。从 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 会计欺诈是上市公司追求非 法经济利益的结果。 其一, 利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 获取超额经济收 益。信息经济学认为,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会计欺 诈具有隐蔽特征, 而信息占优势的一方会利用会计 欺诈这种隐蔽特征而形成/ 逆向选择0的必然结果。

第 30 卷第 4 期



钢: 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欺诈案的成因及其监管探讨

2010 年 4 月

41

由于现代企业普遍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企 业经营管理者与企业所有者, 及投资者所掌握的有 关企业实际经营方面的信息详尽程度有所不同。由 于经营者直接管理企业, 他对企业的经营、 运作负直 接责任, 因而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而处于有 利地位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或直接参与实际生产经营 管理且处于控制地位的部分投资者, 往往会基于其 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 或为了顺利地在资本市场 上筹集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大规模资金, 而利用 这一有利条件通过造假来掩盖或改变对自己不利的 营业报告, 或是只少量披露甚至不披露对本企业不 利的信息, 以吸引市场上的潜在的投资者来购买其 股票和债券。由于一般的投资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 情况缺乏一个清楚的了解, 因此, 上市公司向公开市 场提供的会计报告信息就成为外界了解企业经营状 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这种故意制造会计信 息失真的行为, 误导了投资者, 从而损害了投资人和 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 其二, 利用审计不严格的背景, 参与会计欺诈博 弈。以审计为主要手段的我国证券市场执法难以严 格, 有关审计的法律、 法规, 审计机构不仅很难严格 执行, 而且还姑息纵容会计做假。例如: 在安然事件 中, 虽然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有可能没有发现所有 的问题, 但从安达信销毁了大量工作底稿的行为来 看, 说明发现了不少问题, 因而导致审计报告结论与 工作底稿记录的情况不一致。显然这种销毁行为就 是一种姑息纵容行为。长期以来我国审计聘任制度 存在严重的缺陷, 危及注册会计师 审计的独立性。 尽管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应经股东大会批准, 但 在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 聘请会计师 事务所的真正权力掌握在管理层手中, 若不如意会 计师事务所就会被 更换。注册 会计师严格依 法审 计, 意味着被上市公司解聘; 不严格依法审计, 意味 着被拖入诉讼的泥潭或被证券监管部门禁入。这种 被扭曲的聘任制度, 助长了上市公司会计欺诈。各 上市公司会计欺诈变成了一场博弈, 博弈的结果是 在做假的过程中, 达到一种新的均衡。这样, 就使得 会计欺诈变得更加有恃无恐。 其三, 利用责任不明晰的规则, 采取会计欺诈手 段。现代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财务报告由 管理层负责编制和提供, 而管理层的聘任受大股东 意志的支配影响。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中未对确保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作出有效安排, 结果管理层在财 务会计信息编报方面的权力过大, 而且个人责任不

