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支撑滞回性能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钢管支撑 切入点:钢管混凝土支撑 出处:《建筑结构学报》2015年11期
【摘要】:为了研究钢管截面形状、宽厚比和内填混凝土对钢管支撑屈曲模式、滞回性能和断裂延性的影响,对4个空心和4个内填混凝土无缝钢管支撑试件进行了低周往复静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冷挤压工艺改变了方钢管角部的材料性能,其断裂延性不如圆钢管,建议优先选用圆钢管支撑。截面宽厚比(径厚比)越小,支撑的局部稳定性越好,根据试验结果给出了无缝钢管支撑的宽厚比(径厚比)限值,并与已有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填充混凝土后,支撑的初始受压刚度与整体屈曲荷载提高,但整体屈曲后的受压承载力和刚度几乎没有变化;内填混凝土会加剧支撑跨中的应变集中现象并降低支撑的断裂延性;由于方钢管对内填混凝土的约束作用比圆钢管弱,其断裂延性下降更为显著。当钢管的宽厚比较小时,建议采用空心钢管支撑。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teel tube section shape, width to thickness ratio and inner filled concrete on buckling mode, hysteretic behavior and fracture ductility of steel tube, The low cycle reciprocating static test of 4 hollow and 4 inner filled concrete seamless steel tube supporting specimens i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acture ductility of square steel tube is inferior to that of circular steel tube due to the change of material properties of square steel tube corner by cold extrusion technology. It is suggested that circular steel tube brace should be preferred. The smaller the section width to thickness ratio (diameter to thickness ratio) is, the better the local stability of the support is. According to the test results, the limit value of width to thickness ratio (diameter to thickness ratio) of seamless steel tube brace is given. The initial compressive stiffness and the overall buckling load of the brace are increased, but the compressive bearing capacity and stiffness of the bracing are almost unchanged after the whole buckling. The phenomenon of strain concentration in bracing span will be increased and the fracture ductility of bracing will be reduced. Because the constraint of square steel tube on inner filled concrete is weaker than that of circular steel tube, the fracture ductility will decrease more obviously. When the width and thickness of steel tube are small, Hollow steel pipe bracing is recommended.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J09B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8275)
【分类号】:TU398.9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庆志;钢支撑及少支撑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远兵,王三会;两种简易可行的砖墙托换梁[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2 卢林枫,顾强,苏明周,申林,胡天兵;交错桁架典型节点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5期
3 周俐俐;袁雪峰;王亚莉;;钢结构设计中的一些问题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1期
4 李强年;方有珍;王志豪;;广告牌钢构架的力学性能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1期
5 林贤根;盛尔迈;;双轴与单轴对称工字钢长梁的优化设计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6 傅光耀;王浩;;薄钢铺板对平台主梁变形影响的试验研究和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7 熊义泳;刘在今;罗吉祥;;型钢截面拉弯构件的一种简化计算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8 占玉林;赵人达;毛学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中剪力连接件承载力的比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6期
9 付涛;刘永健;;交错钢桁架体系的腹杆布置及其截面形式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6期
10 李国强;侯和涛;;钢框架柱平面内整体稳定验算改进建议Ⅰ:实用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国周;;从钢结构设计规范变化看中国钢结构进展[A];中国钢结构协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暨2004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燕芹;张海宾;;钢结构在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探讨[A];中国钢结构协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谢楠;王勇;;超高模板支架的极限承载能力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7年
4 郑宏;杨飞颖;张维刚;;两侧加劲钢板深梁的弹塑性屈曲分析[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5 刘阳冰;郭冰;刘晶波;;组合梁-方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分析[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6 罗永峰;李时;郭小农;苏慈;沈祖炎;汪大绥;;上海南站屋盖钢结构分析[A];第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宋杰;周学军;;门式刚架梁柱节点域腹板高厚比限值的讨论[A];第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秦雅菲;张其林;;冷弯薄壁型钢住宅墙柱体系设计方法及数值分析[A];第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武胜;张素梅;;冷弯卷边槽钢构件的规范设计方法及比较[A];第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吴锋;陈志华;;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SRC结构梁柱节点构造的研究设计[A];第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坚;基于结构极限承载力的轻型钢框架结构的计算理论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2 卢林枫;钢结构错列桁架体系结构分析与设计方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3 周天华;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及承载力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4 戴绍斌;钢框架—混凝土筒住宅结构性能与配套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5 刘建民;大型混凝土施工模板结构体系控制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6 张磊;考虑横向正应力影响的薄壁构件稳定理论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05年
