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财务管理论文 >

基于深沪两市A股经验证据的会计稳健性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4-10-10 10:45

【摘要】 会计稳健性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历来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通过回顾国内外研究文献发现,学者们对会计稳健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存在性、存在动因、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而研究其经济后果尤其是在投资领域的经济后果只是近两年才开始的。公司的投资行为是否合理,是否具有效率直接关系到公司股东的利益能否得到保护,关系到公司能否实现价值最大化。本文研究会计稳健性对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以期能为治理我国上市公司的不合理投资行为提供一条新思路,同时也为会计稳健性在企业投资领域的经济后果提供一些经验证据。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理论为指导,选择深沪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2009年到2011年三年的数据为研究依据,首先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合理性进行判定,然后使用连续三年累计非经营应计项目的相反数来衡量会计稳健性,分别检验会计稳健性对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的影响。另外,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进一步将投资过度组和投资不足组样本公司区分为国有股上市公司和非国有股上市公司,以验证第一大股东性质是否会影响会计稳健性作用的发挥。实证结果表明:(1)会计稳健性能够显著抑制企业投资过度行为的发生;(2)会计稳健性会导致企业投资不足行为的发生;(3)国有产权性质会减弱会计稳健性对企业投资过度的抑制作用,同时也能缓解会计稳健性对投资不足的负面作用。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分别从利益相关者、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及企业层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并结合本文的不足之处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对企业来说,投资就是其为了得到回报而进行的资本支出活动。企业投资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企业经济的影响极为重大,甚至可以说是左右了企业的经济命脉:从一个企业来看,高效率的投资能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仅表现在现金流充足,更重要的是盈利能力的提升,这与企业的长远发展都是息息相关的;从社会整体看,高效率的投资活动有利于社会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优化配置,不仅能够增加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同时能够起到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的投资活动都是有效率的。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非效率投资的现象都非常普遍。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将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归结为两类,一类是投资过度,另一类是投资不足。而大多数的研宄认为投资非效率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委托代理问题。由于非效率投资行为会损害股东、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进而对公司价值造成损害,所以,寻求治理非效率投资的有效措施就成了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稳健性又称为审慎性或谨慎性,Basu(1997)认为它对会计实务的影响至少500年以上。作一项最古老且最深入人心的会计计量原则稳健性不仅是一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同时也是一项公司治理的有效机制作为近年来会计学者研宄的热点,根据定义,稳健性强调的是对资产、收益、费用以及负债等发生、记录、确认的客观描述。在与“企业收入确认”相关的问题中,企业需要明确,只有确保与收入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且该经济利益的流入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而对于损失,应该及时确认所有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可见,同收入相比,会计稳健性对损失确认的及时性有更高的要求。

根据现有文献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公司治理机制、盈余管理、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问题等角度展开对会计稳健性的研究,在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后我们发现,会计稳健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首先,会计稳健性具有信号传递功能,能够向外部投资者传达更稳健、更准确的企业财务信息,从而减少企业与其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并以此来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稳健的会计政策能够增强公司盈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进而缓解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最终降低公司由于逆向选择造成的外部融资成本,从而缓解投资不足的问题。其次,作为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通过提高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水平能够更好地帮助投资者监督企业内部管理者的行为、增加对管理层的约束程度、改变股东处于信息劣势的现状,从而使公司的代理冲突得到显著改善,进而减少由于错误的项目选择造成的投资过度的问题。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前面提到信息不对称问题和代理问题是造成企业非效率投资的主要原因,在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中,由于其具备相对健全的治理机制、信息披露机制,以及比较完善的投资者保护体系,会计稳健性能够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和代理问题,对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这一研究结论已被许多国外学者通过研宄加以证实。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较短,资本市场的成熟度同西方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投资者护体系也不及西方健全,此时在市场经济完善的发达国家中成立的“高水平的会计稳健性会限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的观点是否适用于我国呢?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本文拟采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通过实证方法检验会计稳健性与企业投资效率的相关性,为治理我国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寻求一个新的途径。

1.2.2研究意义

①理论意义

第一,以前学者对会计稳健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是否存在、如何形成、怎样合理量化等问题,很少涉及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的研究且其研宄多为规范分析,而本文恰好是从实证角度出发来研究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稳健性发展的现状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第二,以前对企业投资效率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两个角度:一是投入产出角度,即用投资利润率等指标来衡量企业的投资效率;二是企业财务目标的角度,从本质上来说,企业的财务目标和企业投资行为的出发点是相同的,两者都强调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不能提升企业价值的投资是毫无意义的。而本文是从会计稳健性角度切入研究企业的投资效率,这一视角在以前的研究中较少涉及,将现代投资理论的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②现实意义