明晰, 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 真正的造假者难以受 到应有的惩罚。我国5会计法6 第 4 条规定: 单位负 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完 整性负责。在各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上面, 一般有 三个人签名承诺对报告负责: 公司负责人、 主管会计 工作负责人和会计机构负责人。而在实际中, 因会 计信息披露违规受处罚的首先是上市公司, 其次是 公司负责人, 而直接编制会计报告的财务人员的责 任则相对要轻得多。从证监会的处罚来看, 处罚中 认定与财务负责人相关的有 31. 58% , 然而这个数 据包括了兼任董事的财务负责人, 如果不计入董事, 仅仅是以财务负责人的身份而受到处罚的, 则只占 处罚总数的 18. 42% 。深圳、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处 罚中涉及到财务负责人的更少, 只有区区数起, 另有 部分处罚中说明是高层管理人员, 但未指明是否涉 及财务负责人。如此种种, 造成公司财务造假行为 无法得到制度上的约束 [ 3] 。 2. 会计欺诈的外部环境 我国上市公司产生会计欺诈行为有着复杂、 深 刻的社会背景。有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运转不严格、 不规范引发的公司决策者和会计人员道德的沦陷, 有国家执法机关对公司监督管理不力, 社会监督机 制不畅引发的监督泛力。在这种内外部环境的综合 作用下, 诞生出了会计欺诈的怪胎。 其一, 法律不完善给会计欺诈提供了侥幸心理。 市场机制唯一的法则就是利益。公司内部一些高级 管理经理们都是/ 有限理性经济人0, 这些人自身道 德的沦陷和对利益无止境的追求是导致公司会计欺 诈丑闻发生和产生会计欺诈的根本动因, 但这种动 因的实现要有法律的不完善为环境条件。市场的本 质赋予了商人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高收益的本质特 征。/ 有限理性经济人0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利己主 义动机, 虽然明知可能受到法律制裁, 但在/ 有限理 性0下, 常常会表现出机会主义倾向, 总是想通过投 机取巧获取私利, 而投机取巧的前提就是信息的不 对称, 以信息优势欺骗对方。加之法制不健全, 投机 取巧获取超额违法利润就变成了可能。 虽然我国5公司法6第 212 条规定: / 公司向股东 和社会公众提出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 计报告的, 对直接负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 任人员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 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0。但对由谁去追究, 怎么 追究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5会计法6第 45 条规定: / 授意、 指使、 强令会计机构、 会计人员 及其他人员

42

现代财经

2010 年 4 月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尚不构成犯罪 的, 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属于国家 工作人员的, 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 法给予降级、 撤职、 开除的行政处分0。这些处罚不 仅规定不明确, 而且相对违法收益而言, 不足以惩治 违法者的违法行为。对于类似于/ 构成犯罪的, 依法 追究刑事责任0的规定, 5刑法6中并没有与之相匹配 的罪名规定。而对于会计做假的行政处罚, 也只是 针对公司, 并没有针对会计个人的明确规定, 缺乏威 慑力。加之, 除了刑事制裁和行政处罚外, 缺乏对民 事赔偿的规定。在会计实践中, 会计人员的道德、 诚 信游离于法律监督之外, 硬性的做假行为难以受到 软性的法律制裁。因此, 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做假 案件呈上升趋势( 如图 2) 。

中介机构与企业的相互独立、 权责分明是维护 企业所有者权益和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由于中介 机构处于追逐利益的竞争状态下, 会计师事务所既 要对公司进行审计, 又要为上市公司提供会计服务, 从而收取服务费用。在利益的驱使下, 中介审计机 构很难保持独立性, 以致整个监管体系功能逐渐弱 化, 最终导致监管者与被监管 者沆瀣一气, 合谋作 假。从已有的被查处的案件可以看出, 注册会计师 作假既没有受到民事赔偿的处罚, 也没有受到行业 禁业的惩戒。因此, 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权力不可能 不被收买。 其三, 企业/ 潜规则0 诱导给会计欺诈留下了违 法惯性。/ 潜规则0是在会计制度演进过程中众多会 计人员无形中遵从的一种非法行为, 这种行为在公 司或执法监管中大多视而不见。在企业和机关, 会 计人员大多隶属于企业和机关, 是经理或机关领导 雇佣的, 工资奖金或提升来自经理或领导的决定, 必 然只能顺从企业管理者或机关领导的主张, 不可能 去顾及投资者、 政府或者债权人的利益。因此, 做假 账成为不可避免的潜规则, 也就是说没有会计不做 假账。做假账已经成为我国会计工作的潜规则。 / 潜规则0存在的土壤是公司和会计都为了谋取

图 2 1999~ 2008 年 处罚违规上市公司的数量趋势图 [ 2]

各自利益, 公司和会计形成一种经济利益的博弈, 公 司在会计做假账中获取更多银行贷款, 获得更多投 资者的投资。公司会计在做假中赢得经理和董事长 的好感, 可以获得个人希望得到的提升和奖金, 从而 达到双方或多方谋利博弈的一种均衡, 最终达到做 假者获取利益的最大化。上市公司会计做假与不做 假的博弈过程如图 3 所示。
A 、 公司的选择 B A 做假, B 不做假 A、 都不做假 B A 的份额 A 80 A 50 B 的份额 B20 B50

