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锚索锚固段荷载传递解析算法
本文选题:预应力锚索 切入点:荷载传递机制 出处:《岩土力学》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锚固是岩体工程增稳的主要措施,对充分发挥岩体的自承潜力,调节和提高岩体自身强度和自稳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锚固工程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目前锚固机制、设计理论以及计算方法都不够完善。现有的锚固段荷载传递解析解存在两大难题,一是没有反映锚固段应力变化过程,随着荷载不断加大,接触面是逐渐被破坏,剪应力的峰值将由端口逐渐向内转移;二是在端口处是一个应力奇异点,难以很好地解决。通过对当前多种锚固段荷载传递解析解的适用性及局限性进行分析归纳,指出应将锚固段应力分布划分为弹性、塑性和破坏3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应力分布形式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在此基础上,基于传递系数,针对沿锚固段剪应力呈非均匀性分布形式,提出了一种能反映这3个阶段变化规律的荷载传递解析公式,获得了锚固段剪应力和轴力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对各解析解方法求出的临界锚固长度进行了算例对比,证实所提算法是合理和有效的。该算法适用于预应力锚索锚固段工程设计。
[Abstract]:Anchorage is the main measure to increase the stability of rock mass engineering.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exerting the self-bearing potential of rock mass, regulating and improving the strength and self-stability ability of rock mass,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anchoring engineering itself. As a result, the current anchoring mechanism, design theory and calculation method are not perfect. There are two problems in the existing analytical solution of load transfer in Anchorage section, one is that it does not reflect the stress variation process of Anchorage section, an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load, The contact surface is destroyed gradually, the peak value of shear stress will gradually transfer from the port to the inside, and the second is that there is a stress singularity point at the port. It is difficult to solve this problem very well. By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applicability and limitation of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of load transfer in various anchoring section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of anchoring section sh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elasticity, plasticity and failure.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forms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stages and cannot be generalized. On this basis, based on the transfer coefficient, the shear stress distribution along the Anchorage section is non-uniform. An analytical formula of load transfer which can reflect the variation of these three stages is put forward,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hear stress and axial force in Anchorage sec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obtained. The critical anchoring length calculated by each analytical solution method is compared with that of other analytical solutions. It is proved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and it is suitable for the engineering design of prestressed anchor cable anchoring section.
【作者单位】: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079109) 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自主基金项目(No.20102060101000058)
【分类号】:TU47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罡,林荫;用Mindlin应力解求单桩沉降的方法[J];地下空间;2001年03期
2 尤春安;全长粘结式锚杆的受力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03期
3 张发明,刘宁,赵维炳;岩质边坡预应力锚固的力学行为及群锚效应[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S1期
4 张端良,董燕军,唐乐人,胡毅夫;预应力锚索锚固段周边剪应力分布特性的弹性理论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S2期
5 张洁,尚岳全,叶彬;锚杆临界锚固长度解析计算[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7期
6 尤春安;战玉宝;;预应力锚索锚固段界面滑移的细观力学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10期
7 蒋忠信;拉力型锚索锚固段剪应力分布的高斯曲线模式[J];岩土工程学报;2001年06期
8 张季如,唐保付;锚杆荷载传递机理分析的双曲函数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02年02期
9 蒋良潍;黄润秋;;Mindlin位移解推求锚固段侧阻力分布方法中的奇异性问题[J];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09期
10 吴延峰;张敦福;张波;朱维申;;拉力型锚杆锚固界面剪应力分布偶应力理论分析[J];岩土力学;2013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永;何思明;李新坡;;预应力锚杆作用机制的进一步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2 方从严;;基于差分法的锚固体抗拔机理的分析[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3 吴志刚;梁敏莲;;浅谈屈服式锚杆及其应用[J];安徽建筑;2007年01期
4 刘霁;陈建宏;周智勇;;预应力锚索-地梁结构在岩体中传力规律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年01期
5 张发明,陈祖煜,刘宁,赵维炳;确定预应力锚索设计参数的优化方法[J];地下空间;2001年04期
6 曹国金,姜弘道,张建斌;锚固技术的支护机理和试验分析研究动态[J];地下空间;2002年01期
7 杨旌,胡岱文,张永涛;桩土共同作用机理的初步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2004年03期