7 黄金桥;钢结构弹塑性动力学及抗震设计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蔺军;大跨度葵花型空间索桁张力结构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熊伟;大跨度张弦桁架形态优化及竖向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10 霍静思;火灾作用后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力学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岭;帽形中间加劲肋的加劲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2 刘华琛;冷弯薄壁型钢轴心受压构件在残余应力影响下的整体稳定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3年
3 夏冰青;轻钢龙骨复合承载体系结构性能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4 郑冰心;门式刚架轻钢结构节点性能和设计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5 谢小松;半刚接钢框架的抗震性能研究及工程应用[D];福州大学;2004年
6 陈海啸;T形截面梁的局部屈曲以及局部和整体弹塑性相关屈曲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7 陈兴刚;鸟巢形网架结构的静动力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刘书江;格构式压弯构件平面内稳定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9 张帆;水泥厂窑尾结构体系的性能与设计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10 郭丽峰;轻钢密立柱墙体的抗剪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叶列平;陆新征;马千里;汪训流;缪志伟;;混凝土结构抗震非线性分析模型、方法及算例[J];工程力学;2006年S2期
2 李国强,谢卫兵,沈祖炎;高层支撑钢框架弹塑性地震反应简化分析模型[J];建筑结构;1996年11期
3 郭彦林;江磊鑫;;型钢组合装配式防屈曲支撑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结构;2010年01期
4 沈祖炎,王革,李国强;交叉钢支撑滞回特性分析[J];上海力学;1992年03期
5 汤统壁;周云;杨波;;摩擦耗能器的类型与性能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J];世界地震工程;2008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玉虎;汶川地震典型框架结构震害分析和防倒塌对策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子文,龚永忠,于安林;Y型支撑钢框架耗能段滞回性能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2 陈以一,周锋,陈城;宽肢薄腹H形截面钢柱的滞回性能[J];世界地震工程;2002年04期
3 武振宇;高洋;;K型间隙方管节点滞回性能的有限元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9年01期
4 靳燕飞;邵永波;徐艳华;;主管管壁加厚型圆钢管T节点的滞回性能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10年02期
5 李君,张耀春;轴向受力钢构件的弹塑性稳定及滞回性能分析的有限元方法[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6 侯文景;武振宇;;板管连接方管节点滞回性能的有限元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10期
7 邵永波;李涛;;加强型完全叠接管节点滞回性能试验测试[J];工程力学;2011年12期
8 戎贤;齐晓光;李艳艳;;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滞回性能的试验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9 苏慧;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滞回性能非线性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1年04期
10 武振宇;陈鹏;王渊阳;;T型方管节点滞回性能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申林;苏明周;顾强;;位移加荷方式对支撑滞回性能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2 邵永松;;焊接T形支撑杆件滞回性能模型的模拟分析[A];第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3年
3 赵欣;吴迈;刘晓孟;;钢—混凝土组合梁滞回性能研究[A];第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婷;赵楠;聂建国;张勇;马凯;;型钢混凝土柱-钢桁架节点滞回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钢结构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5 郑宏;俞茂宏;顾强;;结构钢统一弹塑性本构模型及钢构件滞回性能的计算机分析[A];第二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连尉安;张耀春;;钢支撑滞回性能模拟及疲劳寿命评估[A];钢结构工程研究(五)——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黄晓宇;王铁成;杜喜凯;陈敖宜;;钢管混凝土柱滞回性能的试验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4年
8 李海锋;罗永峰;李德章;丁大益;;反复水平荷载作用下偏心常轴压箱形钢柱滞回性能的有限元模拟[A];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董磊磊;潘宏;杨晓东;;梁柱角钢连接的滞回性能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方有珍;顾强;;半刚接钢框架(柱弱轴)-内填RC剪力墙结构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丁玉坤;无粘结内藏钢板支撑剪力墙滞回性能及其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张扬;Y型矩形管节点滞回性能与应用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孙国华;半刚接钢框架内填RC墙结构滞回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4 颜鹏;刚性连接钢框架—内填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滞回性能及抗震设计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新洋;节能型蜂窝钢柱滞回性能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2 高洋;K型间隙方管节点滞回性能的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李靖;多支管T型矩形管节点滞回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4 Pak Victor;纵向板与方管焊接节点滞回性能的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5 陈博;弯矩作用下不等宽T型矩形管节点滞回性能的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6 周喜;圆钢管柱滞回性能分析[D];同济大学;2007年
7 孙昕;钢管结构主方支圆K型搭接节点承载力及滞回性能研究[D];宁夏大学;2014年
8 闫雁军;K型矩管强化节点静力及滞回性能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吴超;十字隔板焊接节点静力与滞回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10 陈鹏;轴向力作用下T型方管节点滞回性能的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610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661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