其二, 监管权力寻租给会计欺诈留下了作案土 壤。会计欺诈行为的发生依赖于国家机关对会计工 作监管的松懈, 而我们的监管体制存在着很多问题, 给会计欺诈留下了许多滋生的土壤。由于我国对权 力机构监管不严格, 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 监督渠道 不畅通, 使得监管人员的权力要么向商家寻租, 要么 被商家收买。上市公司为了吸收社会资金, 以达到 壮大公司的目的, 必然追逐利益的最大化, 其中最常 用的办法就是收买监督权力, 使相关机构出卖其监 管信用, 从而达到其利益追逐的最终目的。包括掌 握监管权力的政府官员的权力, 执行监督责任的审 计机构的权力, 掌握舆论导向的媒体的权力, 所有利 益相关的机构的权力 。收买监督权力的泛滥已经 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据媒体报道, 众多的前证 监会系统官员到基金公司任职, 如大成基金总经理 于华等 30 名前证监会成员到基金公司任职 。证 监会人员的这种变动表明, 上市公司收买监督机构 权力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强大的/ 收买力0使得 监管的力量骤减, 不仅损害了权力监管机构的信誉, 而且给中小投资者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更对中国的 社会道德、 政府形象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
[ 4] [ 2]

A 、 公司的选择 B A 不做假, B 做假 A 做假, B 也做假 图3

A 的份额 A 20 A 50

B 的份额 B80 B50

上市公司会计做假博弈模型

假设有 A、 两上市公司, 在会计信息发布上, B 都选择诚信原则, 即都不做假, 那么融资得到的份额 各为 50% , 形成均衡。如果 A 公司做假, B 公司不 做假, 则 A 公司可以得到 80% 的市场份额, 而 B 公 司就只能得到 20% 的市场份额。假设 B 公司做假,

第 30 卷第 4 期



钢: 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欺诈案的成因及其监管探讨

2010 年 4 月

43

而 A 公司不做假, 则 B 公司可以得到 80% 的份额, 而 A 公司只能得到 20% 的市场份额。若 A、 公司 B 都做假, 则又达到新的条件下的均衡, 即 A、 公司 B 各占 50% 的市场份额。那么, 对 A、 公司而言, 如 B 果市场监管不严格, 做假才是最佳选择。 3. 会计欺诈的作案手段 其一, 虚构企业资本和经济效益, 误导公众投资 行为。上市公司财务人员在会计欺诈中通常通过虚 假出资、 虚拟资本向公众宣传公司商业项目现实或 潜在的经济效益, 对公众进行误导, 并将公众的资金 骗入到其商业项目中。伪造原始会计凭证和合同, 虚构收入; 或将非营业收入虚构为营业收入, 从而虚 增营业收入并抬高营业利润率; 或将现行费用递延 处理或是利用会计政策变更将费用一次性冲销; 或 蓄意不记录费用和相关负债, 常用的操纵手段是将 获取劳务的应付未付费用, 不计入当年损益从而虚 增利润; 或将未到账的销售收入计入账册, 或者在商 品所有权的主要风险与报酬尚未转移时提前确认收 入, 从而制造高赢利的假象, 进而达到哄抬股价, 套 取更多资金的目的。 其二, 隐藏关联交易和真实信息, 欺骗关联外的 公众。关联交易是上市公司掩饰企业真实财务状况 和经营成果的重要手段, 是当前会计领域中存在问 题最多、 隐含风险最大的项目。由于关联方之间的 相互关系, 关联方与目标企业进行交易的条款和内 幕是那些独立的没有关联的第三方无法知道的。通 用的手法是企业在尚未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确认 收入, 有些企业在向关联和潜在关联单位出售商品 确认收入时, 采取操纵式关联定价而转移利润。 在关联交易中, 由于交易双方存在各种各样的 关联关系, 有利益上的牵扯, 交易并不是在完全公开 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关联交易方可以运用控股等 行政力量撮合交易进行, 从而有可能使交易的价格、 方式等在非竞争的条件下出现不真实的情况, 形成 对股东或部分股东权益的侵犯。 其三, 利用会计准则和选择空间, 虚构经营业绩 成果。会计准则是公司编制财务报告时所采用的具 体原则、 基础、 惯例、 规则和实务, 会计准则不仅对会 计实务起规范作用, 而且给予会计实务大量自由选 择的余地和空间。在会计欺诈中, 利用会计准则本 身规定可能存在的矛盾性或模糊性, 在具体收益性 支出资本化、 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 推迟或提前确认 费用、 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 多提或少提长期资 产折旧费和摊销费、 多提或少提预计负债或预提费