正如之前所说,企业投资无论对企业自身还是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非效率投资行为的普遍存在又在时刻提醒我们所面临的残酷现实。“德隆系”的没落、“托普系”的消亡以及猴王集团的衰落都是由于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造成的,其很好的说明了企业非效率投资所带来的危害:从微观上看,非效率投资让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经营风险不断上升,企业价值也随之降低,同时也降低了外部投资者对企业投资的信心,从而增加了企业未来的融资和投资的难度;另一方面,非效率投资又会将影响从企业层面扩大到社会资源配置、国民经济增长等宏观层面中去,不利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如何解决企业的低效投资问题始终困扰着相关的研宄学者,而本文的研宄对于投资非效率问题的治理是非常必要的,能够为治理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开辟一个新的途径,因此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研究综述

 

通过本文的第一章,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面在第二章,我们将采用文献梳理法对相关的文献进行研究综述。这一章主要包括四个内容:首先,对国内外有关会计稳健性的研宄成果进行了总结归纳,包括会计稳健性是否存在、如何形成、经济后果以及如何计量四个内容。其次,从理论基础和计量方法两方面回顾了国内外有关投资效率的相关研宄。再次,对国内外有关会计稳健性和企业投资效率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与评述,分别考察了会计稳健性对企业投资过度行为以及会计稳健性对投资不足行为的影响。最后,根据前面归纳总结的内容,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研究评述。

 

2.1会计稳健性的文献回顾

2.1.1会计稳健性的存在性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有关会计稳健性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到目前为止,专家们得出一个一致的结论,即西方会计实务中普遍存在会计稳健性。

Watts(1993)作为早期研究会计稳健性的学者,其研究主要围绕会计稳健性的存在原因及意义展开,他还试图采用实证方法检验会计稳健性,但是鉴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并未实现这一想法。Basu(1997)最早采用实证方法研究会计稳健性,他以多家美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最终发现企业盈余一般都会出现会计稳健性。由于Basu的会计稳健性计量模型为实证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工具,自1997年后,关于会计稳健性的实证研究逐步增多。Dwchow(1999)、Givply和Natarajan(2007)从不同实证模型出发验证了关于会计稳健性存在的观点。Holthausen和Watts(2001),Giner和Rees(2001)将研究视角跳出美国,证实了稳健性在其他国家会计实务中也是存在的,例如英国、法国等等。Pope和Walker(1999)研究发现实行不成文法系的国家的稳健性要低于成文法系国家。

同国外相比,我国学者对会计稳健性的研究起步较晚,仅有10年左右的历史。2003年,李增泉、卢文彬(2003)首次运用Basu(1997)提出的会计稳健性计量模型,以我国1995-2000年的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同“好消息”相比,我国上市公司对“坏消息”的敏感度更高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会计稳健性,从此揭幵了我国会计稳健性研宄的序幕。陈旭东和黄登仕借鉴模型,对会计稳健性进行了分年度、分行业度量,结果发现: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逐渐健全,自上世纪末期起,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呈现出愈来愈强的发展趋势,到了本世纪初期,这些公司的会计稳健性逐渐有了行业的区分,制造业企业是具备会计稳健性的行业特征最显著的企业。虽然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会计稳健性,但是也存在少数质疑的声音。比如,李远鹏和李若山在研宄企业稳健性时对企业类型依照经营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我国很多企业表现出的稳健性是亏损的公司“洗大操”造成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稳健性曲晓辉和邱月华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他们以2001-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通过实证研宄发现:新会计制度的出现大大提升了企业的会计稳健性程度,然而从本质上看,这种稳健性是通过管理层操纵利润来实现的,并不能代表真正的稳健性。

 

2.2投资效率的文献回顾

2.2.1投资效率的理论基础

目前,不少学者将投资效率的关注点集中在研宄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上。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当资本市场并非完全有效时,对管理者、股东和债权人来说,由于其目标的不一致性使其在利益分配方面不能达成一致,由此引发了冲突,这也是企业产生资金配置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委托代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的管理层“帝国建设”假设,该假设对由于委托代理问题导致的企业投资过度行为进行了机理分析。根据的观点,当一个企业在日常经营中自由现金流较充足时,管理层不是将多余现金作为现金股利发放给投资人,而是为了满足自身私利进行“帝国建设”行为,以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进而可能导致投资过度行为的产生。

关于代理问题引发的投资不足现象,Jensen和Meckling(1976)的研究给出了相关解释。他们从股东一债权人的角度出发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股东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倾向于选择收益与风险均很高的项目进行投资,如果获利,那么绝大部分利益都会分给股东,债权人是不能参与公司超额盈余的分配的,如果负债股东作为有限责任人,债权人就会承担大部分损失,由此可见,股东和债权人在责任承担和收益分享上是不对等的。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债权人将会以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为代价进行投资,这将直接导致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为了使企业的融资成本不至于过高,管理者不得不放弃某些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从而可能导致企业出现投资不足现象此外,Ross(1973)认为,一些风险厌恶型管理者考虑到代理问题和风险承担问题,会对投资行为持消极保守的态度,从而使企业出现投资不足现象。

