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地区居住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研究
本文选题:西藏民居 + 康巴藏区 ; 参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昌都地区作为我国西藏自治区东部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康巴文化的政治、宗教核心地区,是连接四川、西藏的重要桥梁。其自然条件艰苦、气候极端、生态环境脆弱,充分利用自然能改善室内热环境,减少取暖时燃烧木材造成的能源消耗与环境破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昌都地区的文化历史背景、自然条件以及昌都地区的聚落形成原因,总结出昌都地区传统民居的形式特点、平面特征、空间组织与居民的生活方式,并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昌都地区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同时将昌都地区居民对传统民居的自发改造作了介绍,,归纳总结出昌都地区新建居住建筑的优缺点,发现传统采暖方式造成空气污染的不可持续。对传统民居与新建居住建筑的室内空气温度、室内空气湿度、室内外壁面温度等热环境参数进行了测试,并分析了其不同表现的原因。 使用计算机软件对昌都地区气候设计的各个要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影响被动式设计较大的冬季太阳辐射与风环境进行了实地的测试分析。依据昌都地区居住建筑现状、气候要素分析,结合被动式设计原理,提出了昌都地区居住建筑被动式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依照所提出的原则与方法,同时参考《西藏自治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与《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技术规范》,提出了昌都居住建筑从户型设计到构造设计的改进案例。通过Designbuilder模拟验证了改进前后不同方案的室内热环境,分析结果显示改进后方案的室内热环境确实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area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Changdu region is also the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core of Kangba culture and an important bridge connecting Sichuan and Tibet. Its natural conditions are hard, the climate is extreme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fragil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make full use of nature to improve the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and to reduc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caused by burning wood during heating.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natural conditions and the formation reasons of the settlement in Changdu area, and summarizes the form characteristics, plane characteristics,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the way of life of residents in Changdu area. The climate adaptability of traditional residence in Changdu area is analyzed from many aspects.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pontaneous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Changdu area,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newly built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Changdu area, and finds that the traditional heating methods cause unsustainable air pollution. The indoor air temperature, indoor air humidity, indoor and outdoor wall temperature and other thermal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new residential buildings were tested, and the reasons for their different performance were analyzed. The elements of climate design in Changdu area are analyzed in detail by using computer software, and the solar radiation and wind environment in winter that affect passive design are tested and analyzed in the field.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Changdu area, the analysis of climatic elements and the principle of passive desig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passive desig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Changdu area. According to the proposed principles and methods, and referring to the Standard of Energy-saving Desig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and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passive Solar buildings, the improvement case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Changdu from household design to structural design are put forward. The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of different scheme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rovement is verified by Designbuilder simulation.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of the improved scheme has been improved to a certain extent.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241.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四届居住建筑能源与环境国际研讨会将于2007年举行[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5年06期
2 ;山东居住建筑执行65%节能标准[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6年06期
3 王昭俊;;第4届居住建筑能源与环境国际研讨会召开[J];暖通空调;2007年02期
4 杨春路;邸玮;张敏;;西安市五六十年代居住建筑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14期
5 冯粤;李凯;;居住建筑传统借鉴[J];建材世界;2009年04期
6 何雨维;何斌;;浅谈成都市优秀近代居住建筑的保护[J];建筑与文化;2013年07期
7 赵喜伦;;试论村镇居住建筑的形式与风格[J];华中建筑;1988年01期
8 胡仁禄;;美国老年居住建筑发展概况[J];住宅科技;1990年10期
9 郑辟通;;德国居住建筑环境与技术[J];新建筑;1993年03期
10 ;居住建筑[J];世界建筑导报;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玮;龙惟定;刘仲英;;上海未来居住建筑能耗预测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程极悦;胡承恩;;歙县明代居住建筑“老屋角(阁)”调查简报[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一辑)[C];1980年
3 闫祯;李飞;徐礼来;崔胜辉;;城市居住建筑碳足迹与节能潜力分析——以厦门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4 李海承;李玉云;田英;陈桂营;;武汉市居住建筑节能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10年
5 李宁;;小区居住建筑的集中供冷供热[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2年
6 曹新彦;王华伟;;“绿色居住建筑体系”的思考[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7 邱童;徐强;杨建荣;王博;;上海居住建筑能耗水平研究[A];绿色设计 创新 实践——第5届全国建筑环境与设备技术交流大会文集[C];2013年
8 谭良斌;刘加平;;西部乡村居住建筑的能源与环境[A];绿色建筑与建筑物理——第九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4年
9 臧建彬;钱一宁;金甜甜;;基于居民用电总量的上海居住建筑夏季空调能耗分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白莉;陈朝;李锋;;执行“节能50%标准”与“节能65%标准”居住建筑供暖能耗比较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静;银川居住建筑披“保温外衣”[N];中国建材报;2006年
2 边文;沈阳居住建筑执行节能65%标准[N];中国建设报;2006年
3 辜清明;《居住建筑能效评价标准》编制研讨会在京召开[N];中国建材报;2008年
4 司林;唐山对居住建筑全部进行节能改造[N];中国建设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尹海明 实习生 彭岑昕 戴竺芯;80米以上居住建筑要建整层架空绿化层[N];南宁日报;2013年
6 记者 王龙飞;2015年末,我省城镇新建建筑20%要变“绿”[N];山西经济日报;2013年
7 记者 马朝丽;对居住建筑全部进行节能改造[N];河北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刘云佳;老年居住建筑需重视设计科学性[N];中国房地产报;2010年
9 记者 吴文杰 通讯员 曹琳;湖北省新建居住建筑接受节能“体检”[N];中国建设报;2010年
10 记者 张江;我市明确居住建筑和非居住建筑间距[N];南昌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蒲清平;城市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与预测模型构建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王建辉;自然通风条件下高层居住建筑周围空气污染物扩散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桑国臣;西藏高原低能耗居住建筑构造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4 Masoud Taheri Shahraein;伊朗居住建筑新型东西外墙构造节能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妍;西北地区农村居住建筑节能技术与示范工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浩;广州地区东西向居住建筑固定百叶外遮阳节能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铮;青海同仁河谷地区传统聚落与居住建筑气候适应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廉超;西安当代居住建筑地域性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胡园;长春市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居住建筑空间布局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4年
6 阮丹;间歇局部懫暖的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7 高源;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8 张潇月;河南现代城市居住建筑的发展和转型[D];郑州大学;2016年
9 孟丹;居住建筑室内外PM2.5及其重金属元素的关联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10 安玉珍;马达加斯加居住建筑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839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783949.html