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变软化数学描述方法及其应用
本文选题:数学描述方法 切入点:应变软化 出处:《水利学报》2015年S1期
【摘要】:应变软化现象普遍存在于岩土本构规律中。对这种类型的演化,可通过增量构造曲线斜率的方法进行描述。具体做法是:首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定义一条初值为正、单调递减并最终趋与常值的参考线。其次令所描述曲线由坐标原点开始,其增量斜率由函数值与参考曲线函数值的差决定。通过这样的增量曲线构造,初始时所描述曲线函数值增加而参考曲线函数值减小,当二者相遇时所描述曲线函数值不再继续增加,随后所描述曲线因函数值大于参考曲线而减小,最终所描述曲线与参考线一起达到参考线的稳定常量函数值。这种应变软化型演化规律的描述方法隐含于超固结土的统一硬化模型中(UH模型)。同样利用这种描述方法,可以将UH模型的等向压缩描述扩展为对结构性土等向压缩特性的模拟。
[Abstract]:Strain softening phenomenon in geotechnical constitutive law. The evolution of this type, can be described by the method of incremental construction of the slope of the curve. The method is as follows: in the rectangular coordinate system defined in an initial value is monotonically decreasing and eventually trend with the constant reference to the second line. Describe the curve starting from the origin of coordinates, the incremental slope by the function value and the reference value of the difference curve function. Through the incremental construction of such curves, the initial description of curve function increases reference curve function value decreases, when the two meet described curve function value is no longer continue to increase, then described by function curve the value is greater than the reference curve decreases, finally described stability constant function curve and the reference line together to reach the reference line. A series of the value of strain softening method to describe the evolution of the type implied in overconsolidated soil In the hardening model (UH model), the equivalent compression description of the UH model can be extended to simulate the isotropic compression of structural soil by using this description method.
【作者单位】: 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272031,51179003)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8132042) 北方工业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金项目
【分类号】:TU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Generalized non-linear strength theory and transformed stress space[J];Science in China(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2004年06期
2 ;Asymptotic state behaviour and its modeling for saturated sand[J];Science in China(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2009年08期
3 ;UH model considering temperature effects[J];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1年01期
4 姚仰平;万征;秦振华;;动力UH模型及其有限元应用[J];力学学报;2012年01期
5 YAO YangPing;KONG LingMing;HU Jing;;An elastic-viscous-plastic model for overconsolidated clays[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3年02期
6 刘恩龙;黄润秋;何思明;;岩样变形特性的二元介质模拟[J];水利学报;2012年10期
7 刘文化;杨庆;唐小微;李吴刚;;干湿循环条件下不同初始干密度土体的力学特性[J];水利学报;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斌;张可能;许晶菁;阮永芬;;稳定渗流时基坑侧向水土压力计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1期
2 王忠艳;于远忠;李广才;李鹏飞;;砂土不同粒径对邓肯—张双曲线模型参数的影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3 赵鑫;陈学军;李晓红;朱志政;;不排水条件下基坑卸荷土体变形机理研究(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4 金杰;;实腹式单跨石拱桥空间受力性能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5 赵鑫;陈学军;李晓红;朱志政;;不排水条件下基坑卸荷土体变形机理研究(Ⅱ)[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6 郝福生;惠治鑫;;科里奥利力对黄河沿岸水体流失的影响及当前治理措施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7 ;3D contaminant migration model with consolidation dependent transport coefficients[J];Acta Mechanica Sinica;2012年01期
8 宋雅坤;郑颖人;赵尚毅;雷文杰;;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三维边坡中的应用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9 王凯;郑颖人;周小亮;王家海;王其洪;;钻孔灌注桩边坡支护变形规律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10 刘东升;张浪;刘山文;杨凯;;Mohr-Coulomb准则屈服概率解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冰;金佳旭;张春梅;;浑水入渗对尾矿坝孔隙压力分布的影响分析[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丁德民;马凤山;张亚民;王杰;郭捷;;高层建筑物荷载与地下水开采叠加作用下的地面沉降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3 杨永涛;张建海;王慧娟;徐元金;张志雄;项庆伟;;隘口沥青心墙坝坝基溶洞处理措施研究[A];2011四川省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4 黄小兰;刘建军;杨春和;何翔;;考虑泥岩软化特性的油藏渗流场与地应力场耦合分析[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5 武科;范庆来;王志云;;ABAQUS用户子程序在分析大型海洋结构物地基承载力特性中的应用[A];第三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杨光华;;地基沉降计算的新方法[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特邀报告[C];2007年