②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在资本市场中,同外部投资者相比,上市公司是信息强势的一方,能够完全掌握其经营状况的信息。当二者在公司的经营能力、财务情况等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时,便会导致公司价值无法被真实有效地传递给外部投资者,从而引发非效率投资问题。

 

第三章概念界定、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20

3.1概念界定.....20

3.1.1会计稳健性........20

3.1.2投资效率......20

3.2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21

3.2.1会计稳健性与投资过度.......22

3.2.2会计稳健性与投资不足........24

第四章研究设计...........26

4.1会计稳健性的变量设计及模型构建..........26

4.2投资效率的变量设计及模型构建........27

4.3会计稳健性与企业投资效率关系模型的构建.......28

4.4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30

第五章实证检验及结果.........31

5.1描述性统计分析......31

5.2预期投资模型的实证分析.........32

5.2.1预期投资模型变量的相关性分析.........32

5.2.2预期投资模型的回归分析......33

5.2.3回归残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34

 

第五章实证检验及结果

 

在前面几章的理论分析以及建立的相关计量模型的基础上,下面我们将采用EXCEL、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相关实证分析。这一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利用统计性软件分析模型中用到的相关变量,以便于对会计稳健性与非效率投资的相互关系有全面的了解;然后通过预期投资模型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找出影响下一期预期投资的变量,并通过预期投资模型的残差分析比较我国企业投资过度与投资不足行为的普遍性与严重性;最后将会计稳健性与企业非效率投资联系起来,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考虑了最终控制人性质这一因素,通过对所建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以期研究最终控制人性质不同时,会计稳健性对企业投资效率关联程度的变化。

 

5.1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3是本文涉及到的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本文的因变量预期新增投资的取值区间为2010-2012年,其余变量涉及的数据区间为2009-2011年。根据表的数据显示,新增投资变量力的均值为0.0709,其中,比均值大或与均值相等的有1248个,占样本总量的35.86%,比均值小的有2232个,占样本总量的64.14%。此外,预期新增投资为负数的企业有118家,新增投资的均值0.0709明显大于其中值0.0478,这些数据说明:从公司数量来看,我国有六成公司的新增投资水平小于市场平均水平;但从投资规模来看,虽然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公司数量较少,但这些公司的新增投资规模均较大。变量会计稳健性指数的均值和中值均大于0,其分别为0.0164和0.0272,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普遍表现出稳健性的特征。变量代表的是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类型,从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有2116家,占到了样本总量的60.8%,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仅1364家,占样本总量的39.2%,这说明在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仍占主导地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研究结论及未来展望

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重点探讨了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问题,以明确是否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水平来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研究时,本文以我国年沪深两市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分别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与投资过度、会计稳健性与投资不足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同时加入最终控制人性质这一因素,以研究不同类型的最终控制人对会计稳健性与企业投资效率关系的影响差异。经研究,本文认为会计稳健性能够对企业的投资效率产生影响,具体来说可得出以下几个研究结论:

①对于投资过度类企业,会计稳健性能够遏制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且该制约作用在非国有控股企业中更明显。

无论是在全样本中,还是在划分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分组样本中,会计稳健性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均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见,会计稳健性能够通过降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差异和解决代理冲突来有效遏制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发生。同时,加入最终控制人性质这一变量后我们发现:在将全样本划分为国有控股上司公司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后,虽然会计稳健性对于投资过度均有制约作用,但该制约作用在非国有控股企业中更显著。

②对于投资不足类企业,会计稳健性会加剧企业的投资不足行为,且这种加剧作用在非国有控股企业中更明显;

对于国有控股企业而言,会计稳健性指数与投资不足的回归系数虽然为正,但并不显著;而对于非国有企业和全样本而言,会计稳健性与投资不足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会计稳健性对非国有控股企业投资不足的恶化作用要远远大于国有控股企业。也就是说,当公司的最终控制权人为国有控股企业时,会计稳健性与投资不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会被削弱。

③从总体来看,会计稳健性能够发挥积极的治理作用,改善企业的投资效率;

综合前面两个结论,当企业非效率投资类别不同时,会计稳健性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一方面,对于投资过度类企业,会计稳健性能够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降低代理成本来约束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另一方面,对于投资不足类企业,由于过于重视稳健性的要求,使得一些保守型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过于保守,即使有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也不敢贸然投资,因而可能会加剧企业的投资不足行为。但是,我们前面也提到,对于我国这样处于经济增长阶段的新兴市场国家,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由于预算软约束问题的存在,使得其经营资金较为充裕,在投资时较少受到稳健性的制约;再加上国有企业作为国民发展的中坚力量,还承担着保障财政收入、创造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的责任,所以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更易发生投资过度问题。总之,从发生概率来说,投资不足的发生率要远远高于投资过度,然而后者的危害却是远远大于前者的。因此,在企业非效率投资中,虽然投资不足所占的比重较大,但投资过度的规模和程度却更为严重,因此稳健性更多的发挥的是制约企业投资过度的积极作用。因此,从整体上看,会计稳健性还是能够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的。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9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aiwuguanlilunwen/9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c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