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寒地建筑创作探索
本文关键词:基于共生理论的寒地建筑创作探索 出处:《建筑学报》2014年S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寒地建筑 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 人文环境 共生理论 共生设计
【摘要】:将共生理论引入到寒地建筑设计的研究领域,探索寒地建筑与环境共生系统的建构理论与方法;并通过设计实践,探讨基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共生设计策略,为创造一体化互惠共生的寒地建筑与环境共生系统提供方法指引。
[Abstract]:The symbiosis theory is introduced into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cold reg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theory and method of symbiotic system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in cold region are explored. Through the design practi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ymbiotic design strategy based on natural environment, artifici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environment, which provides the method guidance for creating the symbiotic system of cold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分类号】:TU24
【正文快照】: 在我国寒冷地区,由于气候恶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建设方面的问题较多。比较典型的表现是在建筑设计中缺乏对东北寒地地域和气候的分析与研究,缺乏针对性、适应性强的技术措施[1],缺少对寒地特殊地域文化的挖掘与回应。2011年,我国政府发布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良镛;21世纪建筑学的展望——“北京宪章”基础材料[J];建筑学报;1998年12期
2 陈剑飞;毕冰实;梅洪元;;城市缝隙的建筑表达[J];建筑学报;2007年05期
3 梅洪元;张向宁;林国海;;东北寒地建筑设计的适应性技术策略[J];建筑学报;2011年09期
4 郑时龄;黑川纪章共生思想的哲学基础[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3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家联;谈旧城商业区改造存在的问题[J];安徽建筑;2001年06期
2 陈剑飞,张向宁;多元聚合 有机共生——会展建筑形式创作[J];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02期
3 孙澄,吕飞;当代建筑功能内涵的智能取向[J];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03期
4 袁松亭;为科学家创造宁静、优美的工作环境——析中国科学院科学岛建设规划[J];规划师;2003年04期
5 曹伟;李晓伟;;整合建筑技术教育与实践[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年01期
6 姚鲲;;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从“新陈代谢”到“共生”[J];轻工科技;2013年03期
7 侯振强;张文新;;走向未来城市[J];北京规划建设;2013年04期
8 蔡亮;;共生性国际体系与中国外交的道、术、势[J];国际观察;2014年01期
9 赵斌;朱爱芳;张信波;;社会共生理论视域下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剖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年11期
10 蔡亮;;共生性国际体系的优化与“和平中国”理念的建构[J];创新;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洲;;见山是山?见水是水?[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湘蓉;基于绿色交通构建低碳枢纽[D];天津大学;2011年
2 卢峰;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3 黄丹麾;当代西方生态建筑的美学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4 李辉;城市公共空间的绿色建筑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郝曙光;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朱怿;从“居住小区”到“居住街区”[D];天津大学;2006年
7 冯维波;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8 夏博;上海高层住宅建筑节能控制方法与技术策略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9 张向炜;新时期中国建筑思想论题[D];天津大学;2008年
10 赵群;太阳能建筑整合设计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鲜;丽江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地域主义及其批判[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李忠宏;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共生”策略初探[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3 陈幸夫;文化建筑综合体内部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罗丹;城市滨水建筑外部空间的地域性表达[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王冀曼;水网城市滨水空间更新设计研究初探[D];重庆大学;2010年
6 成峗;胶东地区室内设计中地域性表达方式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7 肖晶;对和顺惊奇之源的理论诠释[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8 付晓宇;基于审美视角下文化建筑的象征手法及其设计元素[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9 刁真;济南市老城区高层建筑发展评价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2年
10 朱怿;泉州传统居民基本类型的空间分析及其类设计研究[D];华侨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CliffHague,刘宛;伊斯坦布尔之路:“人居Ⅱ”大会对规划师和建筑师的挑战[J];国外城市规划;1998年02期
2 王小东;梅洪元;徐千里;曾坚;;基于地域性建筑创作实践的思辨与展望[J];城市建筑;2008年06期
3 吴良镛;关于建筑学未来的几点思考(上)[J];建筑学报;1997年02期
4 吴良镛;关于建筑学未来的几点思考(下)[J];建筑学报;1997年03期
5 梅洪元;张向宁;朱莹;;回归当代中国地域建筑创作的本原[J];建筑学报;2010年11期
6 陈剑飞;;多义空间演绎会展经济 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设计[J];时代建筑;2007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洪钦;;从道家思想看建筑共生理论[J];山西建筑;2008年12期
2 罗培根;王宁宁;;和谐共生理论与“远东一家人”模式探析[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9年04期
3 李南;王旭辉;韩国s,
本文编号:14175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417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