7 宋雅坤;郑颖人;雷文杰;;沉埋式抗滑桩机制模型试验数值分析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8 孔亮;惠治鑫;王燕昌;;基于旋转运动硬化理论的修正剑桥模型的改进[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9 徐辉;张光永;王靖涛;;黏土不排水条件下的应力路径损伤本构模型[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卢晓峰;丁勇春;;特殊类型基坑变形性状二维有限元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猛;煤矿深部开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试验研究及其控制技术[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刘浜葭;冻融和渗流耦合作用下风积土路基结构性演变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柳飞;模型试验中地基材料粒径与基础尺寸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徐玉胜;大能量强夯置换法处理深圳地区软土地基的应用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09年
5 宋兵;桩侧摩阻力特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朱剑锋;考虑扰动影响的土体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孙训海;基础刚度、褥垫厚度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承载性状的影响[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0年
8 李建民;超深超大基坑回弹变形计算方法的试验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0年
9 康富中;深埋超大规模地下铁路车站结构方案及关键支护参数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吴坤铭;边坡及其抗滑桩加固工程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根保;基于邓肯—张模型的垃圾土强度特性及边坡稳定性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何寿迎;黄岛LPG地下储库稳定性分析及支护设计优化[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纠永志;基于非达西渗流的饱和黏土一维非线性固结理论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刘北战;降雨入渗条件下新邱区中南公路边坡稳定性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5 柳东委;土工格栅在六潜高速公路中处理桥头跳车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6 张瑞禹;改良风积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7 齐有军;东大秦皇岛分校实验楼深基坑支护变形控制与数值模拟[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8 姜连军;大唐国际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采场边坡稳定性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9 金佳旭;浑水渗流作用下尾矿坝稳定性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10 齐平;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及沉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树亚,涂燕宁;岩石、混凝土的临界状态模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S1期
2 赵永红;岩石弹脆性分维损伤本构模型[J];地质科学;1997年04期
3 姚仰平;祝恩阳;;K_0压密土的湿化试验规律及其描述[J];工业建筑;2008年04期
4 杨和平,肖夺;干湿循环效应对膨胀土抗剪强度的影响[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5 ;Generalized non-linear strength theory and transformed stress space[J];Science in China(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2004年06期
6 ;Constitutive model for overconsolidated clays[J];Science in China(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2008年02期
7 ;UH model considering temperature effects[J];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1年01期
8 姚仰平,路德春,周安楠,邹博;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及其变换应力空间[J];中国科学E辑:工程科学 材料科学;2004年11期
9 姚仰平;侯伟;周安楠;;基于Hvorslev面的超固结土本构模型[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7年11期
10 罗汀;姚仰平;CHU Jian;;饱和砂土的渐近状态特性及其模拟[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水林;郑宏;刘泉声;郭明伟;葛修润;;应变软化岩体分析原理及其应用[J];岩土力学;2014年03期
2 赵启林,王景全,孙宝俊;考虑材料应变软化的弹塑性有限元解法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3年05期
3 刘杰民;;二元扰动有限元法和应变软化材料的数值模拟[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S1期
4 张强;王水林;葛修润;;圆形巷道围岩应变软化弹塑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5 李兆霞;一个综合模糊裂纹和损伤的混凝土应变软化本构模型[J];固体力学学报;1995年01期
6 姜谙男;;深部开挖围岩非均匀破裂应变软化数值模拟[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7 张淳源;应变软化混凝土内蕴时间非弹性本构关系(英文)[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9年03期
8 张帆;盛谦;朱泽奇;张勇慧;;三峡花岗岩峰后力学特性及应变软化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1期
9 殷有泉,张宏;模拟地震的应变软化的数学模型[J];地球物理学报;1982年05期
10 严更,,丁方明;非局部应变软化破坏模型中的权函数[J];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赵启林;吴天寿;卓家寿;;考虑材料软化特性的结构分叉分析[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1年
2 黄磊;卢义玉;夏彬伟;贾亚杰;黄飞;;深埋软弱岩层钻孔围岩应变软化弹塑性分析[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3 张崇厚;刘西拉;;多轴受压状态下混凝土的宏观裂缝与应变软化行为[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一卷)[C];1990年
4 郭瑞平;李广信;阪上最一;;土应变软化性状的弹塑性模拟[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徐嘉谟;;等距性断裂形成条件和机理的研究[A];岩石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第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9年
6 朱焕春;李浩;O'Conner C;;脆性岩体的高应力破坏与数值模拟[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郑立宁;基于应变软化理论的顺层边坡失稳机理及局部破坏范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2 王学滨;应变软化材料变形、破坏、稳定性的理论及数值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符新军;饱和粉土质砂应变软化特性的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李正立;考虑损伤及应变软化特性的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61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661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