用等。更有甚者, 通过虚拟交易客户名义收款进账, 冲销应收账款; 或者在需要偿还虚拟资金时则以借 出款或购货款名义冲销, 或以借出往来款的名义出 账, 使原来虚拟交易产生的应收账款转化为会计报 表上的其他应收款; 以购货款的名义出账, 则使应收 账款转化为预付账款或者存货。 不同会计准则的存在, 为管理层操纵公司的财 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提供了机会。公司往往借助于多 种多样的会计准则选择来实现对自己有利的经济后 果, 从而达到盈余操纵的目的。

三、 预防会计欺诈的法律建设和 政策调整之构想
减少上市公司会计欺诈案件, 保持投融资市场 信息的真实性和健康发展, 必须依靠法律和制度建 设改革。加大社会审计责任, 加强对违法人员的法 律制裁, 强化公司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1. 强化法律法规的威慑力, 加强对个人刑事责 任的追究力度 ( 1) 完善刑法相关规定, 强化对个 人责任的追 究。要对会计欺诈行为进行有效的法律制裁, 就必 须加大惩罚力度, 增加欺诈预期成本。建议修改5刑 法6相关条款, 加大对实施会计欺诈的单位负责人和 直接责任人的刑事及行政处罚力度。改变以往处罚 中/ 重单位、 轻个人0 为/ 轻单位、 重个人0, 改变以往 / 处以单位罚款0而严格执行对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 个人的经济处罚和承担刑事责任, 杜绝以/ 罚款0代 替/ 刑罚0的惯例。同时, 加强对证券行业和上市公 司行政执法的监督, 杜绝执法不严, 有法不依现象, 从严惩治并清除执法队伍中的腐败分子。 ( 2) 完善民事赔偿制度, 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建 立会计欺诈民事赔偿责任制度, 对公司财务会计欺 诈形成强大威慑。建议采用国际通行的被告者举证 制度, 即在会计欺诈案件的民事审判中, 作为被告方 承担法定举证责任, 证明自己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 性。因为作为原告的中 小投资者处在 信息弱势一 方, 只须列举损害事实。若被告否认有会计欺诈的 行为和危害的后果, 则须提出关于此损害不应由其 承担责任的全部证据。 ( 3) 完善集团诉讼制度, 实行股东共同诉讼。即 当中小股东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采取中小股东 联合起来, 推选出诉讼代表, 以集体诉讼的形式代表 共同意志和利益向违法者提出索赔的诉讼行为。这

44

现代财经

2010 年 4 月

样, 既可以对所有存在欺诈行为的上市公司起到惩 戒作用, 又能切实保护到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 2. 强化社会审计的真实力, 加强对审计公证性 的监督力度 ( 1) 改革审计师聘任制度, 实行审计赔偿责任。 实行股东选聘独立审计师, 即股东会通过竞标的方 式, 根据审计师的信誉和报价, 决定审计师的人选, 聘期 5 年。由 公司股东会和审 计师签订责权 利合 约, 实行审计赔偿责任。如果因为审计师履行职责 不严, 或有意包庇, 由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共同承担 连带赔偿责任。 ( 2) 改革审计披露制度, 实行审计全面披露。改 革现行的审计报告披露的信息只限于财务报告, 只 就财务报告所涉及资料的真实性、 程序的合法性等 内容进行评价, 并不披露具体的过程以及与财务报 告相关但财务报告 没有涉及的内 容。实行审 计过 程、 结果的全面披露, 让股东和债权人了解审计的对 象和证明过程。 ( 3) 完善会计审计程序, 实行独立董事负责。完 善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程序, 规定由独立董事组成 审计委员会, 负责独立聘请或解聘审计机构, 不受高 级管理人员的干预、 监督内部审计、 沟通协调内外部 审计机构的工作, 加强内外部审计机构的沟通, 与监 事会共同担负起对公司财务报告的监督职责。为保

