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_《安徽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合肥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安徽大学》 2013年
合肥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
王梦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现代国家的城市也开始转型。一些城市已经率先提出建立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并着手实施创新行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大关,也促使中国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想法。 中央政府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之后,地理位置靠近东部的安徽省逐步受到重视。皖江城市带设立后,安徽省更需建立大的城市群,强化集聚效应,增强增长极作用。2010年1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合肥成为全国第二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必将成为目前合肥发展的首要选择目标之一。与此同时,合肥若能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强化领导作用,也必将在整个创新过程中,具有激励和辐射作用。 合肥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对于合肥保持在区域内聚集、整合以及推动持续的创新有着积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分析城市创新能力及其内在要素,对各级政府积极治理城市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本文认为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创新企业、创新产出、创新效率等五个方面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它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一般体现在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对外开放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等方面。不仅如此,本文根据合肥具体情况,指出合肥进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即:合肥城市创新战略要与国家战略基调相一致,体现现时性,体现城市定位,实现战略集成,突出搭建创新平台,完善资本市场。 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主要把握以下原则: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根据《2011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以及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本文以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创新企业、创新产出、创新效率五个方面,共13个指标作为评价依据,构建了综合评价城市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并通过计算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获得了每个指标的权重,确立了具体评价模型。然后,本文以包括合肥市在内的安徽省16个市为评价对象。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采取阙值法中的Z-score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最后进行了综合评价值的运算,并对各个城市的创新型建设进行了综合排名,并加以分析。由分析可得到合肥拥有较高的创新能力。究其原因,从准则层方面看,主要是因为合肥在创新资源和创新投入两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在创新企业、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方面也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从具体的指标层方面看,主要是因为合肥在每百万人口在校学生数、人均GDP、RD经费支出与GDP比例和基础研究支出占RD经费支出比重四个方面处于第一。 根据安徽省各市创新建设情况、合肥和国内主要创新型城市建设对比分析以及国际主要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经验,本文认为城市创新是一种全方位、全社会参与、全过程联动的城市整体创新。 总的来说,合肥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环节。第一,培育创新主体。企业是最具有创新冲动的社会经济细胞,理所应当地成为创新的主体。第二,建立创新机构、构建城市网络。创新机构让具有不同知识和理念的人汇集在一起,让思想碰撞。创建城市网路,有利于城市企业和其他主体之间的互动学习、合作和创新。第三,设立创新基金。合肥市政府需要加大对支柱产业领域的共性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的投入,引导企业增加对支柱产业领域核心技术的基础性研发投入,以期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第四,培养与吸引创新型人才。科学技术创新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合肥需要在人才竞争上多下功夫。第五,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技术基础,推进知识产权的商业化与产业化是建设创新型城市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99.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蒋晓岚;;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内实践和基本模式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0期
2 赵峥;;国外主要创新型城市发展实践与借鉴[J];决策咨询;2011年01期
3 朱孔来;张莹;花迎霞;李静静;亓庆亮;王琳娜;;国内外对创新型城市评价研究现状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06期
4 王瑞文;张嘉;;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人才创新资源的聚集[J];科学管理研究;2011年01期
5 范柏乃,单世涛,陆长生;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筛选方法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年06期
6 王程韡;;反思创新型城市:以印度硅谷班加罗尔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1年04期
7 张厚明;张燕;;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 以制度创新促科技创新——深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市场;2010年13期
8 胡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经验和途径[J];中国软科学;2007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元凤;创新型城市的综合评价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贺莉;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锋;梅琳;;区域经济发展与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焦玮;张翔;;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徐英;;贵州省县域经济差距及其演化的产业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0期
4 王学勇;;江苏省县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和空间格局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5 冯利萍;千庆兰;;东莞市镇区综合发展水平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6 程进;陆林;;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7 胡建国;;制度创新:安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徐蕾;刘学敏;;论“资源优势陷阱”效应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J];北方经济;2008年10期
9 袁畅彦;;东北林区产业选择分析[J];北方经济;2008年16期