8 梁发云;李镜培;;刚性承台下垫层-桩-土相互作用的近似解析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9 范宇洁;万胜武;;预应力锚索有效锚固长度和极限抗拔力的计算[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10 陈国周;贾金青;;拉力型锚杆应力分布的非线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阳;李同春;;均质土坡抗震稳定安全度拟静力分析方法探讨[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2 朱训国;杨庆;栾茂田;;隧道围岩中全长注浆岩石锚杆的应力分布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国周;贾金青;;锚杆与土体界面渐进破坏的解析解[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陶春胜;叶勇;林娟娟;郑炜;张雷;;预应力锚索防治高边坡地质灾害应用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彭小平;邵宗强;;小寨特大桥边坡锚索预应力监测[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立川;安三虔;梁永丰;;锚固工程在秭归县聚集坊桥头危岩体治理工程中的施工技术[A];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文集[C];2005年
7 曾华明;李祺;岳向红;;张拉荷载下砂浆锚固岩石锚杆的力学分析[A];2007'湖北·武汉NDT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彭鹏;单治钢;董育烦;;基于FLAC~(3D)的卡拉水电站左岸边坡稳定性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贺若兰;张平;李宁;刘宝琛;;公路边坡中锚杆抗拔试验的数值分析[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10 叶根飞;;锚杆锚固段孔壁界面应力分布规律研究[A];西部矿山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同彬;深部岩石蠕变特性试验及锚固围岩变形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张选利;柔性注压锚杆锚固特性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叶红;风化岩体中压力型锚索锚固机理与设计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马海春;锚固洞室抗爆能力现场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王晓东;古代夯土建筑动力响应及抗震保护[D];兰州大学;2011年
6 谭捍华;类土质边坡稳定性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7 刘思思;基桩自锚静载测试技术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朱志刚;北京双大路碎裂岩质滑坡灾变机理及控制技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喻军华;岩质高边坡开挖与支护过程分析[D];浙江大学;2003年
10 肖世国;岩石高边坡开挖松驰区及加固支挡结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司友深;膨胀岩膨胀特性及抗剪强度参数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杨滢涛;金属锚杆端锚状态下的动测度量参数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孟俊仓;高强微膨胀预应力锚固技术在岩质边坡中应用的受力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宇佳;端部扩大型锚杆受力机理的现场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穆伟刚;盘式锚杆破坏机制的试验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6 周密;盘式锚杆破坏机理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7 许德;预应力锚杆加固基坑的稳定与变形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徐雪飞;预应力锚固技术在水工重力坝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宇翔;交河故城崖体锚杆加固数值模拟与设计参数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曹杰;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数值模拟及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罡,林荫;用Mindlin应力解求单桩沉降的方法[J];地下空间;2001年03期
2 张培胜;阴可;;拉力型锚杆锚固段传力机理的全过程分析方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3 孔宪宾,佘跃心,李炜,汪洪武;土──锚杆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J];工程力学;2000年03期
4 陈广峰,米海珍;黄土地层中锚杆受力性能试验分析[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5 杨乐;吴德伦;许年春;;偶应力理论的层状岩体洞室数值模拟[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6 黄福德;层状岩质高边坡预应力群锚加固机理研究[J];水力发电;1996年08期
7 杨敏,王树娟,王伯钧,周融华;使用Geddes应力系数公式求解单桩沉降[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8 程良奎;岩土锚固的现状与发展[J];土木工程学报;2001年03期
9 李宁,赵彦辉,韩?;单锚的力学模型与数值仿真试验分析[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10 郑全明;拉力型土锚最优长度及最大极限承载力的确定[J];西部探矿工程;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顾金才;沈俊;陈安敏;明治清;;预应力锚索加固机理与设计计算方法研究[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世国,周德培;非全长粘结型锚索锚固段长度的一种确定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9期
2 向兵;白波;;拉力型锚索锚固段长度的一种确定方法[J];交通标准化;2009年13期
3 程云;李文娟;;预应力锚索锚固段应力有限元分析[J];路基工程;2013年06期
4 刘玉堂;庞有超;白彦光;;预应力锚索锚固段长度的确定方法[J];预应力技术;2006年05期
5 邹德兵;刘麟;;内锚固段长度计算公式比较研究[J];人民长江;2012年05期
6 蒋忠信;拉力型锚索锚固段剪应力分布的高斯曲线模式[J];岩土工程学报;2001年06期
7 洪海春;胡毅夫;刘志明;蔡耀军;;预应力锚索锚固段剪应力分布与锚固段长度研究[J];岩土力学;2006年S2期
8 谢永彰;;工作状态下锚杆的变形分析[J];公路与汽运;2006年03期
9 谯春丽;刘会娟;罗一农;;桩锚固段(锚固点)对桩稳定性的影响[J];四川建筑;2010年01期
10 邹金锋,李亮,阮波;弹性状态下锚杆位移变形分析[J];中国铁道科学;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饶枭宇;预应力岩锚内锚固段锚固性能及荷载传递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冯金健;锚固系统应力传递规律及内锚固段设计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叶鹏;半坡桩锚固深度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3 许绍帅;有限元数值模拟法研究预应力锚索锚固段应力分布规律[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王庆芝;拉力型锚索荷载传递规律及设计方法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朱宏伟;锚索自由段嵌固深度设计和确定的理论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804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580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