障审计委员会恰当地执行其职责, 应在公司章程中 明确审计委员会的职责, 并在年报和股东大会报告 中及时披露章程的内容及其执行情况, 真正发挥审 计对财务报告和经理人行为的监督作用。 3. 强化公司内部的监控力, 加强对会计报告披 露的控制力度 ( 1) 实行独立监事制, 确保监事会作用。要通过 公司规章制度保证董事会、 监事会、 经理正常执行业 务的权力。实行从企业外部聘请独立监事, 更好地 发挥监事的监督作用。 ( 2) 实行行业协会制, 强化企业自律。健全企业 的自律机制, 发展行业协会, 由行业协会负责本行业 制度的制定和自律事务的管理工作。通过行业协会 对本行业竞争手段、 经营作风进行严格监督, 维护行 业信誉, 鼓励公平竞争, 打击违法、 违规行为, 从而有 效遏制欺诈行为并提高欺诈被发现的概率。 参考文献:
[ 1] 汪 发元. 反不正当 竞争理 论与实 践[ M ] . 北京: 中 国言 实 出 版社, 2005, ( 3) : 10. [ 2] 徐 京耀. 上市公司 会计信息 披露 公开处 罚分 析[ J] . 会 计 之 友, 2007, ( 4) : 56. [ 3] 史 晓玉. 在基金证券公司任 职的前证监 会系统官 员[ N ] . 东 方早报, 2008- 07- 06.

责任编辑

杨萍


更多相关文档:

上市公司会计欺诈行为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上市公司会计欺诈行为的成因与治理对策_财务管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上市公司会计欺诈行为的成因与治理对策_财务管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

浅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欺诈; 原因; 手段及分析; 对策 ABSTRACT The capital ...4 4.4 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 ... 4 4.4.1 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分析及防范

的研究和我国上市公司欺诈的主要手段, 深入分析了我国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成因...· (一)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10) ···...

虚假财务报告成因及监管的理性思考

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及监管等 问题...而会计信息监管中存在的诸多误区是虚假财务 报告得以...自从证券市场发生了欺诈案开始,我国就加强了证券审计...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思考

主要围绕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缺失的原因,提出在会计监管体系中形成权力制衡,使...但近几年 频频发生的财务欺诈案,不仅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及对策探讨_经济学_高等...管理层舞弊通常经过精心设计并且事后极力隐瞒,注册会计...上市 前三年虚增收入 7.4 亿元左右进行了欺诈上市...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及其法律规制

本文对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对如何从 法律 制度层面规制 ...由于采用不同的会计政 策对公司的财务报告有很大的影响,从而为管理层操纵公司的...

虚假财务报告成因及监管的理性思考

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及监管等问题进行...而会计信息监管中存在的诸多误区是虚假 财务报告得以...自从证券市场发生了欺诈案开始,我国就加强了证券审计...

财务欺诈的原因及措施

财务欺诈的原因及措施_财务管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财务欺诈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财务欺诈的原因及措施 1·财务欺诈的概念 财务欺诈是企业欺诈的一种,美国注册会计师...

公司财务欺诈

公司财务欺诈_财务管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本科生课程论文封面课 程名 称经济...第3章 财务欺诈形成的原因 3.1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现代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

更多相关标签: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 财务风险的成因 | 房地产财务风险的成因 | 企业财务风险成因 | 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 财务危机成因开题报告 |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探讨 | 企业财务管理方法探讨 |


  本文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欺诈案的成因及其监管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6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aiwuguanlilunwen/146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6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