10 孙雨辰;卢戎;;上海市大浦东背景下镇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研究——以浦东新区北蔡镇为例[J];北方经济;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守华;;苏州市及周边地区创新软环境对提高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启示[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2 魏后凯;;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对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的新思考”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3 王叶军;;后危机时代京津冀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基于京津冀都市圈的实证研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杜跃平;王开盛;;创新文化与技术创新[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5 陈永国;;建设沿海经济隆起带的理论思考[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6 秦耀辰;张丽君;;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进展[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7 徐亮;王江平;;区域经济结构与高职院校的专业开发[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罗清和;朱黎冰;;关于深圳建设自由港的思考[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贾秀娥;;论述地方政府在构建增长极中的作用及启示[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吴传清;;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术语、权属和商标保护模式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静;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徐敬俊;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暨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陈泽浦;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夏咏;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业经贸合作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6 苏建兰;云南松茸产业链经济学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刘志荣;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形成、运作机理与评价[D];暨南大学;2010年
8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梁隆斌;东亚货币一体化的经济基础扩展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小冉;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林丽萍;海峡西岸经济区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关系实证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业产业化及特色空间布局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王瑞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增长极的培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张岚;黑龙江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李宠华;白银市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7 唐宁;中国融入中日韩经济圈效应探讨:发展中大国经济一体化理论视角[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张志良;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蒋华夏;长江三角洲城市竞争力变化趋势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孙丽果;南京市物流产业竞争力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利忠,刘思峰;灰色聚类分析法评价城市创新能力[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顾瑜婷;梅强;;城市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审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07期
3 陈平;;印度班加罗尔信息产业集群研究[J];商业研究;2007年11期
4 申锦标;吕跃进;;一种基于向量贴近度的组合赋权方法[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5 韩江波;蔡兵;;创新型城市:核心要素模型和国外案例研究[J];创新;2008年04期
6 张项民;;创新人才研究的理论综述与展望(下篇)[J];中国人才;2010年13期
7 杨小迪;华颖;;全球化对创新型城市发展的要求与挑战——以美国传统工业城市匹兹堡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2期
8 唐礼智;;硅谷模式的模仿与创新——以新竹和班加罗尔为例[J];城市问题;2007年10期
9 代明;王颖贤;;创新型城市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年01期
10 韩轶,唐小我;一种新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优化选择思路[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万星;水电科学中若干新方法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2 杨冬梅;创新型城市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贺莉;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2 谢攀;创新型城市指标评价体系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3 邱丹;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福建分院[J];福建建筑;2010年05期
2 ;城市建设研究院[J];中国科技产业;2011年07期
3 ;城市建设研究院[J];中国环保产业;2011年07期
4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J];城乡建设;2012年07期
5 张卫东,,付天智;肩负时代重托 促进和繁荣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中国投资学会城市建设研究会成立大会纪实[J];中国房地产金融;1995年05期
6 ;中国投资学会城市建设研究会1995-1997年度工作规划[J];中国房地产金融;1995年05期
7 王艳;;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09期
8 ;北京园林学会团体会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研究所[J];北京园林;2006年04期
9 王仁祥;邓平;;金融支持武汉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J];财会月刊;2008年18期
10 ;本期聚焦:适老型城市建设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蒲亚鹏;刘勇智;;基于系统论视角的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研究[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2 包芳;孙婧;王旭;;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3 刘敬民;邹骥;周景博;李海萍;;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总报告[A];2005课题调研成果汇编[C];2005年
4 ;前言[A];2005课题调研成果汇编[C];2005年
5 文琦;;水资源约束下的银川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通讯员 姚金鹏;[N];赤峰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魏广悦;[N];佳木斯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秉荣;包头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东花;太原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D];中北大学;2008年
2 齐炎;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3 李彦苹;石家庄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梦;合肥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5 陈明;福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6 米玛;西藏拉萨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罗会永;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8 马倩;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俏丽;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10 孙磊;哈尔滨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合肥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3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23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